□任海峰朱越本报记者孙伟民

采访阚成还挺不容易,他又出门了。6月24日,记者来到密山市连珠山镇新发村时,阚成还在沈阳联系业务。

这位65岁的村支书,村里人提起他都说:“老阚是个能人。”

在村里随便走走,得知鸡西市第一家村办企业就在这个村。

一座厂房,机器轰鸣。几十名工人在忙碌着。村委会主任殷玉良告诉记者,这些家底是阚书记的心血。4年前在阚成带领下村里成立了鑫源制管厂。现在利税能达到300万元。在村民的眼里,阚成不仅是出色农民企业家,更是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实干家。

2003年,阚成全票当选新发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新发村没有几家像样的房屋,村集体外债5万余元,村民年收入不足5000元。阚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样下去,农民什么时候才能富起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发村距离连珠山镇只有2公里,距离密山市也只有8公里,有这样好的近郊优势,为啥不响应国家号召打造城市的“菜篮子”?

第一个种蔬菜大棚的党员庄俊焕提起阚成,心里仍充满着感激之情。他至今还记得,种植蔬菜大棚的第一笔资金5000元钱是阚成主动借给他的,还邀请技术人员指导种植。几年下来,他家盖起了砖瓦房,如今儿子子承父业,仅蔬菜一项就增加收入2万多元。

现在的新发村有菜农80户,蔬菜大棚150栋,面积2.4万平方米,年创收40余万元。随着种植技术的积累,村民种植的蔬菜品种也从单一的韭菜发展为大葱、草莓、土豆、西红柿、黄瓜、春小菜等多种果蔬,新发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阚成常说:“当干部就要始终为群众谋利益、谋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阚成年轻时在外打工,对建筑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为带动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05年他组织村里十余名手艺不错的瓦匠,成立了新发建筑队,并积极帮助联系工程,大到盖房子,小到砌围墙,一年下来,建筑队人均增收9000余元。如今,十余人的小建筑队发展成60余人的新发建筑施工队,施工项目拓展到了水暖、装修、砌边沟、砌花坛、修广场等,年创收100多万元。

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和建筑产业,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但在发展经济上阚成不是个“安分”的人,他还有更高的理想。

2012年,密山市经济开发区落户连珠山镇,阚成琢磨,何不利用区位优势,集资兴办企业,在家门口创业致富?近几年,密山市实施“四个率先”工程,黑木耳致富项目成为各乡镇的重点工程,吊袋木耳的种植对大棚钢架需求旺盛,同时,钢架还是水稻育秧棚的必备设备。筹建制管厂,技术要求不算太高,而且有市场。阚成将提议拿到支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党员群众都认为可行。

2014年9月,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的鑫源制管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基于前期细致的市场调研和有力的市场营销,产品在鸡西境内供不应求,村民、村集体每年分别分红110万元和90万元,村民年收入从过去5000元增加到1.5万元,村集体积累更是达到了700万元,新发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十九大召开后,阚成看准大趋势,觉得机会来了。他带领新发村借助鸡西市实施的“金鸡归巢”计划,把本乡外出人才潘荣秋请回来,投资4000万元成立迦宝新能源有限公司,利用秸秆、稻壳和废菌袋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村集体通过库房和场地出租,年增收12万元,既解决了烧荒带来的污染环境问题,又能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收入。

“家底殷实了,就要让发展的红利惠及村民。”这是阚成心中最朴实的想法。近年来,村内凡是考入大学的学生或参军入伍的军人,村集体给予1000元奖励,目前已累计发放了30多人。如今,新发村硬化路面户户通,砖瓦化率达96%,家家吃上了免费自来水,90%的农户用上了室内水冲厕所、洗上了热水澡,党员分担区下的村屯各个角落坐落着自制的垃圾箱。

阚成已年过花甲,在别人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他还奔走在创业致富的道路上。有人问他这么辛苦值得吗?他说:“作为一名党员,没有值不值得,只有舍不舍得,我不舍得村民过苦日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