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名:《为什么中国民事上诉率偏低》

刊物:《法律和社会科学》(CSSCI集刊)

期数:第19卷第1辑

页码:第213—241页

发文时作者身份:硕士研究生

二、论文本身方面

(一)选题的心得

研一上学期快结束时,我的硕导韩宝老师让我看看最高院官网上的历年统计公报,从中挑选一些感兴趣的事项来写点什么。当时我刚入学,对民诉理论也了解不多,就想着观察相对直观的上诉率和发改率。刚好公报中的数据也很齐全,上诉与发改又和一审二审有紧密关系,所以文章就从这里入手了。

研一寒假前,导师又布置了寒假作业:阅读《中国诉讼社会史研究》,准备下学期的课堂汇报。在阅读第一章后,我发现作者夫马进教授用《巴县档案》中极为有限的数据居然推算出了当时的诉讼状态,感到非常佩服。所以我想着,我有最高院公报中那么多的数据,或许也可以模仿着写作得出关于当代诉讼的某些结论。

寒假结束后,我写了2个小报告,一个是关于上诉率的、一个是关于发改率的。后来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把2个报告融合成了一篇论文:因为发改概率的高低会影响当事人上诉的愿望。至此,又经过几轮修改,文章到研一下学期时已经基本写完了。

(二)文章结构设计

因为文章是从上诉率写到发改率,所以首先是计算上诉率,大致的思路如下:

1.确定计算的标准。在计算上诉率时,发现有一审收案、一审结案、二审收案等数据,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检索前人文献后,也难以找到一个计算的通说。将与此相关的计算方式汇总后,也就构成了我的文献综述主干部分。

2.描述计算的结果。文章中的发现是民事案件上诉率低。

3.分析结果背后的原因。上诉率低的原因无非是两种:不能上诉、不想上诉。

民诉规定中有一些是一审终审的,这是导致当事人不能上诉的主要因素,将这些案件剔除后得出有多少案件配备了二审救济,即文中所称的形式上诉率。

同时,在可以上诉的那一半案件中,理性的当事人上诉前会权衡利弊,真正选择上诉的比例即文中所称的实质上诉率。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发改率,所以文章就继续围绕发改率,分析了计算方法、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对上诉的影响。

(三)写作具体技巧

1.论证方面

我写作时,并没有想着要如何论证与创新,只是找了2个相对熟悉的关注点来完成作业。或许熟悉的地方更容易展开论证吧。

不过我写作的框架或模型倒是比较通用,就是描述现象+分析因果,只是嵌套并重复使用了这个模型,所以使得论证更加复杂、有力。

2.结论方面

结论包括:对现象的评价、对因果的推断。这两个都需要笔者给出一个确切陈述,我在写作的时候也对此很犹豫,我不知道该如何准确、自洽地给读者一个答案,但是又不可以绕过这一部分,所以我只是尽可能合理地描述我的猜想。不过这里确实是文章薄弱的地方,我很难说有什么心得。

3.创新点方面

文章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方式,或者说是比前人更精细的计算方式(把禁止上诉的案件从上诉率分母中删掉、把调撤等案件增加到发改率的分子中),所以比前人的思路更精细化,也算是一种创新的方法。更精细的方法必然会发现更精细的现象,当与前人的发现出现不一致时,继续解释与思考就是文章的创新点。

三、投稿方面

(一)如何选择刊物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的文章经过多次修改,直到研一的暑假才基本定稿。当时刚好遇到第四届社科法学研习营的招生,导师让我报名,没想到这就是我的投稿了。研习营的报名门槛之一是有一篇论文,学员福利之一是推荐论文到《法律和社会科学》编辑部,我有幸获得了这个福利。

我是幸运的,所以谈不上选择刊物的经验。不过,至少可以总结出:应当多多关注一些会议、论坛、夏令营冬令营等,通过参加这些学术活动不仅可以与同辈交流、还可以得到老师们的指导、甚至还有机会被推荐至主办刊物。毕竟见面三分情,还是要比盲投好一些。

如果暂时没有合适的学术活动,也可以先等等,不要一稿多投。如果实在担心石沉大海,可以先投一些审稿期限短的刊物,例如半个月、一个月的,或者也可以直接打编辑部电话询问。

此外,投稿之前可以先看看目标刊物的投稿指南、征稿启示、发文风格,推测一下自己的文章有多大可能中稿,如果概率比较小的话,也可以再寻找别的刊物。

(二)投稿流程与刊发周期

1.投稿流程

我看到研习营的招生简章后,注意到主办方之一是《法律和社会科学》编辑部,所以当时就照着《法律和社会科学》的格式大致修改了一下论文,然后提交了报名材料。

后来就是参加研习营、并在开营期间报名参加了营内的论文讨论会,得到了老师和同辈的指导帮助。闭营后根据获得的修改意见,又修改了多次,在确定被推荐至《法律和社会科学》后,又经过了几轮修改,最后确定中稿。

2.刊发周期

从2020年8月30日的闭营仪式上得知论文被推荐至编辑部,到2021年12月刊物出版,一共经历了1年3个月多。

(三)投稿具体技巧

1.投稿机遇

作为学生,写作是第一任务,投稿更偏向技术性工作,我个人更倾向于咨询导师。导师对投稿市场更了解、也有更宏观的把握,会根据学生的文章推荐更契合的刊物。

2.和编辑沟通

除了参加征文、论坛、研习营等学术活动外,与编辑的沟通基本是通过邮件或投稿官网。所以投稿前尽量遵从目标刊物的格式,大致调整一下,让编辑感觉更熟悉、无形中增加一点点亲切感。

对于编辑反馈的修改意见,还是要多多听取,即使最后拒稿,文章经过打磨也一定会更加完善。

如果石沉大海,可以打编辑部电话询问或撤稿。如果得知用稿而暂未见刊,又有其他事项需要这篇文章见刊,可以向编辑部申请《用稿证明》。

总之,写作确实需要一些灵光一闪的思路,但积累与思考也很重要;投稿也确实需要一些可遇不可求的机缘,但天道酬勤,总会有中稿的一天。

第三部分

一、基本信息

姓名:Cocytus(独作)

刊物:《法律方法》(CSSCI集刊)

发文时作者身份:硕士研究生

二、论文本身方面

(一)选题的心得

我本人选题的时候比较凑巧,刚好读到了一个老师的某篇论文,觉得那篇论文的观点值得商榷,因此希望写一篇文章尝试回应。

对于刚刚产生学术兴趣、走进学术大门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同学而言,我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从前辈们研究的问题出发批判性反思,从中寻找自己的论文选题,应该会比较方便。

关键还能把握学术前沿,并且在批判性阅读前辈文章的时候学习论证方法与技巧。

(二)文章结构设计

我的文章主要是一篇批判性文章,并且还要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总的来说要先破后立。

因此,结构设计也要服务于这一目的,首先陈述清楚问题,明确自己和自己要批判的人讨论的是一个东西(避免鸡同鸭讲),进而指出对方可能存在的缺陷,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并且论证为什么自己能说的更好。

(三)写作具体技巧

我想论文的主要任务在于说服,说服的主要途径就是论证。无论写什么文章或者说什么话,论证都需要切题,这就要求文章有清晰的问题意识,明确地告诉读者自己要处理什么问题,并且全文都应当为处理这一问题而服务。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也往往是我们在挥斥方遒的时候容易写脱缰的地方,因此很有必要再次强调。

不同的文章要处理的问题不一样,讲的道理不一样,那么讲道理的方式也自然有所区别。我本人是学法理的,不会写教义学的文章,因此也只能从法理文章中规范和实证两大类文章出发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供参考和批评。

如果写的是一篇规范研究的文章,例如法哲学,那就首先要对自己使用的概念有清晰的定义,而且要符合常识。

好比如果我们要研究刑罚问题,那就要首先界定好什么是刑罚,而且这个概念要尽可能让大家都接受,因此最好不要把男女朋友之间的打情骂俏也算作是某种刑罚,或者认为死刑不属于刑罚。界定清楚基本概念之后,问题的面貌也就随之清晰了起来。

这个时候再开始提出自己的解答,并且要说明为什么自己的回答相较于前人的工作更加优秀,比如说了人家没说到的话、想了人家没想到的事儿,或者自己给出的解答相较于现有的解答更合适,以此说服编辑刊用自己的文章,这就要对前人的论证有所扬弃。

经验研究的文章可能还要再增加经验材料的维度,要能够用经验说服读者。假设我们要写一篇考察某制度实效的文章,那就要见到这个制度在特定的时空中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起了哪些效果,而后再从特定时空的情况出发讨论,这就要有扎实的经验材料和适配的中层甚或宏观理论的支持。

经验类文章的论证要把故事讲好,切忌理论、材料两张皮,而且更要警惕过分地用理论去裁剪经验,或者把某个地方变成理论的跑马场。

如果能提出自己的理论,那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退而求其次,如果能用某个理论成功地把事儿讲清楚,那对于我们这个学习层次的同学来说就算是非常大的成功了。

三、投稿方面

(一)如何选择刊物

现在老师们评职称、博士师兄师姐们求毕业、找工作的压力都很大,因此愿意接收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发表的刊物越来越少了。

在投稿之前,首先去问问老师和师兄师姐现在有哪些刊物比较欢迎年轻学人发表以及它们的调性(爱发什么样的文章),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文章内容、风格和学术思想判断一下适合投哪些学科的哪些刊物。

可以上知网搜一下历年发表目录,看看近几年来有没有发过本科、硕士生一作/独作的文章(导师带着一作的有参考价值,不过现在法学刊物越来越不鼓励合著了)也可以适当考虑一些优秀的C集和学生刊物。

(二)投稿流程与刊发周期

投稿的话要按期刊公布的渠道走,特别注意要严格按照期刊的格式与体例要求给自己的文章排版做注,这样印象分会好一些。刊发周期一般都比较长,除非是约稿,一两年之内能搞定都算是非常好的了。

(三)投稿具体技巧

技巧主要还是在选文和提升质量上。可以多抓住各种学术论坛和会议的机会,多多投稿,争取见刊,好歹混个脸熟;

能认识编辑的话尽可能多跟编辑交流,自己找个期刊编辑部实习一段时间也非常好,至少能理解内部流程。

如果初审过了之后,编辑提了一些意见,合理的一定要尽快吸收、改好发回。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也可以礼貌地沟通,但很多时候确实要尊重人家的意见,这样才有机会尽快顺利见刊!

第四部分

一、基本信息

姓名:轩德(二作)

刊物:《兰州学刊》(CSSCI扩展版)

发文时作者身份:论文完成于本科阶段,发表于硕士阶段

二、发表感悟

以笔者浅陋的写作水平,是万不敢分享什么写作经验的。这篇小文只能说是与大家一起漫谈学术成长中的烦恼。

论文选题的核心在于具备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理争论,一个是实践困境。

通过对特定领域大量文献的梳理,我们往往可以提炼出其中的理论争点,但困难之处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笔者发表的这篇论文研究的是乡村空心化问题,其问题意识显然是源自实践的。

根据笔者个人的体会,实践面向的论文写作需要满足两个要求:第一,要真正了解实践中的痛点;第二,要针对痛点提出具有洞见的解决方案。对于象牙塔中的学生而言,想满足这两个要求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学生在论文写作,尤其是在研究规制措施时,常常提出很多空洞的口号。

笔者在研究乡村法治时,一开始考虑的是供需对接不畅的问题,即国家的制度供给不能满足乡村的实际需求。带着这种思路,笔者在大二大三时利用各种假期实地调研了东北地区的多个地市。

虽然没有掌握规范的田野调查方法,但实地调研还是给笔者的研究带来了很多启发,至少能够减少写作中的常识性错误。因此,笔者选题的第一个浅显心得就是要拥抱“真实的世界”。问题意识就在田野之中,真实自有千钧之力。由此而言,法律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虽然确实有较高的成本。

笔者选题的第二个心得是需要“高人指路”,老师的指导很多时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完成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后,笔者向指导老师进行了汇报。老师当时给出的指导意见是,当下中西部乡村最大的困境实际上是空心化,乡村法治研究应当超越纠纷解决,关注如何向乡村赋权。老师的指导使得笔者直观地理解了什么是“洞见”。

这种“洞见”不仅源自学理积累,同时也是一种由时间所沉淀出的实践智慧。根据向乡村赋权的思路,笔者找到了法律激励的概念,进而确定了选题。

概言之,实践面向的论文选题可以划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要通过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来明晰实践中的痛点;第二步就是找到这个实践痛点的理论定位。

至于论文结构的问题,作为小白的笔者没有心得可言,但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老师们的教诲。一篇论文最好只讨论一个问题,这就要求避免论证结构上的冗余。

论文的结构要遵从“奥卡姆剃刀原则”,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换言之,论文的结构应当是那样的紧密,以至于没有一个小标题是多余的,且每个小标题之间都是层层递进的。

然而,大道理总是知易行难的,笔者看了不少写作方法论,自己动起手来还是捉襟见肘。面对这种“眼高手低”的困境,笔者的导师主张,初学者可以采取仿写的方法进行练习,即对优秀的论文结构加以模仿。苏力老师也曾说过,自己主要是通过誊写论文和翻译论文来训练写作的。

对于初学者而言,学术积累的不足是困扰写作的基本难题。针对这个难题,存在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提倡“以写促读”,即在实战中不断提升写作水平。

这个方案的优点在于,写作的DDL能够推动我们大量阅读文献。笔者在DDL之前的阅读效率几乎是平常的十倍。但这个方案的缺点在于,写作推动的阅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无法系统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深度,容易导致写作陷入“低水平的重复”。

第二种方案提倡“厚积薄发”,即先不忙于追求写作,而是利用硕士阶段大量阅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方案无疑是学海正途,其优点不必多言。但这种方案的问题在于,阅读(输入)水平与写作(输出)水平之间不必然成正相关。

笔者记得王汎森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曾认识了一位博览群书的旧书店老板,而他之所以开了书店,是因为到现在还没写完博士论文。概言之,目的性过强的阅读与漫无目的的阅读都是危险的。

笔者认为,或许存在一种较为折中的方案,即在深度阅读的同时,坚持撰写书评或者综述,从而将写作与阅读统一起来。

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之路承载着学术生活的激情与梦想,但这条路上也布满迷雾、岔口与陷阱。但还好我们足够年轻,所以不只是初入大观园的刘姥姥,更是学诗的香菱。

优质笔记&专业咨询

请点击青苗法鸣小程序

青法在线向全体青年学人进行长期征稿

秉承“有问题,就搜青法在线”理念。从专业学习、考试升学经验,到比赛训练、项目申报,再到求职经验、职场心得,全方位带动青年学人发挥“传帮带”作用。诚请大家惠赐优稿!

1.长期征稿: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经验贴(如考研、法考、保研、外语学习、校园竞赛、求职实习等)、学习心得类文章(如笔记方法、考点总结等)、实务类文章(如办案手记、法律检索技巧等)以及信息整理类原创文章(如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就业趋势判断等等)。

2.优质选题:研究生选导师经验;

课题申报、结项经验;

模拟法庭、创新创业、科研立项等经验;

实习投递经验、工作心得;

毕业生选调、考公、律所/央企求职、面试经验;

就业形势与职场新人思考感悟;

保研夏令营、九推备战经验;考研公共课高分备考经验;考研保研数据及案例分析;出国留学申请、就读心得体会;专业学习、校园生活、期末考试逸闻趣事;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学习方法。

赐稿邮箱:qmfmbjb@163.com。稿酬等详情信息请见:

如何鉴定优质项目经验_古瓷鉴定细节经验-博客_优质小资本创业项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