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 段伟朵 文图
“很累,但有些事是没有止境的,不能停下来。”说这句话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党支部书记杨来法。如今的拨云岭村,是小有名气的网红村,“林下牡丹开,土鸡花间养”的模式,颇具特色。但这位带领村民富裕起来的带头人,依然停不下忙碌的脚步,尤其对于修路,他似乎有一种“执念”,这份“执念”背后,是一位老党员的不忘初心。4月28日,记者跟随省人大常委会调研团队来到栾川县,探访人大代表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故事。
【探访】“执着”修路的村支书:山顶即使只有一户,也要把路修到家门口
车子翻过几个山头,豁然开朗。隐藏在山间的校小村子,拨云岭村干净整洁,既有田园风光,也有时尚特色。
拨云岭村位于潭头镇西南,是栾川县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共有耕地1050亩,林地4600亩,辖3个居民组,104户381人,分散在山间。
“我这个年龄的人,见证了村子没路的艰难。”杨来法说,村子地处偏远,三面环山,坡陡水急,曾经属于“被遗忘的角落”。村民生活十分不便,缺水、缺物,到镇上买一袋化肥就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家里养头猪,养大了却没办法赶下来——山路崎岖,实在难走。
1999年,杨来法担任拨云岭村党支部书记,他决定带领乡亲们克服一切困难,修路!面对“无资金”“无技术”“无经验”的困难,村里的党员干部勇担重任,带头集资,背着干粮,扛着锤子、铁锹在陡峭的石山上埋头苦干,一天、两天……手磨出了血泡,脚被石头砸伤,大家都无怨无悔,因为心里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能再让子孙后代们世代穷下去,让人瞧不起。
随后,村民们也纷纷加入,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上下一心,不畏艰险,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修起了拨云岭的第一条1.5米宽的上山道路,云岭村结束了没有路的日子!
不过,第一条路的修建,只是开始。从这以后,在拨云岭党员干部的积极争取下,在上级的支持下,资金、项目逐渐多了起来,原本计划能通架子车就行,要修建1.5米道路,随后改成了要能通拖拉机等农用车的3.5米道路,再到如今的4.5米、6.5米,让小轿车、面包车都能通行!
“我们村依山而建,山顶即使只有一户,也要把路修到村民家门口!”杨来法说,如今,村里早就实现了家家通路,但他的修路之路还远没有中止。他表示,下一步,要给村里铺柏油路,下周就开工。
【致富】“花样”致富经:林下牡丹开,土鸡花间养
路修通了,如何致富?
“目前,村主要产业是“核桃+牡丹”兼作、中蜂及土鸡养殖。”杨来法介绍,拨云岭村紧紧围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扎实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助推、三治并进”道路,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乡村旅游,在提前实现整村脱贫的基础上,还取得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丰收。
拨云岭村多为山间坡地,由于海拔高,坡势陡,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多方考察和科学研究,拨云岭村于2011年决定退耕还林,发展核桃种植产业。在党支部牵头下,成立同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104户农户全部入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核桃种植1050亩4万余棵。
为解决核桃丰产前群众收益较低的难题,拨云岭村探索出“核桃+牡丹”兼作的发展模式,在林下种植药用牡丹,提高群众收益。为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效益,该村结合实际,在林下配套发展中蜂、土鸡养殖产业,中蜂采集花粉、提高牡丹产油率,土鸡抓虫吃草、粪便还田,提高核桃挂果率,形成“林木山间长,林间蜜蜂飞,林下牡丹开,土鸡花间养”的立体种、养殖循环产业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全面调整。
2016年起,拨云岭核桃、牡丹均进入挂果期,年产青皮核桃达150吨,产值45万元,年产油用牡丹籽3万斤,产值22万元,户均增收约6600元。
为进一步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拨云岭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高端精品民宿。目前,高端民宿集群初步成型,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前来度假,旅游旺季时一房难求。家庭宾馆方面,床位数达200张,最高可同时接待500余人就餐,群众通过发展农家乐,户均年增收达1.5万元。
【履职】服务群众,路无止境
“很累,但有些事是没有止境的,不能停下来。”杨来法说,如今,村子里真正拨开贫困之云雾,迎来致富艳阳天,但他身上的担子却越来越重——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更忙了,十里八乡的村民遇到纠纷,都跑来找他。讲课分享、调解基层矛盾,成为他的重要工作内容。
2018年6月21日,“杨来法诉前调解工作室”在潭头镇人民法庭正式组建,调解团队共有10人,包括杨来法和两名洛阳市人大代表、3名县人大代表、4名村党支部书记。在运作模式上,当事人到法庭起诉时,由工作人员主动告知诉前调解简便、快捷、低成本等优势,积极引导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对于经调解成功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直接免费申请司法确认;对于调解不成的纠纷,当即登记立案,转入诉讼程序进行审理。
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共化解纠纷31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0%,极大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