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雅娟:过来过来过来,我给你们跳舞。
她叫董雅娟,今年48岁,是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
董雅娟:它在休息,康康是不,你看我一说话它知道,康康是不是在休息,你起来呗给你照相,它会照相会拍照。它就在这你比如你要是过来之后。它就会站直了(直溜的)在那看,它俩都会。康康你快起来你怎么那么懒呢,给你照相还没看着。起来,快,起来。
董雅娟研究的领域就是牛,她对牛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和痴迷,甚至怎么对牛说话都有讲究。
董雅娟:什么屠宰,加工,卖肉,好不好吃这类话是不允许说的。
记者:在牛舍里不允许说是吗?
董雅娟:不允许,不能让他们这么说,这么说对牛是一种伤害,我说这些你以为我在开玩笑吗?
记者:我们看来就像开玩笑嘛。
董雅娟:是吗?你有没有别的想法呀?是不是董教授是个神经病啊,是不是有点这种感觉?对不,确实是这样,我这么说你别不相信。
董雅娟的很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和国际空白,中国第一头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就是她培育出来的。
2001年董雅娟攻破了一个重大课题,到2005年的时候她通过试验发现,这个课题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商机。所以董雅娟决定,她要亲自把这个科研成果转化成财富。
董雅娟:我觉得我研究出来的这个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且有自主知识产权,你想想一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对于咱们这个事业来说有多么重要。
这个罐子里就储存了董雅娟的科研成果,要把罐子里的东西真正变成财富,就要到农村去跟养牛的农民合作。高青县是养牛大县,于是2005年董雅娟带着她的罐子,满怀信心的来到了高青县。
董雅娟:当时我就背着个罐就过来了,过来了我就跟他们介绍,我说在这个罐子里有宝贝,然后农民都来看了,说这里能有啥宝贝呀。我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然后他们说这宝贝值多少钱?我说这宝贝一个很小的东西你都看不到,但是这个是无价之宝,你有这个东西你就能发财致富。
董雅娟说的挺神秘,村民们却觉得她说的不可信,一时间村里人对这事议论纷纷。
村民:那东西能挣钱吗,不相信也是。
村民:那不相信,谁知道能行不能行,不知道能出来个啥东西,能卖不能卖,市场上能认可不。
董雅娟说的那个宝贝就放在这个罐子里,这样的罐子对于高青县这些常年养牛的农民来说一点都不新鲜。因为村民们都是用这种罐子保存冻精给牛配种的。可董雅娟却说她罐子里的东西和冻精绝对不是一回事。
董雅娟:当时有农民就说,你说你那东西是宝贝,啥宝贝呀,我看看。我说那你看看,我一打开,呼一股烟,因为那液氮嘛,它往出喷那个雾嘛,噗一下他们就赶紧给盖上了。
在村里没有人真正见过董雅娟罐子里的东西,当时这个罐子在村里显得很神秘。
村民:我没见过,正常没有关系的人不让见。
村民:那个液氮罐我见过,罐我见过,里面的东西没见过。
董雅娟:这个东西它不能拿出来,因为它在零下196度的环境下冷冻的,你不能拿出来。
记者:拿出来会怎样?
董雅娟:拿出来就坏了。
罐子里的东西就是董雅娟的科研成果,她认为这个东西在国内市场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而她正是要靠这个东西实现她自己的财富梦想。
董雅娟:这个罐子里的东西跟你说,真是高科技,也真是宝贝,因为涉及到一个品种的问题,所以在我们眼里这就是宝贝,就是高科技。
在2005年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董雅娟一直想在寻找能跟她合作的村子,但是任凭她怎样说自己的宝贝,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一连转了三个村子就是没有人相信她。
董雅娟:就不像刚开始特别开心,穿的也挺另类的,走起路也挺牛的。后来搞得走路都不牛了。
董雅娟和丈夫柏学进都是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两个人共同合作搞科研,一向都受到同行和学生的尊重。为了奖励他们此次的科研成果,学校还给他们分了一套别墅,一辆车。在事业和生活上的一帆风顺造就了董雅娟自信好强的个性。
而在寻找合作村子的一年多时间里,董雅娟想把科技成果转化成财富的梦想,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当第三个村子再次拒绝她的时候,董雅娟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董雅娟:我就很激动,我当时我就呜一下,我一下就爬到床上了,然后就开始哭,那眼泪霹雳啪啦的往下掉,我当时的那种心情特别复杂,这么好的事,为啥你不接受,我当时就挺激动。
董雅娟的丈夫柏学进:把董教授给气哭了,气哭了之后我一看这干啥呢,这就有点那什么了,我说不行咱们就不干了。
但是董雅娟是个对牛非常痴迷的人,她决定再试一次,继续再找个村子说服村民联合她一起养牛。
董雅娟:当时我还是挺自信,就当时哭完了之后擦擦眼泪,我说不行还得干,不能走,走什么走,一定不能走。当时我就跟我老公说,不能走,走什么。
2005年底董雅娟第四次选择了一个村子,就是这个叫仁里的村,当时是整个高青县最穷的村。
董雅娟:以前这村里都是泥巴路,就是咱们去地里那种,我不和你说穿着高跟鞋一歪一歪的,就是那种状态。
2005年底的时候,仁里村里不但没有像样的公路,连村委都没有,平时有事都是几个有威望的老党员出面解决。这次县里的人也召集了这几个老党员一起开会,专门商量在董雅娟在村里建养牛场的事。
县里农委主任张吉和:他们村还没有班子呢,去了以后做老党员工作,结果基本做通了,我让董雅娟,柏学进,那天星期天,在一个破学校里,他们村没有班子,我们去开会。
因为之前有太多的村子不理解董雅娟,所以在这个村介绍情况的时候,董雅娟的情绪有点激动。
老党员李尊国:时间是宝贵的,所以这么长时间安不下,这个时间不容许我再迟疑了,所以就掉下了眼泪,就哭了。
董雅娟的这次无意识的真情流露,深深的感动了村里的这些老党员。人家一个大学教授,到村里做点事不容易,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这些老党员接受了董雅娟。之后他们挨家挨户的给村民们做工作,经过这些老党员的帮助,2005年底,董雅娟在仁里村建了养殖场。董雅娟建养牛场的钱是高青县政府给的先期投资,但是场子建好之后,董雅娟却没有钱买那么多牛了。
而村民们还都等看董雅娟怎么把神秘罐子里的宝贝变成钱呢,可董雅娟却对罐子的事情只字不提,她开始做另外一件事,正是这件事,促使董雅娟用最快的速度,把罐子里的宝贝变成财富。
在第四个村,董雅娟在县里的支持下,盖起了牛场之后却不再提那个能让村民致富的神秘罐子了。而是当起了兽医,专门给牛看病,而且不收诊费。
董雅娟:我们就开始走家串户。
记者:在这个小区里面吗?
董雅娟:对,在这个小区里,这个小区我们都走过,都给这看过病,给这的农民家的牛。
可即使是免费帮牛看病,也没人找董雅娟。因为大家看着她的样子也不觉得她是个会养牛的,更不觉得她会给牛看病。
农民:不像是会养牛的,你看她穿的衣服啥的不像是会养牛的。
农民:养牛在农村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养。
记者:她这个样,你觉得她不行?
农民:就是啊。
但是,村里人的这种观念却通过一件事改变了。有一天,马红卫家的牛产了小牛之后,就站不起来了。那头得病的牛是一头新西兰进口奶牛,这牛生病之后可把马红卫急坏了。
马红卫:那值钱了,那头牛是进口的值两三万块钱,那时候价格相当高。
为了这头牛,马红卫曾找了好几个兽医,但是最后都是没有治好。眼看这牛就要当淘汰牛卖掉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马红卫想到了董雅娟。
马红卫:当时也没想到,就是有病乱求医,这都治不好,就打听着,说董老师技术比较好,就叫她来试试看。
董雅娟一看有人找上门来了,马上带着几个员工就赶到了马红卫家。看了这头奶牛的情况后,董雅娟的心里也是一阵紧张。
董雅娟:我们这来了好几个兽医,到这一看这种情况,当时我们也挺担心的,怕治不好。
这种病是奶牛产崽之后的常见病,非常难治。董雅娟暗下决心,决定试一下。
为让马红卫相信她,董雅娟还很自信的告诉人家,这牛她来治绝对没问题。
马红卫:他来一看以后,她信心比较足,她说这牛没问题,绝对没问题,能治。
董雅娟知道治好这头牛对她的重要性,就全力以赴给牛治病,一个星期后,董雅娟的治疗见到了效果。
董雅娟:我们兽医就说,你牵着它从南走到北,然后畜主就当真的了,就牵着那牛,你别说那牛真的很奇怪,跟着他从南走到北,这时候就非常高兴。
牛站起来了,董雅娟的名气也跟着树起来了。
马红卫:那就像喜来乐一样,就是神医,手到病除不用花大价钱,开点药马上就好了。
村民:高确实就是就高,确实是高其他的都看,来了就不行,看不好,牛蹄掩什么的,人家来了看看,叫它走走,人家就知道用哈药,技术就是高。
从这以后,谁家的牛有了疑难杂症,就都找董雅娟看,董雅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而且大家还发现,董雅娟不但是是个会养牛的人,而且对牛的感情还不一般。
董雅娟:神经病,神经病犯了,你看全在那看表演。我一表演它就懂。
记者:你来过这是吗?
董雅娟:这是牛语,说点牛语。
无论是自己的牛场,还是农民家的牛圈,只要董雅娟和牛在一起,精神头就不一样了。
董雅娟:带着激情去做工作,这个是我们团队的非常一致的观点,说做事业要有激情,光有热情不行,还得有激情。
记者:是,我就看到你一进牛圈那个状态就。
董雅娟:就半疯,就有就有。
就这样董雅娟和农民的关系越来越好。董雅娟知道时机到了,于是她再次拿出了那个神秘的罐子。
董雅娟的罐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她那样相信罐子里的东西能变成财富呢。
董雅娟一直在大学里工作,没有多少积蓄,她知道建场之后就没有钱去买牛了,但是为了让罐子里的宝贝尽快变成财富,她就要用农民的牛来实现这个财富梦想。而她刚建场的时候农民根本不相信她,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她提出要跟农民合作肯定没有人愿意。
董雅娟:我们不是为了看病挣钱,而是看病拉近感情,这是我们最想要的。
得到村里人的信任之后,董雅娟知道时机成熟了。一天她照例在村里溜达,看到一群人在聊天。
董雅娟:村民正好在那议论,来一帮教授他们怎么怎么样,正在那议论的时候正好我们过来了,我们过来之后我就开始给他们讲,只要你们家有牛,是母牛,不管是什么颜色的全都生小黑牛,黑白花的也好,白的也好,黄牛也好生出来的都是小黑牛。
高青县是养牛大县,所以养殖户们都知道小黑牛和普通的牛相比并不只是颜色上的不同。董雅娟养的小黑牛其实一种高档优质肉牛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小黑牛比其他牛都值钱。
而此时的董雅娟在农民心中又有了威信,所以她一说这话,一个叫孙玉简的农民就想试一下。
孙玉简:没见过黄牛能生出黑的,没见过,以前见到都是降的黄的,没见过黑的。
董雅娟顺势和孙玉简说要不就试试,就这样在一群农民的见证下,孙玉简家成了跟董雅娟合作的第一户农民。董雅娟承诺如果把牛弄坏了,她负责赔偿,如果生出小黑牛,必须卖给她,价格是2000元一头。第二天董雅娟他们就到孙玉简家为牛做了个处理。
一晃9个月过去了,孙玉简家的牛果然生了一对小黑牛。
孙玉简:当时高兴啊。
记者:特别高兴吧?
孙玉简的爱人:高兴啊,降一对能不高兴吗。
记者:多少钱,那一对牛能卖?
孙玉简的爱人:4000块钱。
让孙玉简没想到的是,这一对小黑牛可不是一般的牛,而是第三代克隆牛,这件事当时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还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这件事在村里也炸开了锅。
村民:咱这没有生小黑牛的,黄牛生黄牛黑牛生黑牛的多。
村民:挺新鲜的,都欢喜的没法,黄牛生出两个小黑牛在这蹦达蹦达的,都看见了。
其实黄牛能产下小黑牛的原因并不复杂。这正是董雅娟那个罐子里的秘密。董雅娟的罐子里装的是她用克隆技术培育出来的,纯种优质肉牛的胚胎。这个胚胎只要植入任何一只母牛的体内,都可以产出小黑牛。换句话说,也就是个借腹生子的过程,产出的小牛本身和生它的母牛没有血缘关系。
董雅娟:只要是母牛,健康的,就让它生出黑牛,并且这个黑牛是纯种的。
董雅娟一直研究克隆牛技术,中国的第一头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也是她的杰作。
董雅娟:这是中国首例和第二例体细胞克隆牛,这是康康,那是双双,康康几年8岁了,康康和双双今年都8岁了。
董雅娟用这种技术培育出了高档优质肉牛的胚胎,这种高档肉牛在国内还属于紧俏商品,董雅娟看中了这种商机,才开始在高青成立了公司发展小黑牛产业,为了在资缺少资金的情况下,扩大种群董雅娟选择了用农民的牛借腹生子的方式。每头小黑牛一降生农民就能赚到2000元钱,这价钱在当地是普通小牛犊的4倍。
经过两年多,跟农民的合作董雅娟的牛场里已经养殖了很多小黑牛了。
现在,很多农民都把自己家的牛牵过来做胚胎移植。
村民:这是第几做这种胚胎移植了?这是做第二次胚胎移植。因为第一次就得到了好的效益。
普通的小牛一只能卖500元,胚胎移植过的小黑牛2000元一头,小黑牛为什么那么值钱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小黑牛的牛肉吧。
销售副总仪江天:这块就西冷也叫外脊是在牛的背部,我们的这个牛大理石花纹非常丰富。
小黑牛的肉因为脂肪沉积好,所以口感特别嫩。这正是高档牛肉的标准。
酒店行政总厨董跃明:这个一般是做正宗的西式牛扒。
记者:那么这一份高档牛肉得卖多少钱在咱们这个酒店?
酒店行政总厨董跃明:200元左右。
记者:200元左右有多大一块?
酒店行政总厨董跃明:200克左右像这块这么大。
这种高档肉牛因为种源贵,饲养成本也高,所以目前在国内只有五六家企业在养殖,产量一直供不应求,牛肉主要都卖到高档酒店,每头肉牛平均可以卖到60000元。
如今,董雅娟到高青县已经有6年了,罐子里的胚胎每年能为她带来5000万的产值,今后她打算自己只提供胚胎,让合作的农民去养育肥牛,她负责销售,让罐子里的科研成果变成更多的财富。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 ☆ ☆ ☆ ☆ 更多致富成功榜样 ☆ ☆ ☆ ☆ ☆
102岁老人的第四次创业
这是一位102岁高龄的传奇老人,他历经风风雨雨三次创业之后,83岁时隐退颐养天年。然而100岁时,这位老人却再次出山,开始了人生的第四次创业。是什么吸引了这位百岁老人?他第四次创业选择的项目又是什么呢? >>>详情
砸牌子砸出来的致富明星
黄梓东打工赚了钱衣锦还乡,在家里养土鸡消磨时光,没想到却惹出了大麻烦,赔光了打工赚到的钱,还招来了乡亲们的埋怨。他偶然听弟弟提起一个国外经营招数,让他不仅每年销售15万只土鸡,还叫乡亲们脱贫致富。 >>>详情
5000亩地养10只鸡的财富真相
湖南的刘凤秋在广东挣到钱以后,回老家承包了5000亩山地养鸡,可他在5000亩地只养10只鸡,却请了十几个工人,很多人把刘凤秋看成疯子。5000亩地养10只鸡,这种离奇举动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条另类的财富之路。 >>>详情
破产之后在陌生领域重新创业
26岁时,她在3个月之中就失去了辛苦打拼5年赚到的将近500万的资产,而就在这时,相恋5年的男朋友也离她而去。就在她对生命和生活都失去了信心的时候,母亲的一个举动,让她重新看到了生活和财富的希望,一年之后她再次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 >>>详情
危险的水里养出值钱的鱼
农民投放的鱼苗总会莫名其妙地消失,风光秀丽的水域成了农民养鱼的陷阱。一个年轻人冒然进入,第一年就打捞上30万斤鱼。他发现了什么秘密,把养鱼的险地变成了福地? >>>详情
农村妇女一夜成名后的财富人生
熊德明是重庆山区里的一个农村妇女,就因为对总理说了一句话闻名全国。为了躲避蜂拥到她家的媒体记者,她被迫离开家乡,八个月后回乡决定闯下一番事业。一个普通的农妇,到底过着怎样一种名人的生活?她又是怎么创造财富的呢?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