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2月18日电(记者柴婷 马志异)冬日的吕梁山,寒风萧瑟,白雪、黄土和寒松颜色交织。
记者见到郑二小时,他正在闷热的沙棘车间里,与村民一起调试沙棘包装线,黝黑的国字脸上带着几滴汗珠。
“沙棘厂正式投产后,能带动周边村子460余人稳定就业。”郑二小说。
郑二小今年47岁的,2014年被选为岚县界河口镇东口子村党支部书记。在此之前,他在村里面做过醋、开过饭店,是一位敢于吃螃蟹的人。
刚当上村支书时,东口子村有212户贫困户,贫困户占到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村集体既没有收入,也没有产业。
12月3日,在山西省岚县附近的山上,郑二小查看油松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东口子村所在的岚县地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土地贫瘠,缺林少绿,是典型的贫困与生态脆弱交织区。基于全县宜林荒山多、贫困劳力多、积存苗木多的实际,2015年,岚县提出购买式造林,把荒山治理作为扶贫主战场,把贫困劳动力变成造林产业工人,把滞销苗木就地进行消化。
得知这一政策后,郑二小当即与村委会成员和党员代表商量,决定成立造林合作社。
“当时县里还没有哪个村成立造林合作社,因此村民们顾虑很多,一担心挣不了钱,二怕欠下债务。”郑二小说,我们就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先把邻居、亲戚朋友们动员进来。
12月2日,在山西省岚县界河口镇,脱贫户正在搬运新鲜的沙棘果。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2015年前后,合作社承接了1000余亩造林工程,不仅“消化”了本村及周边村滞销的15万株苗木,入社贫困户还通过赚取劳务费,人均增收了5000多元。看到种树的收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们开始加入合作社。
树多了,山绿了,郑二小又有了新想法。
2017年,恰逢东口子村大面积土地退耕还林。考虑到种植油松短期内很难见到收益,郑二小多次带人外出考察,最终确定引进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大果沙棘,统一流转土地,种植沙棘苗。老百姓不仅能享受退耕还林后的补贴,还能赚取种植、采摘沙棘的劳务费用。
12月2日,在山西省岚县界河口镇,郑二小(左二)正在和卜应怀(左一)交流沙棘果的成色情况。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两年过去了,郑二小又开始琢磨:“周边的野生沙棘这么多,退耕还林种的也全部是沙棘。怎么能让老百姓有长期稳定的收入呢?”2019年,他带领合作社在周边新增1.3万亩沙棘基地,建起沙棘冷库,同时引入一家沙棘制品公司,大力发展沙棘种植、沙棘产品加工、沙棘产品销售等项目。
“我这个岁数外边打工人家也不要了,年龄大了,就回来加入了合作社。”65岁的卜应怀一边干活一边说。
数据显示,近年来,吕梁市成立了一千多个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50万贫困人口通过生态扶贫得以增收。通过生态扶贫造林427万亩,退耕还林209万亩,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