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与邓传珊交流养鹅 。通讯员 龚红焰 摄
荆楚网消息(记者 左砚文 通讯员谈九红 龚红焰)4月16日下午,在大悟县刘集镇店岗村一块两亩水田旁,搭建着一处简易的鹅棚。棚外,一名年约五旬的老汉,一边撒着饲料和青草,一边咕噜咕噜地叫着。在他的身周,一群小鹅仔欢快地抢着食。
老汉叫邓传珊,今年54岁,是这群鹅仔的主人,也是店岗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邓传珊26岁时,因双肾结石、积水,左肾被摘除,右肾进行保守治疗,身体就此落下残疾,完全不能干重活。
1996年,对邓传珊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他的妻子因病去世。当时,两个女儿分别只有5岁和3岁,儿子才三个月。
家贫志不短。刘集镇店岗村村支部书记邓传银说,邓传珊很勤奋,也很有志气,无论多么艰难,他用残疾的身体,为孩子们支撑着这个家。
平时,邓传珊在家种田,农闲就到武汉走街串巷收破烂。邓传珊说,他收了10年的破烂,所赚的钱仅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脏和累不说,还经常遭受白眼,被人看不起。他时刻都想着,回到村里,安安稳稳地做点事。
“两个女儿已出嫁,儿子在上大学。”邓传珊说,2015年,他们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县里每年给他们补5200元学费,学校每年发3000元贫困生补助,加上低保金,每年差不多可领到1万元钱。
“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不能总被政府这么扶着。”邓传珊说,他要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主脱贫,做个有尊严的人。
他的想法得到村支书、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的一致支持。邓传珊的帮扶责任人叫董能华,是刘集镇的镇长。结合邓传珊的身体状况,董能华鼓励他在家搞养殖。
邓传珊给鹅喂食。通讯员 龚红焰 摄
精准扶贫,要扶得精准,要帮贫困户找对脱贫的路子。董能华说,邓传珊刚开始提出想养牛,他将村支书邓传银叫到一起,到邓传珊家开了个“决策会”,觉得养牛成本高、见效慢,不符合邓传珊家的实际,建议他改为养鹅。邓传珊接受了这个建议。
2017年7月,邓传珊卖掉家里的牛,凑了一万多块钱,然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获得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建起了他的第一个鹅棚,购进了1000只鹅苗。邓传珊正式走上养鹅脱贫路。
“这些鹅苗就是我的命根子,每天像儿子一样伺候着。”邓传珊说,他每天晚上要起床好几次,到鹅棚看看,心里才踏实。半年后,这批鹅出栏,除去各种开支,邓传珊赚了1.2万元。
初次养鹅就尝到了甜头,坚定了邓传珊养鹅的信心。今年,他建起了第二个鹅棚,一次性购进2500只鹅苗。
“我有个梦想,希望将养鹅办成产业,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邓传珊说,他现在通过圈养,摸索养鹅经验。待时机成熟,他想利用附近的山场散养,养出生态鹅,将养鹅做成产业。
邓传珊夜间查看鹅棚 。通讯员 龚红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