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包勇出台了一项优惠政策,在对合作社社员户保护价收购药材的基础上每斤多加2毛钱,还给他们年底利润分红。这个优惠政策让农户吃了定心丸。
2009年的药材采收季节,包勇稳稳地收到了80吨宁前胡。可是一波不平一波又起,包勇稳定货源的这个举措,却为自己惹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2010年底,在宁国市中溪镇,流传着一些关于包勇的风言风语。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经销商 谢红胜:风言风语说,他肯定要倒闭的,像这样做下去他肯定要倒闭的。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经销商 毛有国:你货拉去,欠账,到处都是要账的。不付钱的。不负责任的。
不仅如此,每天到包勇家门口排队送药材的农户也突然出奇地多。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周正勇:那个场面,几百人,都是开车子送过去的,三轮车啊骑车啊。其他的什么胡乐镇的啊,宁墩镇的啊都往这个地方送。
包勇:从家门口那边一直停到电线杆下面一点,包括马路对面都停一些。
开始包勇还挺高兴,看来今年是个丰收年。可收了几天后,却发现情况不对劲儿了。
包勇:我还挺高兴,咦,看样子我做得还挺成功的。人家都相信我们,都过来了,到后期发现就有点不对头了,怎么回事啊?
以前到了采挖旺季,包勇的合作社最多时每天能收到一万多斤药材,可那几天,每天上货量突然达到了三四万斤,光现金一天就要付三十多万元。
母亲 吴春莲:从来没见过一天收三十多万前胡,鲜货,这么多款子付出去。我付到末了,我都有点急,一天这么大的量还得了啊。他们又不肯拉走,一定要卖给你。
这时,包勇却发现周边一些收购宁前胡的收购站此时却都关门停业了。而当地也开始流传起关于这件事的种种说法。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金南根:有的好像很气不过的,我们这些人都不收,让你涨死。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周正勇:全部让你合作社吃饱了以后我们再来收,他们是这么想的了。
记者:这件事儿怎么都知道,是当时宁国都知道这件事儿么?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周正勇:都知道,不光我一个人知道,都知道,是这么回事么。
每年的采挖旺季,是经销商们大展拳脚之时,可包勇的合作社由于收购价格高,得到当地老百姓信任。这却触碰了其他经销商的利益。因此,周边的一些经销商联起手来拒收,想用这样的方式把包勇拖垮。
宁国市仙霞镇中药材经销商 祝光荣:让你收三天,你再有钱你收半个月,你后来没钱你不是不收了么。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经销商 谢红胜:高价让他收,他吃不完的时候我们再来吃。今年他垮了,明年我们就可以大量做了。
眼看家里的现钱要支付光了,可来送药材的农户却是一天比一天多。没办法,母亲吴春莲只能打欠条,可就是打欠条,农户也还往这送。
母亲 吴春莲:打条子就是叫我也打不下去了,一天三十多万,你我打五天,几百万。没底了这个生意啊,我说像这么搞下去不得了。
母亲顶不住了,要关门停业,可包勇却不同意,他还要敞开大门,继续收购。
包勇:我们还想吸收更多的社员户加入我们,不能这个时候把他们拒之门外。传出去你名声也没了,做生意不就讲个脸面么。不能让外面的人笑话合作社。
仅仅为了面子,就这样不顾一切地收购,岂不是真的就要被撑垮了?
包勇又筹到了100多万元钱,继续收购。半个月后,总共收上来200多吨宁前胡,相当于宁国市当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可这么多药材存在库里,还欠着100多万元钱,收来的宁前胡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都为包勇捏着一把汗,而此时,包勇却是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原来,早在2009年初的时候,包勇就准备好了一张底牌。
包勇到底有一张什么底牌呢?这还要从他的石家庄之行说起。
2009年初,包勇踏上了开往石家庄的火车,他要做一件当地还没人能做成的事。
包勇:前面是地雷阵也不怕,往前闯。只要我口袋里只剩下一块钱,我也要拼搏一下。
一直以来,宁国市的中药材收购商都是在当地收,然后再等着安徽亳州和广东等地的中药材经销商上门来买。吴春莲干了20多年中药材收购生意,每斤宁前胡也只能赚取一两毛钱的利润。曾经也有人想直接联系大的制药企业,但都没成。而包勇所要做的,就是去石家庄直接联系制药厂。
母亲 吴春莲:我说你想法不错,那到哪儿去找药厂呢?
包勇:我说那不一样,你小学读四年级,我大学读出来了。我不想老是在你这个在镇上搞这两间门面。我想做大一点,我不能原地踏步,我想有点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可事情并不像包勇想的那么简单。当他找到石家庄市的一家制药企业时,药厂采购部的负责人认为包勇的规模太小,当场就拒绝了他。
石家庄制药企业采购部总监 周明霞: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能跟我们合作的。我们都是看是不是长久,他是不是想把这个行业一直去做去。
首次找销路受挫的包勇,回到宁国赶紧成立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包勇:就是说不是我小包一个人在闯这个市场,一个人往前走,在我们后面站着成千上万的人,这些农户,他们的土地,他们的药材。
包勇的合作社在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名气越来越大。到2010年底,曾经拒绝他的那家石家庄制药企业,经过多次的明察暗访后,主动找来跟包勇合作,第一次就让包勇给制药厂送10吨中草药宁前胡。
石家庄制药企业采购部 总监 周明霞:前胡是我们清肺化痰止咳颗粒里的一味药。销量越来越大。
石家庄制药企业 副总裁 陈钟:前胡这样的地产药材当中,宁国的前胡目前来说质量上是最好的。
包勇:当时我心里想我终于回来了,看到那个厂打开的时候,很远有一个广告牌,我终于杀回来了。
之后,那家制药企业又跟包勇签订了180吨的进货合同。跟这家制药企业的合作,让包勇有了很大的底气,因此2010年底,当地的几个经销商掀起了拒收风波时,包勇却借着这个机会轻松地收购上来200多吨宁前胡和其他品种中药材共计400多吨。当其他经销商也想收购的时候,却发现,宁国市三分之一的中草药宁前胡都牢牢掌握在了包勇手里。
宁前胡的价格也由之前的二十多元一公斤涨到了40多元一公斤。除了供应那家制药厂外,包勇又将其他200多吨中药材销往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地的中药材市场。包勇不仅没被拖垮,反而赚了400多万元。谈起这件事情,很多经销商也开始佩服起包勇。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经销商 缪宁满:我们到底跑不过他,我们水平有限。
记者:为什么讲水平有限呢?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经销商 缪宁满:书读少了呗。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经销商 谢红胜:原来我们开始做的时候,同行是冤家么,从冤家我们现在已经走到一起了。
这场风波过后,又有300多个农户主动找到包勇,要申请加入他的合作社。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何金娥:小贩子有,但是我们现在不大卖给小贩了。
记者:为啥呢?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何金娥:他没的保障啊,为啥。卖给包勇有保障。
现在,包勇已经跟石家庄以及北京、黑龙江、甘肃等地的多家制药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还带动当地百姓发展了圆胡索、白术、桔梗、太子参等130多个中药材品种的种植。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2002年,宁国市的包勇考上了皖西学院,学习美术设计。2006年,包勇大学毕业,应聘到上海的一家广告公司干设计工作,最高月薪上万元,然而一次变故,他回到了宁国市中溪镇,从事中药材收购。包勇已经跟多家制药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还带动当地百姓发展了圆胡索、白术、桔梗、太子参等130多个中药材品种的种植。
他就是包勇。记者找到他的时候,他正领着二十多名村民在山上采挖中药材。听说记者是专门来采访包勇的,这些村民都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跟记者夸起了包勇。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何金娥:给我们带来收入,给我们农民带来富裕了。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吴忠强:当然依赖啊,当然是依赖。我这个前胡我不靠你我靠哪一个。
宁国市霞西镇中药材种植户 赵金香:包勇帮我们在外头搞收入,把我们的草药搞出去卖。
而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当地的一些中药材经销商却直言不讳地对包勇表示不满,甚至有些埋怨。
宁国市仙霞镇中药材经销商 祝光荣:跟他对着干,很多的。跟包勇他们对着干的很多的。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经销商 谢红胜:就是说你再硬,也要把你压弯的。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经销商 毛有国:骂了几年了。人家吵嘴骂他的多少呢。
记者很纳闷,为什么药材种植户夸赞包勇,而一些药材经销商却忌恨他呢?
2006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的包勇回到家乡,接替下母亲的中药材生意,4年不到,就将一个原来只有1个工人,年销售额不到10万元的小收购站打造成了带动当地470多农户致富,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的合作社。
那么,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包勇是如何在短短4年间就成为宁国市中药材产业带头人的?为什么当地人又对他褒贬不一呢?
这是包勇儿时生活的地方,包勇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做着收购中药材的小本生意,一家人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然而在包勇11岁的那一年,父亲突然因为车祸去世了。
这是包勇的母亲吴春莲,在丈夫离世后她一个人靠收购药材拉扯着包勇艰难度日。母亲最大的愿望是要是让儿子包勇考上大学,飞出小山沟。
包勇:当时我母亲就跟我说,她说勇子你爸以后再也不在了,就剩咱们孤儿寡母了。你要好好读书,要争口气。
药材生意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不管刮风下雨吴春莲都要去山里收药材。有一次,为了急着赶回家给包勇做顿饭,她不顾危险,坐在摞了三米多高货的拖拉机顶上就往家赶。
母亲 吴春莲:我就坐在拖拉机顶。村里的人都说这个人不简单,都不怕,不怕死。
包勇没辜负母亲的期望,2002年,他考上了皖西学院,学习美术设计。2006年,包勇大学毕业,应聘到上海的一家广告公司干设计工作,他终于跳出了农村,实现了母亲的愿望,也在大城市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包勇:我最高的时候一个月能拿一万多块钱的工资,那时候我觉得我挺有范儿的。那时候觉得挺成功的。我说咦,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当时还起了个英文名叫BOb。我觉得以后肯定就在上海扎根了。
正当包勇憧憬着在上海的美好生活时,一个电话粉碎了他所有的梦想。
电话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希望包勇回趟家。包勇赶到家后,发现母亲患轻度中风已经躺在了病床上。
2008年初,包勇暂时辞掉了上海的工作,回到家照顾母亲,也帮着管理母亲的中药材收购站。
包勇:我的母亲就一个。我陪在我母亲身边,至少她有一个依靠,她心里面觉得踏实。
尽管帮着生病的母亲打理药材收购站,可包勇对做中药材生意却没有丝毫兴趣。
母亲 吴春莲:人家问他,你怎么上海上班回来帮忙啊。他说我搞不清,我妈叫我来的。
包勇:当任务来完成。
记者:为什么呢?
包勇:觉得这个事情是个过渡阶段,等我母亲身体好一点,可能她还回来做然后我继续出去上班。在家里现在对着树皮、树根、草,跟着这帮老百姓打交道,一弄身上一层土。特别失落。我觉得我完了,我觉得我在家以后没什么希望了。
可就是这个对生意没兴趣,对未来也不抱希望的年轻人,后来居然成为了宁国宁前胡产业的带头人。
2008年8月,母亲的病完全康复了,包勇可以继续回上海工作了。而这个时候,他却不愿意走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2012年11月17日,记者采访时,遇到了当地一位中药材种植户金从海,他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来找包勇卖药材。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金从海:15里路。
记者:您今年多大年纪?
金从海:63岁。
记者:15里路您骑了多长时间啊?
金从海:大概骑了一个半小时。
来回3个多小时,骑了30多里路,老人只是赶来卖这6斤中药材天竺子。而这些也才能卖18块钱。
金从海:没办法啊,中途没有人收。
2008年8月,本想先替母亲照看一段中药材收购站再回上海的包勇,看到的是比金从海年纪更大,路更远,甚至提着一两斤药材也跑过来卖的农户。这对包勇触动很大。
包勇:早上四点多钟,一个老太太,大概七十多岁老太太,在楼下叫我,叫我母亲的名字,她想把这个药材卖掉。当时我挺感动,有这么多老百姓,有许多药材的东西,不管山上野生采挖的还是自己种的,只要他在镇上有一个地方能卖,能变成钱。可以增加一点收入。当时我就理解了,这个门不能关,天天还要坚持开着,这个生意坚持做着,家里必须要有一个人要顶上。
在宁国市,种植中药材的农户有近万家,中药材是他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可中药材种植出来却只能卖给当地的几个中药材收购站,赚取很低廉的利润。
包勇:农民就像一盘散沙,小商贩也是一盘散沙,整个产业没有一个整合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想牵头。大家都很被动,很好的一个资源保护就在我们身边,自己没有把它控制好,没有靠自己主动出击去寻找商机。
包勇决定留在老家接管母亲的生意。可刚接管了药材收购站的包勇,突然离家出走,神秘消失了半个月。
半个月后,包勇风尘仆仆地回到家,跟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把母亲吓了一跳。
包勇:赌一把,我们借钱去,找人借,一家一户借也行,亲戚朋友借也行,能借的都借。
借钱赌一把?一辈子老老实实过日子的母亲听这话有点儿蒙了。
母亲 吴春莲:今天收多少货,卖多少钱,有点功夫钱就行了,能维持生活,能过上日子就好了。
那么包勇这半个月到底去干什么了?而他又要赌什么呢?
宁前胡,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等地。它的根是中医里治疗止咳化痰的一味中药材,因产于安徽省宁国市的前胡质量上乘,因此被称为“宁前胡”。2008年12月,一年一度的中药材宁前胡采收季节又到了。可包勇却发现,每年这个时候家里的收购站能收上来近两万斤药材,可是今年居然连一万斤都不到。
这个发现让包勇在家里坐不住了,他跑到了黄山、浙江、江西等地,几乎把所有种宁前胡的地方都跑了个遍。包勇又有了一个更大的发现。
包勇:几个市场跑下来以后我发现,手上都没多少药材,都没有这个品种。当时我想既然外面有许多市场还有待开发,有许多地方还没有货,我们本地又在减产,那说明这个商机已经出现了。转了一圈以后,我说来吧,我们好好收一下。
母亲虽然觉得包勇的分析有道理,但一想到要借钱,还是有点心惊胆战。
母亲 吴春莲:万一要是亏了,我们只有把房子卖掉,家里没什么东西能变钱。
而此时,一直对做中药材生意不太上心的包勇,却第一次来了倔脾气。
包勇:当时我是认死了,谁跟我说也不行,肯定要搞。我说你应该相信你儿子,这点判断力还是有的。你花这么多钱让你儿子去读书,这一点能力还是有的。
包勇断定宁前胡的价格在一年内会上升,他借来了70万元钱,然后,从各地收来了40多吨中药材宁前胡。
2009年初,宁前胡的价格果然如包勇所料,由之前的十多元一公斤,涨到了二十多元,甚至30元一公斤。当安徽省亳州市和广州的一些中药材经销商开始到处收购宁前胡的时候,包勇成了宁国市最大的卖家,这一次他就赚了120多万元。
包勇:这桶金挖了之后,我说咦,这个有意思,这可能比我在上海上班还来劲我想, 看样子这东西要钻进去还是挺有味道的。
2009年5月,包勇在宁国市牵头成立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首批就有105家农户加入到合作社。
可让包勇想不到的是,虽然成立了合作社,却迟迟收不上货。
当包勇到农户家收药材的时候,当地的几个经销商也跑去收货。甚至合作社社员刚采挖上来的宁前胡,还没下山就被其他经销商以更高的价格抢收走了。
宁国市中溪镇商贩 缪宁满:抢货啊,紧俏的时候,要不抢没有货。不抢哪有货啊。
员工 郭贵兵:我曾经因为这个事,差点跟人家干过一架,当时在农户家里收购前胡时,我出的价格是8块1毛,他跑过来要8块2毛钱,跟我们抢这个货。
宁国市中药材种植户 何金娥:一起有五六户在山上堵着,我们在那个山上不敢下来,我们也搞不清了,这个也要要,那个也要要。
宁国市中溪镇中药材种植户 周昌龙:当时的情况下,哪个收的高些就卖给哪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