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致富经_致富养牛蛙_致富经养牛

早在两年前就被诊断为甲状腺癌,但为了不影响工作,也怕亲友和乡亲们担心,他将诊断书偷偷锁在了抽屉里。直到病情逐渐恶化转变为肝癌,不能正常工作了,才被家人强行送到医院接受治疗。

4月17日清晨,肇东市黎明镇长富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凤山因肝癌医治无效,在肇东市第一医院病逝,享年67岁。而那份甲状腺癌诊断书,直到他辞世后才被家人发现。

噩耗传到村里时,全村百姓无不动容落泪。出殡那天,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自发送上的花圈摆放了近300米。老支书周恩老泪纵横:“凤山没死,他就活在我们心里。我家里有他的照片,想他的时候我就看看。”

三十七载带头人,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李大干”

十里八村都知道,在担任长富村党支部书记的37年里,李凤山一直就是扛旗的,啥时候都没落后过。

37载春秋,李凤山风雨兼程,带领长富村父老乡亲致富的步子从未停歇,靠着扎实苦干,探索出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乡村经济的“长富模式”,走上了“稳粮、兴企、活商、上牧”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今,长富村已有集体固定资产达62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2年间增长8倍,在肇东市各村排名首位。因为李凤山各项工作都想在前,干在前,排在前,几十年如一日以身示范走在前,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李大干”。

早在计划经济时代李凤山就带领大家狠抓粮食生产,依靠科技种田使长富村玉米亩产达到了近300公斤,远远超出了同类地区玉米亩产近200公斤的产量,确保了完成国家粮食上交任务,没吃过一斤返销粮。上世纪80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他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支持,带领全体村民大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硬是用人拉肩扛等土办法,改变了全村农业生产严重缺水的现状,从一个生产队一口机电井逐步发展到全村38口机电井,并使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完备,为全村的农耕生产和畜牧业养殖打下坚实的配套设施基础。

大胆尝试栽培新技术,村里经验被推广到全省

李凤山能干,但不蛮干。他相信科学,敢用新技术,带头开展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上世纪90年代,省农委要搞玉米种植大垄双覆试验,亩产过吨。因为试验有风险,许多村都犹豫不决。李凤山合计了一番,认为这是改造低产田的好机会,便把这个试验要了下来。那时,村里没有覆膜机,他领着村民硬是用铁锹给几千亩地覆上了膜。一天,老天爷突然刮起狂风,刚覆盖在地上的薄膜都被刮上了树。这时,村民都瞅着李凤山。李凤山就说了一个字:“干!” 在随后几年里,长富村依托这项技术创造了亩产1250公斤的历史新纪录,率先在全省实现吨粮田目标。这项新技术在长富村成功运用后,被推广到全省。

2000年,为增加村民收入,他又果断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远赴俄罗斯拿回订单,到河南培育秧苗,组织村民种植了1000多亩苹果洋葱,当年实现亩效益1500元,是种玉米的10倍。2009年,长富村与中粮集团联合建设了千亩高淀粉玉米基地,每斤玉米高出市场价格2分钱。2010年,与大庄园联合建设了千亩甜玉米基地,每年供应甜玉米原料10万箱。同时,与烟草公司合作种植烤烟800亩,每亩比种植玉米增收3000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富村的农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市、全省的前列,成为标杆和样板,肇东市农业工作现场会基本都在长富村召开。

巧念多种经营致富经,三千头奶牛富了众乡亲

过去,长富村只养黄牛。2001年底,“伊利奶业”落户肇东市,李凤山意识到,养奶牛的黄金时代到了。

长富村村委会主任王洪义狐疑地问道:“全村没有一头奶牛,怎么办?”李凤山只回答一个字:“买!”于是,他奔走省城寻资金、要政策,到外地购买优质奶牛,学习先进养殖技术。就这样,他组织建起了奶牛养殖小区,大张旗鼓地引领村民养奶牛,最高存栏数量达3000多头,远近闻名的黄牛村一下子变成了奶牛村。 接下来的好多年里,李凤山又在村里先后兴办了羊场、鸡场、鹅场,开始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养殖业。同时,他还组织村干部筹建了牛奶站,为农户免费提供送奶车、制冷罐等相应配套服务。

为保护农户利益,他多次跑到伊利公司与该公司负责人商谈:“我保证我们村的牛奶质量,但你公司必须要每斤多出2分钱收购。”经过他的软磨硬泡,与伊利公司达成了协议。靠奶牛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近500元。2012年,长富村又以种植业基地和饲养500头荷兰小白牛的养殖基地入股大庄园投资5亿元的三期工程。在他病逝前夕,还与村班子成员研究确定了兴办肉牛养殖场和黑猪养殖场的畜牧发展计划。

探索村办企业之路,米业公司为村民增收两千万

在王洪义眼中,李凤山行事果敢,对环境发展有着超乎想象的敏锐洞察力,所以他作出的每项关乎长富村发展的决定都没错过。说起和李凤山共事三十几年的感受,这位老村长不断竖起大拇指。“以前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上他办公室,说说今天要干啥事,再听听他的想法。现在他不在了,心里突然就空了。”

王洪义记得李凤山有段时间就像着了魔一样,见到村里的干部就问:“农业发展能不能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王洪义知道,李凤山一定又有别出心裁的想法了。慢慢的,王洪义领会到,书记是要通过兴建村办企业带领全村百姓增收致富奔小康。后来,在所有人看来是李凤山创新的举措,却创造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乡(镇)村经济的“长富模式”。

从2004年初开始,长富村对原有集体资源进行整合,34户村民以土地经营权量化入股,长富村以原谷子加工厂入股,成立了肇东市首家农业股份合作公司——肇东市长富米业有限公司,投资20多万元建成加工生产线,终日和泥土打交道的村民放下锄头成为股东。李凤山多次赴省城、跑北京,借助名人宣传,抓住哈洽谈会等商机大力推介,打造了“绿色有机第一米”这一品牌,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纯利润140万元。如今,“大干”牌有机小米市场价每斤高出普通小米近10元钱。十年来,米业公司共为村集体累计增收1200万元,全村农民累计增收1908万元,人均年增收2000元。

依靠米业公司的拉动,全村形成了“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现在,长富米业合作社入社农户299户,全村规模经营绿色有机谷子种植面积2300亩,同时辐射带动外村绿色有机谷子种植面积2200亩,年加工销售有机小米4万箱,村集体年纯收入200万元,入社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

“村里得干几件大事。米业得发展,农机合作社也要扩大规模……”这两年,李凤山的雄心越来越大。2012年,他代表村里与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签订了小米深加工合作协议,由大学投资3000万元建设优质谷子种植基地;融资建设金色米业加工项目,落户省绿色食品产业园,预计总投资三亿元。然而,伴随着项目的紧张推进,李凤山却日渐消瘦。今年年初,体重170多斤的他,在两三个月内骤降了近50斤。

试水土地规模经营,办起肇东第一家农机合作社

2005年,随着国家逐步加大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力度,李凤山感到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兴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大趋势。他主动赢得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多次跑省里有关部门,争取到了由省政府批准立项的农机合作社项目,全省首批本来确定10个,他硬是千方百计地争取到另外1个指标,成为第11个。李凤山通过组织村民入股、争取国家投资等办法,成立了肇东市第一家农机股份合作社,购入收割机、拖拉机、翻斗车等大型农机具27台(套),并以农机合作社为牵动,整合临近村屯4万亩耕地进行规模经营,实现了“小四轮变成大农机、小白龙变成大喷灌、小垄种变成大双行”三个根本性转变。农机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7万元。同时,李凤山还兴办了长富村玉米吨粮田合作社,现入社农户186户,规模经营土地6100亩,年实现收入320万元,入社农户户均增收1.7万元。

为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李凤山还积极开辟增收渠道,大搞劳务输出,组织富余劳动力走出田间,外出打工挣钱。目前,全村在石家庄做技术工人的有120人,有35户农民在天津建筑设备租赁一条街开展经营,有56名农民被俄罗斯聘为农业技术顾问,有25名农民成为专职农副产品经纪人,现在长富村每年依靠劳务输出就创收近800万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