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项目养鸡_养鸡致富经_致富新项目养鸡

致富新项目养鸡_养鸡致富经_致富项目养鸡

-本期头条聚焦-

全市秋冬农业开发暨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现场推进会,日前在江夏区召开。在该区高标准农田东港项目区秋收现场,水稻智能收割机、无人驾驶旋耕机、智能打捆机、旋耕施肥播种机在田里穿梭往来,进行着收割、打捆、耙地、整地一体化作业,低空飞行的植保无人机不时从田野上掠过,一分钟可以完成一亩地的喷洒作业。整齐成片的农田一望无际,沉甸甸的晚稻涌起金色稻浪,和村间小路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

连日来,全市秋收秋种进入高潮,与过去稻农们“面朝水稻背朝天”的忙碌景象不同,今年秋收秋种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更高。 “以往道路泥泞,地块分散,不是旱就是涝,看天播种、靠天收粮。”全市大力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户们的田成块、地成方,机耕道通到家门口,水泥渠修到田中央,抛荒地蝶变成连片田、高产田,成为当地村民的最大感受。

荒地变良田 小田改大田 种地“不用”人

武汉农业向智能化时代迈进

(采写/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见习记者周嘉锡 通讯员项华平 胡利明 陈锦 吕巍 统筹/李英波)

养鸡致富经_致富新项目养鸡_致富项目养鸡

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摄。

“田间不见农人影”

智慧农机5分钟搞定一天工作量

“田间不见农人影”智慧农机5分钟搞定一天工作量金秋时节,在黄陂区六指街道港湾村,一望无际的稻田如巨幅画布映入眼帘。 “金色的,就是成熟的稻田,已经可以收割了。”阳光下,武汉永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丹头戴草帽,正指挥着农机手开动收割机。胡丹说: “以前种地收割要花一个月时间,累得人腰酸背痛,效率低,现在有了智慧农机,5分钟就能搞定以前一个人一天的工作量。

”在农业农村部门的帮助下,如今,合作社基地已经建起了农业物联网系统,通过无人驾驶农机,可以实现自动播种、浇水、施肥、收割,技术员坐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就能种地。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科技赋能。过去‘望天收’,现在‘可调控’,让农业慢慢从‘平面式’向‘立体式’、从‘自然式’向‘设施式’、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发展。”胡丹说,目前,合作社的水稻基地已经扩大到2万亩,每年支付农民土地流转费就达800万元,算上在基地务工的农民,带动了数千户农民增收。

不仅高产增收,胡丹的水稻基地还实现了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高效型的转变。在合作社整齐划一的稻田里,有一小片比其他水稻略矮。 “这5亩是采用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的‘水肥一体化’新技术种植的试验田。我们用的不是颗粒状肥料,而是水肥,施肥时肥料不会直接接触土壤,让土壤松口气。”胡丹说。

合作社的稻田一直采用良种,亩产1300~1500斤,虽然比农民常用的种子价格贵,但能保证优质高产。

“现在,消费者不光要吃得饱,还追求吃得绿色、健康。”为此,合作社紧跟市场需求,及时做出调整。2017年,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合作社用生物技术替代农药,用复合肥、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方法,实现了农药化肥“两减”。

通过实践,合作社已经摸索出一条规模化、机械化水稻种植的特色产业绿色发展道路,带领农户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播、种、收一条龙

高标准农田盘活抛荒地

江夏区东港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拥有耕地面积2100亩,按照“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要素建设,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

“项目区内‘有经营主体、有经营品种、有管护机制’,我们在做好建设的同时,还发挥纽带作用、牵线搭桥,促成了湖北华之夏种业公司与江夏吴航农机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开展优质稻订单生产,项目区水稻种植实现了统一机耕机整、统一栽培品种、统一双季稻种植、统一订单收购的‘四统一模式’。”江夏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东港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种植户已与企业、合作社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企业提供优质种子和栽培技术、合作社负责组织管理、农户参与田间管理,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 “明年项目区将基本实现双季稻种植,预计种植面积可达3500亩,真正实现高标准农田建一处、管一处、发挥一处的建设目标,经济效益会更高。”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利推进,乡村面貌发生了大改变,土地流转率大幅提高,以前每亩地150元租一年都很难租出去,现在每亩地300元,合作社都争着来租。

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黄陂区玉枝店村利梓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利深有感触。曾经,玉枝店村的农田荒废面积一度达到50%以上,很多村民无事可做,这让懂得农业技术、擅长农资的胡利很痛心。怀着“改变家乡贫穷面貌,让村民富起来”的初衷,胡利和丈夫一道,流转村里撂荒田地,种植再生稻、彩色稻等优质水稻。后来,胡利流转土地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周边5个行政村,流转面积一度超过万亩,并慢慢开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9年初,胡利所在的合作社向农业农村部门申报了2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建设方案和建设资金很快就审批下来,合作社的农户们边施工边投入生产,见效明显。 “与普通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的主要优势在于提质、增效、节本等三个方面。”胡利说。

加大激励制度提高奖励标准

“科技种粮”大户成增产生力军

“高标准农田的道路及沟渠四通八达,排灌设施一应俱全,让耕种变得便捷轻松;农田土壤经过专业测土配方,对照配方适量施肥,实现苗齐苗壮。更重要的是,往年普通稻田都是用化学方法防治病虫害,而新建的稻田安装了太阳能诱杀灭虫灯,灭虫效果好,产出的粮食也更安全。”胡利介绍,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第一年,种植的水稻就喜获丰收,让胡利看到了智慧农业的前景。“相较往年,平均下来每亩节约成本105元,所有高标准农田共节约成本21万元,按此计算,高标准农田种植水稻的总收入,要比之前略高一筹。”

今年62岁的玉枝店村村民胡冬生,是利梓合作社的产业工人,务工期间,每天能领到200元左右的工资,除此之外,还有每亩300元的土地流转费。胡冬生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往,像他这样上了岁数的老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现在村里土地平整,小田变大田,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生活过得可滋润了”。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不仅可以统一经营,还能从根本上解决部分村民因耕地地块小、管理不方便而撂荒土地的问题。”胡利介绍,目前,合作社农机作业覆盖周边10多个行政村,全程机械化作业订单面积达5000亩,实现水稻、小麦、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带动发展农机户38户,户平均增收1.2万元;带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9家,每个合作社平均增收30万元;辐射带动全区种粮300亩以上大户14家,户平均收入15万元。

“2019至2021年三个年度,全市共批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6个,总建设面积达40.02万亩,总投入资金10.47亿元,亩均投资达到2600元。截至目前,2019年度、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并已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效益;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全部进入施工招标阶段,即将在秋冬农闲时节全线开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全市将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现在政策有扶持,农机有补贴,我们更有干劲了!”胡利满怀信心地说。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全市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高质高效发展,满足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需要,专门出台文件,为符合要求的补贴对象补贴蔬菜播种移栽、高效施肥植保、秸秆综合利用、果蔬及茶叶加工、畜禽饲养及水产养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业用北斗终端等共11大类20小类45个品目的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最高达到50%。

同时,各区还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资金保障,加快项目建设,如蔡甸区每年优先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2021年,按3500元/亩标准建设,区级自筹配套资金2736万元。

将有更多“科技种粮”大户,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新农人-

智能工厂养鱼养鸡 播种收割“遥控”搞定

智能农机成新农人核心竞争力

(长江日报记者詹海波 通讯员田守跃)

养鱼不挖塘,坐在屋里养;鸡舍有“空调”,吃住环境好;播种用飞机,脚不用下地……武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新农人手里的生产工具,已经从传统的锄头、镰刀,变成了手机、电脑。如今的武汉,智能农机已经覆盖到种植、水产、畜禽养殖等领域,农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不少原有观念被颠覆。

养鸡致富经_致富新项目养鸡_致富项目养鸡

9月27日,武汉智能农机现场展示会吸引了不少新农人观摩。 通讯员宋承琦 摄

工厂养鱼,1亩养殖6万斤

养鱼不挖塘,全在屋里水池养。位于东西湖区的武汉渔水情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20多个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池加起来,面积约为2200平方米(约3.3亩)。公司总经理李允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池,每立方米的水体,可以养鱼100斤, “按我们鱼池的占地面积来算,一亩鱼池,可以养殖6万多斤鱼,而传统池塘,一亩的养殖量只有1500斤左右。相当于,我们约3.3亩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池,养殖量抵得上传统的100多亩水面。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养鱼池,只需1人即可掌管”。

作为武汉市首批尝试工厂化养殖的企业,2018年,该公司开始投入工厂化智能养殖,20多个鱼池通过管道相连,水的温度、含氧量都是智能监控。

李允说: “整个厂房是一个循环水系统,每个养殖池都有输水管道与车间里的水处理系统相连,可随时根据需要,将池内的水输送到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水输送回养殖池。而这些,只需 1 人掌管,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李允认为,智能工厂养殖突破传统土塘养殖模式,具有密度高、占地面积小、鱼产品质量安全可控等特点, “这座智能化渔厂前后投入500多万元,年产值可达到1000多万元”。

据了解,目前,智能渔厂养殖分为循环水养鱼、箱式养鱼、桶式养鱼、帆布养鱼四大类,武汉各渔业公司都有使用。

室内养鸡,1人掌管10万只

走进养鸡场,却听不到一声鸡叫,所有蛋鸡全部住进“饭来张口”的“空调房”;150万只蛋鸡,日产鸡蛋90吨,只需十几个人就能搞定。位于黄陂区木兰乡的武汉宏农农牧有限公司,已经实现鸡舍智能化温控、饲养机械化完成、鸡蛋自动化分拣、粪便无害化处理,刚刚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在鸡蛋分拣车间,圆溜溜的鸡蛋顺着蛋道,源源不断地运至分拣通道。经过紫外线杀菌、声波检测、大小称重等流程,最终在鸡蛋上打上“木兰山”商标和生产日期,进入消费者手上。

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张宏林回乡创办武汉宏农农牧有限公司,用最先进的技术饲养蛋鸡。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 “木兰山”成为2019年第七届军运会运动员餐厅唯一鸡蛋供应商。

张宏林认为,新农人必须充分利用新工具,才能生产出规模化、品牌化的优质农产品, “智能农机是新农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飞机播种,1人可管千亩地

目前正是水稻收割、油菜播种的时间,位于黄陂区六指街的武汉东方荣升米业有限公司,今年采用了无人机播种。 “一人一天可播1000多亩,不仅节省人工,还节省种子成本。”该公司总经理胡丹介绍。

刚入职该公司两个月的陶哲,已经掌握了无人机设备的使用。这位“00后”把无人机带到要播种的田地旁,打开螺旋翼后,按下手中开关,无人机“嗖”的一声瞬间升空,根据陶哲的指示,飞入田间开始播撒油菜籽。

胡丹说: “现在种田,从耕地、播种到收割,都是智能化设备完成,人工只需要操纵手上的遥控器就行了。”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农机与农垦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选点建设了3个智能农机示范基地,目前都已购置智能无人机、自动驾驶插秧机、拖拉机和收割机等智能农机产品。下一步,武汉将加强高端、先进、智能农机的推广示范力度,积极推进农机化生产与物联网、遥感、北斗等高新技术融合的试验,探索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的无人农场。

-致富经-

“土地集约化引资”引来产业集群落户

江夏大路村村民家门口打工流行“货比三家”

(长江日报记者胡毅 余康庭 通讯员任蓉)

与高速公路无缝对接的宽阔马路,马路两旁整齐排列的栋栋小楼;住宅区,健身场、生活超市、小公园、幼儿园等生活配套,一个都不少;生产区,千亩产业园技术先进布局合理,令人赞叹。10月15日,长江日报记者抵达江夏区大路村,宛如到了现代化城镇。

从年收入不到3000元,到月收入轻松过4000元;从没路走、没事干、没钱花,到住洋房、享受综合配套、在家门口安居乐业……14年时间,大路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得益于60后的胡涛“能人回乡”,在村里进行“土地集约化引资”,引来了产业集群落户。

“能人回乡”,带领村民致富

记者见到大路村村支书胡涛时,他正在村委会前和村民协商土地流转事宜。这位60后村支书个头不高,脸上挂着笑容,眼神和言语间却透着坚定。

14年前,胡涛带着奋斗多年累积的千万资产,怀揣着“让村民有房住、有路走、有钱拿”的朴素梦想,回到家乡大路村。

14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大路村土地流转与整理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走,村民人均收入上扬10倍以上,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成为湖北省宜居村庄、江夏区最美生态村湾,完成了从“空心村”到“明星村”的华丽蜕变。

和多数农村出生的人一样,胡涛的前半生,是在城市的打工拼搏创业中度过。

1982年,16岁的胡涛迫于生计外出打拼,做过小工,干过职员,当过老板,到2007年时,他已经拥有千万家产。

“在外打工时,我做过的事情又多又杂,这些经历,对我回村后的工作很有帮助,我体会过普通人对于稳定幸福日子的渴望,也明白领头人具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能力有多么重要。”胡涛回忆。

2007 年,胡涛回乡探亲。虽然过去了20 多年,但大路村的贫困并没有改变, “一屋一个样,一门一朝向,前面是厕所,后面是粪塘,住人还养猪,牛也在里躺”的歌谣,仍在村里传唱。 “当时的大路村,村民年均收入不足 3000 元。因为穷,村里光棍特别多,邻村的听说你是大路村人,多半皱眉。”胡涛说。

那次回村,当时的村支书找到胡涛,希望胡涛能够作为“能人回乡”,带领村民致富。

“经过短时间的纠结,我觉得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路村民,不能光顾着自己的小日子,回乡创业再苦再难,也义不容辞。”胡涛说。

规整土地,为发展产业打基础

66岁的胡先进回忆说,2007年以前,他一家三口守着10亩地过活, “全家的收入全靠收成,起早贪黑的,一年赚个 2000 来块钱吧”。而现在,儿子娶妻生子,家里变成了五口人15亩地, “光流转费一年就有万把块钱,加上打工的收入,我和老伴两个人一年就能赚个两三万元,家里还搬进了160平方米的新房。这样的日子,以往不敢想”。

胡先进是大路村几千名受益者中的一员。

在胡涛看来,村里想致富,肯定要发展产业,首要的,就是土地流转和整理,将村里零散的土地归纳在一起,便于产业统一规划。

首期土地流转从怡山湾开始,流转面积145亩,按照每亩600元/年实施。

分配问题,是流转工作最大的“拦路虎”。以往,村里有关土地的分配,是秉持“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比如,某村民老伴去世,3个女儿嫁人,按以往的原则,以每人3亩地计算,该村民一人便可坐拥15 亩土地;而有的村民,老两口加上 2 个儿子,有 12 亩地,2 个儿子都娶了媳妇添了孩子,8口人也只有12亩地。涉及“真金白银”的土地流转费,村民对这样的分配制度产生了争议。

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通过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胡涛明确了新的土地分配制度:村里每人3亩地,按照“娶进一人,增一人;生育一个,增一人;去世一人,减一人;嫁出一人,减一人”的动态方式操作。

解决了分配问题,土地流转及整理工作加速。截至目前,大路村及周边村湾总流转土地面积近9000亩。

产业落户,村民收入水涨船高

解决了土地问题,大路村的产业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

为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在胡涛的带领下,村里将过去分散的田块集中连片,规整为“路相通、机能耕、旱能灌、涝能排”的设施大田,同时,把其中较为贫瘠的土地打造为生态田园体系。

“规整好土地,就要开始一手抓自身的三产融合,一手引进优质企业兴乡。”胡涛说。三产融合方面,建成优质稻、水果、蔬菜、栀子花、景观苗木等基地,做生态农业;规划建设千亩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一心五园”乡村休闲游体系,即怡山湾旅游服务和游客集散中心,配套栀子园、荷花园、林果园、稻香园和蔬菜园,开发农旅联动产业。

在引进优质企业上,大路村引进了桂子米业、红心蛋品、虾庄、农家乐、斯福特等7家公司入驻农产品加工园区,年均产值3.6亿元,带动周边农户1000余人就业。近两年,投资额达4000万元的南美对虾养殖基地、投资额达7000万元的有机肥厂相继落户大路村;武汉金龙集团首期规划面积达330亩的农产品加工园也选中了这里,预计将实现100亿元的产值目标;投资额达1.5亿元的5万吨粮食仓储基地及粮食加工生产线也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

各种产业为村民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村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在“国企联村”行动中,地铁集团是大路村的定点帮扶单位。在大路村驻点展开项目扶持后,地铁集团针对当地村民开出了包吃包住月薪2000元的条件招工。出乎地铁集团意料的是,这样的条件,居然没有村民报名。胡涛一语道破玄机: “现在村民在村里打工,一个月赚个4000多元没难度,还彻底解决了老人独居、儿童留守等问题,一个月2000元,没有竞争力啊!”

统一建房,3000村民搬新家

要更好地整理土地,村子的规划就显得愈发重要。为此,胡涛聘请专业团队,将村里的路与高速公路无缝对接;建设污水管网,进行亮化工程,美化园林;完成百姓舞台、健身场馆、儿童游乐园、超市、医院、学校等配套的建设。去年,村里还添了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

2008年开始,大路村联合附近的珠琳村、法泗村,分三期进行社区建设,开发主力户型在120~130平方米的住宅。截至2020年,三期开发共建设住宅1078套,形成了规模壮观、配套完备的怡山湾社区,大路村、珠琳村、法泗村 3 个行政村 2 个自然湾 714 户农户共3000人喜迁新居,真正实现了村民家门口有宽敞道路、有整洁洋房、有完备配套的目标。

今年,社区建设的第三期第二部分工程开工,与此前的 6 层楼住宅不同,这次建设的,全部是11层楼的电梯房,拟建设120平方米住宅共计320套。

“这样做,既节约了土地及公共资源,改善了人居环境,方便村民出行、就医、购物,也更有利于统一组织开展精神文明活动,一举多得。”胡涛说, “在房屋的分配上,我们采取的是随机抽取房号选房,按5万元/套的标准购买,孤寡老人购房费用全免,特困户酌情‘减缓免’。”

如此,才有了今天大路村幸福如城镇、居民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

-新发展-

新洲三店街宋寨村的甜蜜事业

千亩桃树带动农旅齐发展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今年的桃胶季节到霜降就正式结束了。下一步,我们要去全国各地收购一些桃胶,桃园也要整理,冬天闲不下来了。去年年底种的桃树如果管理得好,明年春天就能挂果了。”10月21日,记者走进新洲区三店街宋寨村,桃园里还有零星的人在“抠”桃胶,抓紧最后的增收机会。

三店街宋寨村位于武汉和麻城的交界处,因为比较偏远,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年人,想增收致富,却苦于没有门路。

2013年,三店人罗卫平回到家乡,成立美涛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宋寨村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桃子。 “三店这个地方,属于丘陵地带,小气候很好,很适合种桃子。在这里种桃,结果比其他地方要早一周左右,可以抓住市场先机。”罗卫平告诉记者。

刚开始种桃,罗卫平不懂技术,请来的技术员来自北方,不熟悉本地气候,夏季几场暴雨下来,罗卫平才知道,南方种桃树是要起垄的。就这样,罗卫平边种桃树边琢磨技术,同时考察好的桃树品种,寻找畅通的销售渠道,宋寨村的桃树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除了种桃卖桃,随着近年来桃胶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罗卫平又搭上了桃胶发展的快车道。湖北夏季持续高温的时间长,桃树出胶比较多、品质好,湖北因此成了全国著名的桃胶集散地,其他地方产的桃胶,也都喜欢运到湖北集中售卖,就像阳澄湖的螃蟹、天目山的香薯一样。

虽然对桃胶变成网红始料未及,但美涛种植专业合作社抓住机会,采购了和桃胶搭配的雪燕、皂角米,搭配好产品后,在网络上推广,迅速打开销路。

2020年,宋寨村的桃树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建成了桃胶加工车间。 “车间工作的工人大多在50岁到70岁,其中包括脱贫户13户,还有附近有劳动能力、想为家庭增收的村民。脱贫户我们基本都是长期雇佣,每月收入在 2400-3000元。桃子采摘季节,我们一天要雇佣两三百人,每人每天的收入都在百元以上。”罗卫平说。

从 2013 年的 300 亩,发展到 2020 年的 1000亩,罗卫平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而从2020年的千亩桃园,发展到现在的2610亩,只用了1年时间。多年来种植和销售积累的经验,成了合作社发展的底气,2020年底,罗卫平流转周边9个村的1000多亩土地,桃园规模进一步扩大。

2021年3月,千亩桃花盛开,宋寨村举办了桃花节,短短一周时间,吸引几万游客打卡。来参加桃花节的游客消费能力强,不仅购买桃胶,还购买其他特色农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农旅融合,争取建好民宿和饭店,通过发展旅游,进一步打响我们的品牌;通过品牌发展,进一步促进赏花旅游。大家现在喜欢城市周边游,我们欢迎大家三月来赏花,五六月来采摘桃子学做桃子罐头,七八九十月来抠桃胶,抠下来的桃胶我们合作社还负责收购。”罗卫平说。

尝到了产品加工增值的甜头,2021年夏季,美涛专业合作社的黄桃罐头也上市了。虽然目前是代加工,但厂房的土地已经流转,加工机器也在采购中,宋寨村和周边村一起,走在这项甜蜜事业的快车道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