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之路死了没掉经验_优质回答的经验之路_流放之路哪个裂隙是经验高

流放之路死了没掉经验_优质回答的经验之路_流放之路哪个裂隙是经验高

引言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的普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颖性、学术性、逻辑性、生动性和互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1. 学生能力提高与学生特点研究

(1)学生亟须提高的能力。

到底应该提高学生的何种能力来培育其就业竞争力?根据前期的研究:第一,北京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五项基本能力排序为积极学习、有效的口头沟通、学习方法、积极聆听、理解他人。第二,最差的基本能力。北京的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最差的五项基本能力依序为谈判技能、安装能力(按照特定要求来安装设备、机器、管线或程序)、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控制分析、判断和决策。第三,最需要加强的基本能力。工作中比较重要但毕业时掌握的水平却低的能力为最需要加强的基本能力,北京的大学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基本能力为谈判(沟通、合作)技能以及判断和决策能力。因此,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全球化的需求。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不仅仅是能力问题,更是思维方式问题。

(2)现在学生的特点。

现在“00后”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平视”传统与权威,更趋向感性和现实的思考,欣赏前卫、追逐时尚、个性至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因为外界信息的诱惑和干扰,面对新媒体、全媒体的挑战,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易得性,他们注意力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碎片化时间增多,接受浅层、快餐化内容的倾向比较明显,系统学习的兴趣在下降。

除此以外,考到我校的本科学生,入学考分很高,素质非常好,还有以下特点。

第一,追求卓越。我校学生都希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希望实现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通过高考考取我校竞争非常激烈,录取率很低。他们敢于报考我校,而不是去攻读相对容易的其他同类学校,就充分说明了他们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追求卓越的特点。

第二,渴求新知识。对这门课程内容的好奇与渴求成为本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驱动力。学生能够对组织中人的行为展开独立思考,积极主动与教师交流,正是渴求新知识的具体体现。

第三,思维活跃。学生在思考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时视角新颖,思维独特,经常能产生一些思想火花。但是知识储备量不大,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经常会导致在对问题的思考上稍显稚嫩。

第四,主动性稍差。现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主动性不高,这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复杂性难题,有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中学“灌输式”或“填鸭式”教育的影响,有课程设置的问题,有学生短期性利益主导,功利性较强的问题。我校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学生们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汲取知识。习惯由老师引导学习而不是主动学习。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不大追求知识的拓展。学生学习限于课堂,囿于老师所讲,限于易得文献,较少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较少主动寻找新文献的动机和习惯,习惯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学习。失去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常常变成“五不二只的小文书”——不会思考、不会听课、不会读、不会写、不会表达而只会录音、只会记笔记的文书。

考虑到“00”后独生子女的特点,考虑到中学的教学特点,考虑到扩招后师资不足、大部分课程大班上课的特点,我们认为,目前大学生最大的短板是决策能力、沟通(包括倾听)、合作意识。

2. 选择创新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探讨

教学模式创新,需要对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关系和前提条件进行分析。

(1)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

这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很多的比喻,单独的比喻都很难刻画出这种关系的本质,有人说学生是教师的产品,有人说是教师的客户,有人说是教师的上帝,是教师的衣食父母,是教师的朋友,是教师的合作伙伴;二者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练与队员的关系,师傅与徒弟的关系,老司机与新司机的关系,司机与车子的关系,主人与随从的关系等。任何比喻都很难刻画这种关系,除了不是“上帝和衣食父母”和主人与随从及司机与车子这四条,其他的是但也不全是,而是这些关系的综合。总的说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行为特点,既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要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的需求,引领学生,培养学生。师生应该互相成全,一起成长,共同提高。

(2)如何摆脱灌输知识的习惯。

教育不要再与现实脱节,不要再灌输那些没有用的知识了。学校“灌输”的那些所谓的知识,有一些是被社会抛弃的,好坏且不论,反正学生进入社会用不上。常常搞的学生有了知识没有了常识,有了文凭没有了文化。有了自媒体,就有了可以用兴趣来引导学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3)真正按照学科的规律来安排教学。

教学的内容不能只是附属于老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这在目前还是比较好的),因为现在老师的研究越来越专业化,为了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老师常常要集中精力专注于某些专门的领域,现在是专业越发变窄而问题日益变宽,所以,一定要根据学科的发展和课程的要求来安排教学,而不能按照教师的研究兴趣来组织教学。

3. 教学“五性”新要求

在分析了学生特点和选择创新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下,要重塑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新颖性、学术性、逻辑性、互动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1)新颖性要求与时俱进。

每学期的第一课,我都会围绕大家关心的一些管理热点开场,例如,2008年春节学期以南方2008年初的冰雨开场,2018年秋季学期以中美贸易摩擦引出话题,2019年秋季学期以中国国家男篮的世界杯失误提醒大家进入主题,2020年秋季学期以抗击疫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在课程开始时,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学术性要求教学有足够的学术含量。

教学和科研对一个教师而言都重要,但科研更重要。没有科研,教学很难深入,很难有学术含量。而现代大学课堂的教学,必须重视学术含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六度(深度、广度、高度、难度、强度、精度、热度)”的要求(教学“六度”的论文已经发表,将在随后择机发布,敬请期待)。在教学中讲解一个概念时,要介绍研究的源起:是谁最先提出的概念(对重要的问题,这是必需的);研究的沿革;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继承;研究的抉择;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要有经典文献和最新文献的回顾、比较、评价和分析。

跟踪学科发展,跟上学科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掌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本学科前沿正在争论的问题,对本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内容能准确地把握,以求对下一步的变革有所预见、有所准备,并争取有所突破和引领。只有教师自己达到了这样的水平,才有可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深度,能在讲解学科基本原理、结构、概念的同时,指出探索学科发展的方法论,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介绍研究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术含量。其目的是通过教师自己研究,引导学生研究;相互切磋,相互质疑;总结研究规律,分享研究经验,培养学术意识和兴趣,养成研究习惯,启发研究思路,引导(而不是教会)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3)逻辑性是大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强调逻辑严密,所提的问题、问题的危害、原因、对策及其理由环环相扣。任何结论都有证据,准确找到各种复杂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和课堂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培养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即清晰性与完整性。未来学生要面对许多有挑战性的工作,常常要在不确定条件下、在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决策。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指导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分析、质疑或解决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将自己的选择、依据或决策准确地传达给听众。提醒学生,这些紧凑、严谨的课堂活动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精心的安排,旨在帮助大家提高洞察、诊断、分析组织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知觉、沟通、决策、激励和领导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许多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杜绝思维碎片化、情绪化、浮躁化、娱乐化的重要方面。在讲解知觉偏差时,从各种错觉的展示,提醒同学们,人的眼睛也会欺骗自己,因此,应该用逻辑思维来把关。在案例讲解时,例如金牌企业这个案例的讲解,层层递进,丝丝入扣,让大家体会到逻辑之美。

(4)互动性促进学生参与。

互动性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语言沟通,来达到对某知识点深入学习或某问题进行探讨的学习过程。形式有教师提问、学生提问、互相讨论等。传统课堂教学已经证明,互动性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明显。因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创造性劳动,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以及真正合作的过程,高水平的教学一定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完成的。互动性,是面对面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强调互动,要解决课堂教学的平淡无奇,需要提问、回答。互动不能浅薄,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挑战性,包括对智力的挑战、对判断的挑战。大学课堂上互动与对话、质疑和辩论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互动是理解和了解,不互动,不提问,有时可能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困惑。互动是尊重,提问,表现出对学生的重视。提问也是激励,激励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提问更是挑战,挑战学生的倾听、理解及想象力和判断力。好的问题也对教师自己提出了挑战。只有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我在课堂上经常一直在追问,这是逻辑性的要求,更可以通过提问,保证课堂教学深度和难度及精度。有时问的是“为什么会这样?”,有时问的是“这为什么会是个问题?”,有时问的是“应该怎么做?为什么?”,有时则追问,“这个内容后,逻辑上应该问什么问题?” ,追问不是为了问而问,而是为了启发学生,因此经常会提出一些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逻辑之美,体会到恍然大悟后的喜悦。

互动,还可以针对学生思维活跃的特征,合理运用参与和体验式教学。对人在组织中的行为规律的认识以及提高管理水平,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还是体验。因此,在课堂上应探索运用许多机会让学生体验管理的内容。体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5)生动性是教学的较高要求。

生动性不是“管理相声”和庸俗肤浅的娱乐至死,也不是媚俗,更不是卖萌,而是要求教师上课时应用独特鲜明的观点,诙谐幽默的语言,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用分类、比喻、换算、交替、重复和创新表达,构建触及思想深处的、产生醍醐灌顶效果的课堂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让他们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从而为学生提供用心学习、进行深度思维的必要条件。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于枯燥的学科内容本身,学习动机产生于对战胜困难的冲动、渴望及成功的体验,这需要在扎实掌握课程、内容本质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表达方式。需要特别注意,提倡生动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创造欢快轻松课堂氛围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方式,一定要有助于学生对学科本身产生极为浓厚的好奇、兴趣及欲望,不能影响深度与强度,不能停留于浅层兴趣。要慎重运用比喻,比喻或许可以产生生动形象的效果,但也常常因为不够严谨而出现歧义。如果非要用比喻,则一定是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真正困难的内容而不能产生误解。要特别注意,专业课教学不是娱乐节目,教师的学识才是教学的根本,不能以才艺来评判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对新入学的研究生、本科生,开学第一课,常赋诗几首引出课程,既表示欢迎,又体现鼓励。增加了课程的吸引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每学期结课时,也常以诗来告别。

5. 课堂教学“五性”要求的配套

(1)课堂、自媒体与慕课全方位教学的“五性”。

现在的大学教学不再只限于课堂教学,限于混合式、全方位有机结合。翻转课堂、自媒体、慕课与课堂如何有机结合?“组织行为学”2019年下半年已开始翻转课堂,初步达到了翻转课堂的目的。慕课自2019年9月25日上线以来,三个月参与人数超过47000千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这种模式应该是三大方面若干要素结合,具体表现在慕课逻辑性与学术性的结合:慕课提供了课程基础、全面、系统的内容和基本逻辑,强调系统与逻辑的有机结合。自媒体以学术性为主,兼顾学术含量的前沿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结合。

(2)尝试优化自媒体内容。

这有助于教学的高度、广度、深度和精度的提升。优化“郝旭光博客”和公众号“郝论领导力”自媒体内容,注重与课堂互补,形成全方位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注重自媒体的可读性与深度的结合力图解决以下矛盾:自媒体不适合发布学术、专业性太强的内容,更适合发布轻松有吸引力的短文,可一直强调可读性,又会有迎合的倾向。

2019年,笔者共在权威报纸发表决策行为方面专业文章10篇(上海证券报),管理感悟杂谈4篇(经济日报),目标制定与调整1篇(经济日报)。歌颂祖国的七绝4首(北京考试报),开学典礼作为导师代表发言的文章1篇(经济日报)。2020、2021、2022年结合抗击疫情,三年发表了26篇(另加2023年2篇)组织行为学与领导力的新文章以及数十首诗作。作为一般作者与其他几十位合作出版了1本诗集。

以上内容全部在“郝旭光博客”、“郝旭光微博” “郝论领导力” 公众号发布。“郝论领导力” 公众号还发布了毕业论文写作指南3篇,“组织行为学”的专业文章4篇,参加开学典礼作为导师代表发言的文章1篇,参加毕业典礼、作为专家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受邀参加天安门广场国庆阅兵大典观礼,分别创作了七绝两首(阅读量超过2000人次)、两首和四首(发表在《北京考试报》,阅读量超过7000人次)也在“郝论领导力” 公众号发布。

同时,还发了与教学相关的诗画作品15篇。每篇公众号文章阅读量都超过1000人次,总阅读量达到7万人次以上。这些博文的总阅读量达5万人次。这些内容,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这也是课程思政的内容)

(3)注意融打造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

“组织行为学”融入课程思政,这有助于增强教学的高度与深度和广度。将实地考察的长征、抗战的一手史料和研究心得结合在课程讲授中,讲授“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讲授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等等,把爱国主义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

2019年10月1日,笔者受邀参加参加天安门广场七十周年国庆阅兵大典观礼,作 “新中国七十华诞礼赞” 律诗四首,发表于2019年10月9日《北京考试报》。随后发布于校园网。这些内容应用于课堂讲授,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9月12日参加开学典礼作为导师代表发言的1篇文章“大学生活的升维”,随后发表在2019年12月1日的《经济日报》上。

(4)从实践中开发模拟材料。

开发出以下8大类材料:激励的骨干员工离职、奖金分配;决策的目标选择、求生系列(荒野求生、海岛求生、月球求生、沙漠求生)模拟材料,两维度四分类;决策陷阱自测;群体的内外合作与竞争;冲突的分车;沟通的内外上下同级;领导的行为判断,权变自测;谈判的买卖车等。强调实用与技术含量,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难度。

(5)注重案例开发与教学。

开发出以下6大类案例:情绪管理的挫折;知觉的糯米厂;决策的金牌企业;激励的乳胶厂工程师;沟通的会面;冲突的案例大赛等。在案例教学中强调带入感,案例教学与课堂活动不是简单的发个材料让学生做陈述即可,而是要提前设计好可能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选择,然后带着自己的判断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大家短时达成一致的能力。而且这期间要尽可能形式多样:有的材料,不提问题;有的提出部分问题;有的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把老师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这有助于增加难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也在相当程度上刺激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6)深入了解企业。

要熟悉企业情况,了解企业需求,就要低头放下身段 ,迈腿接上地气,走访企业,走访一线;用心多些思考,敏锐发现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要概括、归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自己要向实践学习,但更要为实践做贡献,引领一线。在此基础上,编写自己实地调研的课程案例。疫情期间,走访9家企业,访谈9位董事长、总经理等,132名一般员工,开发了三个复工复产的案例,现在,就用在了2020年秋季学期的课堂讲授中。这有助于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7)尝试诗说“组织行为学”。

发表了约百余首近体诗,描述“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相关内容。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也增加了教学高度、广度,增强生动性;更是培养学生素质、增强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芒、李子运、刘洁滢.“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

[2]伍远岳.论深度教学:内涵、特征与标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 (4):58-65.

[3]郝旭光.论大学课堂教学信息的完整性[J],国际商务,2004(2).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