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掌上咸宁报道

“立冬后,蔬菜市场销售火热,帮合作社的村民跑腿联系业务,忙得很。”20日,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村头,新农合作社、太军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太军说道。

田间地头,他是机械操作手,又兼搬运工;合作社里,他是联络员,又兼政策宣讲员……嘉鱼县处处都是“十佳致富能手”张太军忙碌的身影。

抱团农户组建合作社

嘉鱼县潘家湾镇的太军农机专业合作社里,张太军一边与记者交谈,一边在一个本子上登记今天需要采收和销售农户的相关信息。

每天早上,张太军都会先将当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列一张表出来,方便按地域远近、时间松紧来及时处理。这样安排,让张太军的工作更高效。

近几年来,张太军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购买了旋耕机、挖掘机、收割机等农机具20多台套,并牵头成立太军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全县各地的农户开展农机作业服务。

张太军说,目前,合作社里有社员近100户,承包土地7000余亩,社员年均收入可达3万元。仅去年,他个人完成蔬菜机耕面积5000余亩,小麦、玉米机械收割2000余亩,收入50余万元。

今年54岁的张太军,出生于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高中毕业的他回家务农,后跟随农民工大军来到广州,从事蔬菜搬运工作的三年里,他结识了不少从事蔬菜营销的大户。

2000年,在得知家乡在推广蔬菜种植后,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乡,租地100亩试种蔬菜。

当时,张太军找银行贷款和朋友借资,先后投资40万元,购买了一台挖机、一台收割机、一台多功能拖拉机,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2011年,张太军联合142户农户组建了一个新型蔬菜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改变传统的以资金或土地入股,集中生产、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实行“生产种植在户、服务管理在社”的新型经营方式。

合作社与菜农之间签订协议,农户一边拿租金,一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管护。

合作社以不低于市场批发价对社员产品进行回收,每年利润的30%分红给社员,70%留作企业积累发展生产。

2012年,张太军的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600多万元,户均收入11.26万元,比普通农户多2.7万元。

开发新品打造科技园

2011年,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张太军扩大种植规模,进行了土豆和甜玉米特色种植。

在县市农业专家的亲自指导下,当年,合作社里的土豆和甜玉米获得大丰收,获得纯利润140万元。

2012年,基地出产的水果型超甜玉米、“红心王”红薯,实现了农超对接。2013年开始,合作社在潘家湾镇以及其他乡镇的农村困难户中发展种植户,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和物资,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在张太军的带领下,该县发展特色种植13000多亩,带动农户1072户,农民亩平增收2000多元。

队伍越带越大,张太军意识到,传统种植业抗风险能力弱,只有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才能赢得市场主动。

张太军实验开发用地20亩,用于研究开发新品种。

张太军通过引进优良新品种及种植技术,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只为合作社里的伙伴们能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前后折腾了三四年,张太军相继淘汰10余个品种,水果型娃娃菜、水果型甜玉米和水果型甘蓝实验成功。

为了选育理想的品种,张太军曾亏损300多万元,最困难的时候,他家里连盐都买不起。

“大棚内,种高端反季节蔬菜、精细菜。”张太军说,这些蔬果可销往宾馆,做成大礼包售卖;开淘宝店、微店等在网上销售;在县城开直销店,需要送货上门,多给点运费就送上门。

当大多数菜农为烂在地里的包菜一筹莫展时,张太军已经在为自己的“潘家湾新农果蔬科技园”忙活。

深秋,走进新农果蔬科技园内,果蔬种植工人们正在给各种果树施肥。

园区被分为葡萄、草莓、蓝莓观光采摘区,果蔬产品展示区,休闲垂钓区等。

大棚中间的过道上,葡萄形成绿色长廊,人就在葡萄藤下走,游客可以过来采摘果蔬,园区附近还将建农家乐,摘累了,还有地方可以休息一下。

2014年,张太军投资1500余万元建成占地260亩的新农果蔬科技园。

科技园内建有冬暖棚66个,以种植各地反季节有机蔬菜为主,种植面积220亩,包括葡萄、草莓、蓝莓、小甜瓜、西红柿和茄子等20多个果蔬品种。科技园年产果蔬384万斤,年产值1450万元。

园区蔬菜品种比露地栽培提前2个月左右上市,张太军新建冬暖大棚彻底解决了精细蔬菜越冬难的问题。

更新技术培养土专家

“以前我都是单打独斗,自己种大路菜自己销售,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邓志平说,自从加入到新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后,他跟着张太军学习果蔬种植新技术,收入翻了一番。

邓志平的果蔬产业基地里,一盏盏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器、诱虫黄板布局其中。基地蔬菜病虫害防治全部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施用的是配方肥。

从最开始的“菜”农到现在的专家,邓志平和合作社里100多名种植户一样,享受着转变带来的幸福生活。

从创业一开始,张太军就非常热衷于农业装备的投入。在他的指导下,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们也增加了装备的投入。

每一年,张太军的创业故事都会登上咸宁各界媒体。原因在于,张太军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用不断更新的农业技术领着村民们共同进步。

近几年来,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种养典型,张太军都会不辞辛苦地上门求教。

张太军先后到山东、陕西、安徽、江苏等地参观学习,参加全国各地的种子交易会、蔬菜博览会等活动。

闲暇之余,他还时常翻看合作社订阅的《农民日报》《农村新报》《长江蔬菜》等报刊,了解相关惠农政策、蔬菜种植前沿技术。

张太军常说,只有多看、多思考,才能找准方向、找到方法,少走弯路。

每年,张太军都要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武汉农科所等地聘请行业专家给农户授课,讲授蔬菜栽培新技术,蔬菜营销策略及产业发展态势,让菜农不离乡不离土,学习生产两不误。

2013年,张太军组织全县170多个种子经销户、种植大户,到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召开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观摩交流会。

经过多年的锤炼,合作社的菜农个个都是技术能人,个个都是土专家。基地生产的蔬菜品种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历年来抽检都合格。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