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并不信任。李治东拿自家的稻田试验,并邀请村民参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与传统栽植方式相比,能够节约大量土地、节省大量劳动力,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李治东说:“传统水稻育苗1亩的产量可以插秧10亩,而机械化育苗1亩的产量则能够插秧80亩至100亩;水稻传统插秧1人1天仅能插秧0.5亩至1亩,而1台插秧机1天则可插秧50亩至60亩。可以说,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带来的是一场生产方式的工业革命。通过机械化育插秧,秧苗抗病虫害能够增强,产量较人工种植增产100公斤至150公斤。”

依靠机械化种植,李治东家发家致富,购买了小轿车,成为了村民们眼中的“农场主”。接下来,他打算再流转土地500亩,无论是耙田、插秧还是收割都使用机械。

伴随着土地流转加快,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职业农民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李治东也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的优势,与时俱进组建了一个大农户微信群,经常与其他农户开展农事指导、技术辅导、经验交流等业务,农户在微信群里发个图片、提个问题,他能准确识别的就在群里解答,不能解答的问题,就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诊断、现场解决。

据统计,近年来接受过李治东指导从事科学种田的农民,有近百户之多。

抗灾保生产 两手一起抓

技术棚架一直困扰着农技推广工作,如何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一直是李治东追求的目标。他尝试用各种方式向农民传播技术,让农户体会到技术就是生产力、技术就是效益,让农户技术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为提高农户的科学种田水平,李治东根据不同农时季节,开办技术讲座课,建立实验示范田、开展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普及宣传农业新技术。

在合村之前,李治东是原天井港村村主任,如今,他担任黄爱村的村委委员、治保主任,负责村里的征兵、环境卫生、退役军人等方面工作。每年三分之二时间,李治东都奔走在田间和村委的路上,生活在农户之中,全村农户都存有他的电话号码,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李老师”,这个朴素的外号在黄爱村已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

今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也正是春季稻田春耕备播的关键期。根据天气预报,疫情期间有倒春寒天气,由于疫情工作的要求人员不能聚集,这紧紧牵动着李治东同志的心。如何把抗灾减灾的信息、技术发布出去呢?他在不停地思考,猛然间他想到了把村里的大喇叭发展为阵地,把农业技术传递到每家每户,同时也能做到疫情防控落实和抗灾减灾工作的两不误。

在农业灾害面前,李治东一直都有一种职业的敏感。在村里每次发生农业灾害后,第一个出现在田间地头肯定是他,第一个安抚农户的也是他,第一个提出紧急应对措施的还是他。为掌握一线生产情况,他夏天顶烈日,冬天冒严寒,到田间调查苗情、病虫草情,全村的稻田生产动态全掌握在他的脑海里,成为全村良田的“保护神”和农户的“知情人”,以及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