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6月开始,山东省委组织部面向全省各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旨在检验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帮扶成效,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激励广大驻村干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奋发有为、担当实干。“晒”成绩、“亮”经验、“谈”收获、“练”本领,活动最终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10名。以此次擂台比武为契机,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专班大力宣传优秀驻村干部的帮扶事迹和典型经验,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
省派驻牡丹区高庄镇田桥村第一书记刘林:黄河岸边的破局之路
记者 杨璐 通讯员 袁俊杰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田桥村位于黄河下游南岸,2021年山东省审计厅派驻田桥村第一书记刘林来了之后,投资12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如今,田桥村道路通了、设施全了、环境美了,村民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不久前,在投资建设的健身广场上,成功举办了全市首届村“BA”,田桥村一下子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今年,该村还被评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
刘林(左五)为村“BA”冠军球队颁奖
“硬件的改变只是治标之策,想让田桥村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有一个立得住、走得远的好产业,而这恰恰是长久以来困扰田桥的最大难题。”刘林调研发现,和大多数鲁西南农村一样,全村3500多亩土地基本种植的都是小麦、玉米,但想靠粮挣钱却不容易。
这个局,如何破?作为审计人,刘林经过仔细核算后发现,田桥最大问题不是发展路子不够新,而是原来的粗放式经营桎梏了田桥村的发展潜力,只要肯下足“绣花”功夫,种好粮食大有可为!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强村富民之路:那就是小田变大田,实施规模化的生产,向土地、技术、管理要收益。”刘林介绍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总结了“五个化”工作法。
第一化,以机械化带动农业创效——农机服务实现开门红。利用110万元帮扶资金采购10台先进农机设备,成立农机合作社。然后积极联系客户订单,一方面与当地种粮大户签订长期农事合同,另一方面组织农机队伍到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开展跨区作业,全年共收割12000多亩,合作社当年纯利润近20万元,村集体挣到了“第一桶金”。
第二化,以规模化实现农业增收——流转土地再创新收入。打破过去农民单打独斗种地的传统模式,由村集体牵头流转500亩土地,由本村农机合作社进行机械化、规模化耕种,集中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降低成本,每亩地纯收益可达600元以上。2023年夏天,合作社共收获45万斤小麦,纯利润15万元。村集体收入实现了“三连增”。
第三化,以智慧化促进农业提质——科学种粮提高产量。在田桥村建立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GIS系统等先进技术,对气温、土壤墒情、病虫害等进行监测预警,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第四化,以职业化帮助农业升级。为了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合作社组织村民参加培训、考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表现优秀的驾驶员还被吸纳为入党积极分子,实现村里党建和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第五化,以融合化推动农业转型——让“农民”变成“工人”。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后,多出来的劳动力怎么办?二三产业发展必须跟上。村里投资300多万元,在村内建成了3000多平米的厂房,帮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把土地流转给集体,想到车间去打工。
村民还专门编了个顺口溜:“土地包给村集体,村民挣钱还省力,就近打工去赚钱,致富增收变容易,规模种地降成本,集体有了新收益,村委创收为村里,村里人人都获利。”
“这些朴实的话语,既是对过去工作的鼓励,更是对未来的鞭策。”刘林介绍说,“五个化”工作法为鲁西南地区农村发展探索了一些经验,受到了当地党委的重视推广,接下来他要扎实做好“传帮带”工作,努力为田桥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种好一棵吹不倒的摇钱树,培育一股真善美的新风尚,让村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