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8年经融危机的时候,眼看还有半年我就快要毕业了。当时企业大量倒闭,很多工人失业,到处人心惶惶,就业前景非常不乐观。
2019年,毕业季一步步逼近,虽然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所学的给排水专业也是一窍不通,但隔绝在象牙塔间的我,心里并没有感到十分的紧张,每天悠游在校园里,随大流似的参加一些校招会,没有准备,也没什么特长,当然是入不了招聘方的法眼。
我不敢在专业内选择就业,因为自己知道根本没学。只是游走在自己感觉的边缘,感觉喜欢哪一个事就去投简历,至于工作的内容是不是真如自己想象的,压根儿不知道。在参加几场招聘会后,我终于“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应聘上了“储备干部”的工作,即将从祖国中部来到陌生的江浙一带。
临走前,我很舍不得,舍不得学校的人和事。趁着下雨泥土松软,约了几个朋友在学校后山上栽了一棵松树留念。又向每个关心自己和自己想念的人一一打电话。上了火车,才把最后离别的时间,用来跟喜欢了两年没追上的女孩子打电话。反正都要离别了,两个人心扉也打开了,她在电话里哭了两个小时,她说这辈子再也没有人这么爱她了,原来她才是最舍不得我的人。
我当时想:挥别昨天,一切重新开始吧!
二
我们到达宁波的那一天正好是愚人节,坐了一晚上的车,清晨才达到,没有人接我们,听说公司在北仑,我们又坐上了到北仑的公交车,一路上疲惫不堪。
之所以说“我们”而不是我,是因为在来之前我们彼此不知道,这个公司还招了同城的其他院系和其他学校的应届生,直到一起下了北仑的公交车,一起朝着同一个公司的方向去的时候,我们才知彼此以后都是同事了!
可能是菜鸟的缘故,没人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在街道上问了几个清洁工才找到公司的大门。门卫把我们拦住,直到那个初步面试我们的小潘(公司的人事)过来,我们才得以“闯关”。
不更事的我们一路埋怨:这个公司是不是太不正规,是不是像皮包公司一样,扯着外皮欺负我们干苦差。
带着质疑入了职,办了所有人事档案和手续,小潘接了一个电话就走了,告诉我们说下午有另一个叫晓飞的人事主管会带我们去置备生活用品。
我们一行十四人晾在公司的大厅内,一直到上午十多点没人管。
其中有几个胆子大些的,带着我们到处转,想看看未来我们所在的“行营”。公司很干净,绿化很整齐,大厅所在的行政楼窗明几净,公司内除了我们这伙游神,看不到一个人影,也没什么其他的声音,很安静。
后来我们转到了公司生活区,一个很小的超市旁边,连着一个很大的室内员工活动场所,里面摆满了跑步机、臂力机和兵乓球桌,再往外看,是一个四面通透的篮球馆,木地板,计分器很标准。我们中的女生开始走上运动器材,跃跃欲试。不知谁从哪里找来一个篮球,我和几个男生就跑到球场上,开始打球。这样的设施我们在读书时都很少接触,第一天就在公司体验了一把,甚是兴奋,开始对公司的逐渐有了点好感。
由于我们太兴奋,声音很大,靠近篮球馆的一栋宿舍楼里,突然有人从窗户里向下泼来一盆水,并传来一个女声:吵死了,还让不让人睡觉?
么板眼?工作日大白天的竟然有人睡觉?我们满脸懵逼。
这时,那个叫晓飞的人过来了,介绍自己,他长的高高大大,一副东北口音。他说,有人上夜班,你们小声点,以后我们下班了可以一起经常打篮球,你们现在真能跑。说完带我们去买生活用品。
我们中有的人千里迢迢还带了棉絮,晓飞就先把我们安置到公司集体宿舍,女生由另一个女同事带着。一个宿舍住六人,上面睡人,下面是一张桌子,跟在学校没什么区别,但条件比学校好:有电扇、酒店式的空调,关键是还有网,我们那时候读书大学里面是没有网络的,个别家庭条件好点的买了电脑,想上网必须买点卡,经常一台电脑前坐满了一个寝室,就像村里放电影似的。宿舍的门口放着一台饮水机,再外面是一个24小时有热水的公共盥洗室。
这样的环境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了,最关键的是,宿舍环境也很干净。看来这个公司的整体素养还是很不错的。
走了两三里地,我们买好了东西,晓飞就带我们回来在食堂吃了饭,办了零时就餐卡,告知一些基本纪律和生活方面的事情。
三
第二天,我们就开始正式成为上班族了。我们都很激动,告别学校的懒散,谁也不敢迟到。
首先,公司对我们进行了入职培训。跟我们介绍公司、讲授规章制度、行业环境趋势、生产的产品和简易流程、职业规划等等。
反正就像一个刚从娘胎出来的孩子样,一点一滴的灌输,一把一把的教导,因为我们确实不懂。我们除了知道每天要吃喝,对于公司的生产状况、办事流程、人事架构完全无知。
毕竟在学校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我们从不用考虑饭是怎么煮熟的,煮饭时需要注意什么?采取怎样的方式煮饭更香更好吃?怎样来用最少的人力提高煮饭的效率?···
公司的讲师既用学生的心态来鼓励我们,又用进入社会的标准来鞭策我们。
专业的术语让人昏昏欲睡,因为实在枯燥听不懂,也不知道学这些东西干什么用。
好不容易摆脱学校写作业的束缚,在培训回去的每天晚上还要抄写公司制度,写当天的学习心得,有么事心得呢?每天就是写学到了新知识,感受到了公司的严谨,找到了工作的节奏等等屁话,第二天一早还要把学习内容和心得交上去,我们以为无非就是交个差,没想到,经常被叫到经理办公室一顿训斥:学习的内容胡说八道,心得写得像作报告,一点都不中用、不实用,要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如何改进,如何提高,公司不是请你来说空话套话···我们哪有那能耐呢?就当是社会大学的再回炉!而这种回炉让我们褪了一身皮。每天忧心仲仲,害怕被训,开始认真记录培训过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甚至还提些至今想起来很不成熟的问题,假装或被迫认真。连续半个月的培训,我们每个人规规矩矩抄了50张A4纸的正反面。
通过培训我们知道:这是一家1000多员工的台资电子企业,被当地政府授予其高新技术企业、最佳安全生产企业等,还被周围的企业称之为新员工成长的“黄埔军校”。由于出色的战略和管理,在经融危机面前,率先复苏,走出经济阴霾,所以才一次性招了我们这么多人。
有几个同来的培训期吃不消,便打道回府了。坚持下来的都以为凤凰涅槃,可以轻松些,可谁都清楚自己几斤几两,真正掌握的技能还没滴到玻璃杯里的一滴水多,公司的领导都瞧见着呢。
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训操阶段,进入无尘车间,按照自己应聘的岗位,了解每一个具体的环节细节。操作机器治具,掌握电子系统,认识产品物料,了解工艺手法和熟悉同事领导等。
这个阶段更磨人,每个人要做学习笔记外,还要做PPT,每天早上会有课长来检查,每个星期还要上台做PPT演讲,台下坐着十多个领导,他们边听边轮番提问。在学校我们很多人没这么“出人头地”单独上台表现过,有些人开始结结巴巴,一问就更加语无伦次了。有些人一上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好像全部弄懂熟透,结果被领导一问,哑口无言,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你以为学的多都懂了,实则没懂,你认为少说点就能少露马脚,领导会斥责你学习能力太差,怎么混到这里来的。
四
一个多月之后,我们都走了——我们是回学校毕业答辩走过场。但又有两三个是真离开了,刚从学校出来的我们很重感情,非常舍不得,都怕自己是最后一个留下来的,也更怕自己是下一个离开的。
我们的心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学校里老师总是慈善的,犯了错也不会毫不留情的训斥,心情不爽了,翘个课,找几个玩得好的出去散会心就好了。
入了职就相当于买了身。再难再累,要先把工作完成了,才能排除自己的苦闷,甚至还要在不断的疲累和苦难累积中学会自我调节,展现自己成熟、更好的一面。
因为这里是职场,我们彼此只有职场关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干不完的事,再也没有谁心心念念的注意你,时时刻刻安慰你。我们那时候没有钱,离开了学校也不想再找家里要一分钱,遇到了打击和挫折,只能自我消化,第二天仍要面对刁难你的人。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第一份工作不容易,但如果不跨过第一关,永远都没有第二关,我们只好咬紧牙,自我鼓励且行且珍惜,绝不轻言放弃。
公司培训的力度很大,有个人事部的总结出一个结论,从招一个新人到独当一面,公司所耗费的各项成本要这个新人干两年才能收回。好在,招我们的小潘眼光不错,我们这群人大多数最后都坚持下来了。
到了第三阶段,我们被打散,分配到各个车间,各道工序,开始真正履行岗位职责。一起来的人除了同寝室的几个,我们像被隔绝了一般,各自开启了相对独立封闭的生活,驶向了不同的工作轨迹。
有的安排了上常白班,有的三班倒。我所从事的“储备干部”实则就是生产组长,管理一线生产和员工情况,要两个星期倒一次班,刚习惯白班,就要转到中班,中班刚倒过来了又上夜班,倒的人生物钟紊乱,饮食起居颠倒,经常吃不下东西,1.75米的我瘦到只有110多斤。这还不算,生产上的各种细则问题不断,无可预料,从提前先赶去交接班开始,开班会、安排人员机器操作、机器故障找机修找制程、大问题向领导汇报、做好各种记录和总结,还要了解每个员工的即刻状态,尽量保证产量和质量。没有一刻能停下来,完全是实验课上老师说的酒精灯,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午休无眠是再正常不过。
要是量质不达标,下班了要检讨,出了客诉问题,光一张MB单就让人填的欲哭无泪,一定要查找到真因,并找到根本杜绝办法。到了后来检讨多了,发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最终的原因都是人的问题,这样就逼着自己提高管理,了解人性,控制情绪。
五
记得第一次发工资,加上压一个月押金,是在入职后的第二个月,拿了1100元,当时没有失望,反倒很高兴,觉得自己能赚钱了,以后可以自力更生了。因为包吃住,除去一些必须的开销,还赶紧给家里寄了400元钱。
倒了两年班之后,有次打篮球,晓飞的语气从刚来的你们真能跑变成了放只野狗追你们,你们都跑不动了。的确,我是打不动了,每天下班回来,身体酸软,只想休息,没有一丝劲。
我们虽然觉得很苦,但也有很多收获,按部就班、认真工作的我们从一个个懵懂青年,逐渐锐变成管理、技术藏身的公司中坚力量。
内向一点的变成了工程师,原来登场紧张的逐渐变成“场控”,成为了内训讲师。当然我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培养,从来讨厌扳手螺丝的我,从生产组长调到工程技术岗位,成了一级工程师,还到台湾总部学习了两个月,然后又因为偶然的机会参加公司企业之歌征集比赛、区里企业征文比赛创作得了一等奖,还在省市级日报上发表了文章,慢慢地发现自己爱写点东西,就转型做了办公室文字工作。
再后来,在第一份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我跳槽到一家公司做董事长秘书,直至现在又回到中部家乡城市在广电做办公室宣传。当然当年一起参加第一份工作的那些校友们,还有一部分仍然在第一家企业里工作着,他们已经干了快十年,在宁波扎了根,也许这一辈子都会奉献在第一个企业里。
六
对于我而言,现在看来,第一份工作就是一个试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明白了工作的意义,找到了立足的自信,从产品的诞生开始联想到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学会了深入思考。第一份工作并不决定你以后的方向,只是一个你逐渐入世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企业的规模而埋怨,也不能因为效益的好坏而混日子,更不能因为挫折而自暴自弃,这是一个敏感的阶段,也是一个成长的阶段,勇敢的摒弃学校的那种感性思维,牢固树立立足社会的理性思维,面对现实的社会,保持奋斗,不蹉跎岁月,练就过人的本领,才能为以后更好的选择打好基础。
然后我想说的是,经历了几家企业,我更加明显的感受到,比之台企,内地的企业还有很多路要走,从员工进来的那一刻起,好的企业就在对员工负责。自己设计好职业规划固然重要,企业的规范性、科学性帮你设计职业生涯,不让你走弯路,搞好薪酬设计、奖惩规则、人事制度,然后按制度办事、依流程执行很重要。在好的企业你只要做好自己的事,认真钻研技术和提升能力,你就能得到报酬,不需要为过多的人事关系担忧和纷扰。
并且相对来说,沿海的地方发达些,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程度更高,各种企业文化交相辉映,特别是一些台资和日企,现代化管理水平很高,能学到很多东西,让自己得到切实的提高。而相对中部地区,薪酬水平整体呈现差距,其思想和管理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就拿武汉来说,号称有百万大学生的教育圣地,每年大量人才“孔雀东南飞”,流失很严重,为了促进当地发展,前几年政府提出十年留百万大学生的计划,给人才提供了这么好的顶层设计,那么刚走出校门,想留在武汉工作的大学生们,如何抓住机遇,让自己进的来、留得住呢?只有珍惜机会,绝不高不成低不就,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就练就扎实过人的本领,一定不负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