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锋:“大棚书记”的致富经
从没有人愿意种植大棚,到现在全村拥有种植了2300栋蔬菜大棚的基地;从传统水稻种植村,发展成为贺兰县“菜篮子”供应基地,“金贵牌”蔬菜端上一二线城市居民的餐桌。马振锋用了17年,为银河村百姓蹚出一条致富路。
2002年,马振锋到银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村民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年均收入不到2000元。得知贺兰县做出发展农业经济产业的决定后,马振锋多方走访调查,瞄准市场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当时想法一提出来,没有一个人愿意种,大家对种植蔬菜大棚能否带来效益没有信心。”马振锋说,开始时的推广十分艰难,他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效果依然不尽人意。群众担心种植技术难、启动资金少、效益不确定。
马振锋卖掉家里的农用车,和村里2个党员贷款90万元,建设了32栋设施蔬菜温棚,自己学技术、选品种、跑销路,一年下来3个人的纯收入比种粮食翻了几倍。经济效益最有说服力,村民纷纷开始种植温棚蔬菜,银河村蔬菜种植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马书记为了推广温棚,带头种了10栋棚,他都不怕亏钱,咱还怕什么?”村民马泽红跟着马振锋学技术,因为肯吃苦头脑灵活,不到5年家里情况大变样,不仅在县城买了楼房,他开着小车去种温棚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
“菜篮子”闯出了致富路,家家新建了砖瓦房,户户开上了小轿车。这一切变化没有让马振锋满足于现状,他又开始了新的谋划。随着村里的设施蔬菜种植规模越来越大,销售难度增加,解决农户蔬菜销售的后顾之忧,成为马振锋面临的大事。
马振锋带领村党支部成员牵头组建了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依托全村现有设施蔬菜大棚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周边的蔬菜冷链物流中心和蔬菜交易集散中心,建成冷链配送体系,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温棚入股、参与经营管理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通过“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新型土地流转模式,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由“单打独斗”变为“抱团经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销路一打开,蔬菜变成宝,“金贵”牌无公害蔬菜销往上海、浙江、山东等省市,银河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菜篮子”。2018年,银河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村集体有钱了,村支部威望高了,为民办实事有底气了,群众出行难、灌水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以前我们种植蔬菜,凌晨四五点就得起来,骑着三轮车去跑销路。现在我们只管种菜,很多外地客商来村里收菜,销路一点都不愁。”12月10日,银河村村民贺平在自家大棚里侍弄香菜,他种的香菜这两天就要上市了。“三栋温棚今年收入8万元,日子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贺平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足。
“当村干部就要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为群众办实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马振锋正琢磨着明年改善设施温棚的硬件设施,进一步提高蔬菜产量,让百姓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记者张晓慧)
白云:用真情暖民心
2018年3月,白云由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派驻到彭阳县红河镇文沟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白云到文沟村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刚驻村入户,路上村民兰玉会就拦住我,说要是村里的路修不通,我就等于在这里白待了。”从兰玉会的话语中,白云听出了村民对修路的期盼,他当即向单位及有关部门申请资金。
“今年5月,自治区民委拔付了40万元修路资金;6月,长4.2公里的文沟组至两湾组砂石路就修好了。”文沟村党支部书记兰武英说,在白云的反复协调下,国家宗教团体慈善扶贫资金拨付210万元给彭阳县慈善总会,资金项目由红河镇组织实施。红河镇拨付100万元建起文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老年饭桌”,又修了一条8公里长的秦咀组至白草山组的砂石路,方便了120户村民出行,“他把老百姓的所需所求都放在心上,所以村民们都愿意和他亲近。”
村致富带头人兰忠保家新建的牛棚宽敞明亮,正在为牛棚焊制大门的兰忠保看到来访的白云,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跟白云说起他下一步的养殖计划。
“从刚开始的10多头牛到如今的30头牛,离不开白书记的鼓励帮扶,他帮我跑贷款,还借给我不少钱。今年我卖牛收入十几万元,明年要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兰忠保笑着说。
两年来,在白云的帮扶鼓励下,文沟村完成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项目5项,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养殖,建设了80平方米以上养殖暖棚349栋,补栏基础母牛562头,补栏基础母羊1562只,扶持贫困户购置铡草机242台。
除了大力发展养殖,文沟村还发展核桃、花椒等特色农作物种植,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的5200元增长到2018年底的1.02万元。
2017年以前,文沟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白云驻村后,利用彭阳县扶贫办50万元补短板发展基金,以融资形式入股贺兰县立岗镇兰新村合作社,每年获取村集体分红。通过出租村里闲置的青贮玉米收割机,每年村集体可收入约3万元,今年文沟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近8万元。(记者党硕实习生樊帆杜银双)
固原“一村一品”培育富民产业
“栽枸杞、种玉米、养肉牛,一年收入六七万元。”12月10日,在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何家沟村村民何生贵家,脱粒机响声阵阵,金灿灿的玉米粒铺满了院子。固原市对标精准脱贫,结合乡土村情调整产业结构,按照“一村一品”培育富民产业,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有1至2个脱贫产业,发挥了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有效支撑作用。
何家沟村位于干旱带,年降雨量少,早期以种植秋季农作物和玉米为主,道路是泥土路,住房是土坯房,养殖基础薄弱。2014年,何家沟村被识别为贫困村,全村488户18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613人,贫困发生率超过30%。
2015年,原州区自然资源局扶贫工作队进驻何家沟村后,根据当地盐碱性土壤实情,进村入户说服村民栽种枸杞,协调林业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村民种植。当年,何家沟村123户栽种枸杞700多亩。第二年枸杞树挂果,亩均收入2000元。尝到发展枸杞带来的甜头,何家沟村进一步扩大枸杞栽种面积。
期间,随着各项扶贫惠民政策实施,扶贫工作队结合何家沟村种养传统优势,充分发挥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大、饲草料丰富的优势,通过金融扶贫贷款帮助村民发展养殖。种养结合、产业优势互补,何家沟村顺利脱贫出列,组组通了硬化路,家家住上新房,户户有了致富产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
隆德县联财镇赵楼村发展中药材、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发展旅游业、彭阳县红河镇文沟村发展肉牛产业、西吉县马莲乡张堡塬村发展冷凉蔬菜,各种产业百花齐放,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固原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对标精准脱贫,培育富民产业,坚持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相促进,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到村、精准到户,养殖业扶贫产业覆盖率达到66%,种植业扶贫产业覆盖率达到71%,形成主业突出、多元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扶贫新格局,肉牛饲养量达到110万头。(记者剡文鑫实习生杜银双)
抱团致富联营发展
利通区探索村集体合作发展新路
近日,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举办新接堡村与柴园村联营发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签字仪式,两村代表签署了村级融资联合发展协议书,开辟了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
2019年,东塔寺乡新接堡村申报自治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获补助资金100万元。但该村距离城区较远、产业优势不明显、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等“肠梗阻”问题,让这笔资金尽快发挥作用、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并不容易。“不仅资金要尽其用,还要增强新接堡村自我发展、持续壮大的能力。”东塔寺乡负责人眭浩介绍,资金不仅要用于当下谋收入,更要考虑未来求发展。
为推动弱村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东塔寺乡探索“抱团致富、联营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整合资源,由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与新接堡村合作,以投资形式实现共同发展。该乡将挑选“合作伙伴”的目光投向东塔寺乡柴园村,该村地理位置佳、村集体收入稳定,亟需资金扩大商网经营,是个稳妥的“合作对象”。
东塔寺乡通过《新接堡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融合柴园村市场资源和新接堡村资金资源,实现投资分红,增加两个村的集体收入,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良性发展。6月以来,柴园村回收了早市巷路南约2.4亩空地,对地面进行硬化,搭建了4条长45米、宽6米的简易彩钢棚,设置固定摊位120个,建设了柴园村便民市场,借助早市运营模式和连带作用发挥新建市场作用,预计实现年收入约16万元,每年为新接堡村分红7万元,实现“强村带弱村、抱团促发展”的共赢目的。(记者苏峰)
图片新闻
12月12日,原州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内,固原润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按“双十二”电商平台的订单分装本地种植的红皮土豆,一早上他们已收到513个电商平台订单。今年,该公司的红皮土豆热销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平台,截至目前已在网上销售330多吨。2016年,原州区被商务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建设县区,目前拥有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日用消费品下乡、农特产外销、再生资源回收四大经营体系,辐射辖区11个乡镇153个村的194个电商服务网点。
本报记者党硕实习生樊帆摄
" oldsrc="W020191213337481179015.jpg" />
12月12日,原州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内,固原润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按“双十二”电商平台的订单分装本地种植的红皮土豆,一早上他们已收到513个电商平台订单。今年,该公司的红皮土豆热销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平台,截至目前已在网上销售330多吨。2016年,原州区被商务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建设县区,目前拥有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日用消费品下乡、农特产外销、再生资源回收四大经营体系,辐射辖区11个乡镇153个村的194个电商服务网点。(记者党硕实习生樊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