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罗承品 见习记者 钟文芬

家家户户早出晚归,发展产业劲头足。

山里的人搬出来了,住进了新房子。

群众手里有技术,“等靠要”思想全抛掉。

……

谈起上金乡中山村,龙州县不少驻村干部都竖起大拇指。

“我们是脱贫攻坚的样板村,群众满意度100%。”中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志文骄傲地说。

2015年精准识别时,中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7户497人,贫困发生率28.1%。三年后,在党委政府的带动以及帮扶干部的努力下,中山村123户449人实现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74%,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成为附近出名的脱贫攻坚样板村。

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精准脱贫有“出路”

长期以来,中山村群众因缺乏技术及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造成农户收入低下,产业基础薄弱。

驻中山村第一书记苏杭说,甘蔗产业是龙州县的主导产业,要壮大主导产业,就要鼓励群众加大甘蔗种植力度。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山村先后在陇口屯、河抱屯、旧街屯、上窑屯和陇宜屯建成“双高”基地1100亩,全村完成甘蔗“双高”基地建设4000亩,推广桂糖42号、桂糖46号等高产、高糖品种,2017/2018年榨季产量达16700吨,产值835万元。

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中山村糖料蔗产业覆盖贫困户115户,覆盖率达到88.5%,大部分贫困户通过甘蔗种植实现脱贫。

“除种植甘蔗,群众还通过其他种养产业增加收入。”苏杭说。

养牛、养鱼,种蔬菜、坚果、番石榴、甜杨桃、风梨……一个个特色产业脱贫项目“抱团”发展,犹如一粒粒串起的珍珠闪耀中山村。

天刚蒙蒙亮,67岁的何少龙便前往鸭棚观察新购进的蛋鸭,对何少龙来说,蛋鸭是脱贫的一大“法宝”。

“光卖鸭蛋,一个月至少赚1000块钱呢!”说到蛋鸭,何少龙止不住兴奋,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起他的脱贫经历。

何少龙是中山村旧街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5口人。家里人多地少,种地收入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

2016年以前,何少龙在龙州县城打散工补贴家用。随着年纪增大,何少龙在县城靠打工越来越难挣到钱,便回家承包鱼塘养鱼、养殖蛋鸭,于2017年顺利脱贫。

在中山村,像何少龙这样通过种特色种植或养殖脱贫的贫困户不在少数。

2016年,在政府的牵线下,广西农垦局投资15万元在旧街屯建设养牛基地,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共吸引47户入股。

其中,不少贫困户将小额扶贫信用贷款5万元资金入股落户在上金乡的广西龙州县树春牧业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树春公司),树春公司负责购买架子牛进行育肥后出售,公司连续三年按每年分红4000元给农户,农户也可向公司出售甘蔗叶、玉米花生桔杆等青饲料获得收入。

中山村还鼓励贫困户发展澳洲坚果、番石榴、甜洋桃等种植,其中澳洲坚果100余亩,番石榴、甜洋桃等60余亩。通过特色种养,贫困户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有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有效带动,中山村脱贫攻坚稳步推进,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荣获龙州县第一批“脱贫攻坚”红旗村,并于2017—2018年连续两年获评崇左市“脱贫攻坚”红旗村。

易地扶贫搬迁,挪出“穷窝”断“穷根”

在上金古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新区内,地面干净整洁,门口挂着的衣服、晒着的农作物为新区增添了些许生活气息。

走进搬迁户农进红家里,墙上的“对比” 照片引人注目。

“那是以前的老房子。”农进红指着照片说,没搬出老家前,一家五口住在不稳固的砖瓦房里,“碰到刮风下雨一家人都很慌。”

农进红的老家在陇门屯,大山深处的生存环境很恶劣,家里耕地少,只能种些玉米、花生、黄豆。玉米留着吃,花生、黄豆则挑到街上卖。屯里路不通,车马进不来,只能步行挑到街上,来回就要六七个小时。“一年下来只有两三千元收入”。

因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无稳定收入来源,农进红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

在中山村,陇门、陇咘、企鸟3个屯都位于偏远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居住在这的农户难以摆脱贫困。

当脱贫攻坚战役“撞上”恶劣自然条件,易地扶贫搬迁为这些身处艰苦环境地区的群众带来希望。

2017年,中山村完成37户147人易地搬迁工作,其中搬迁到城南幸福家园3户12人,城北幸福家园12户28人,上金古城安置点22户106人。陇门、陇咘、企鸟3个屯实现了整屯搬迁。

此外,2015年起,中山村75户贫困户享受危房改造,实施政府代建3户,完成危旧房修缮18户,贫困户住房得到了保障。

安置小区竣工了,搬迁户入住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怎么写?

“既要搬得出,也要稳得住、能致富。”苏杭说,安置点贫困户除种养产业外,还可通过外出务工、公益性岗位、政策性保障等方式增加收入断“穷根”。

“现在在家附近做护林员,平时在安置新区做保洁员。”农进红跟记者说,护林员和保洁员的收入比在老家时强多了。

据了解,从2018年5月起,中山村有24名贫困人员参加护林员、护渔员、护堤员等公益性岗位,每月领取625元工资,户均增收4375元,“稳住”了基本生活。

打好思想扶贫仗,“志智双扶”激活力

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中山村多措并举开展“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思想扶贫模式,改变群众“等靠要”思想。

除了龙州县新时代讲习电视夜校,中山村开创了新举措——“三方见面会”。

“三方”即指:致富带头人、帮扶人、贫困户。贫困户在致富带头人与帮扶人的共同指导下,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自身脱贫摘帽。

河抱屯贫困户林仕涛便是这“三方见面会”的受益人之一。

2018年7月,中山村召开第一期“三方见面会”。林仕涛参加后,在村干、致富带头人黎斯艺和帮扶人苏杭的帮助指导下,主动申请5万块扶贫小额信贷,用于发展养猪、养鸭产业,由黎斯艺提供养殖技术。

有了技术支撑后,林仕涛大胆放心了许多。此外,林仕涛还租种亲戚6亩甘蔗地,因为勤奋与努力,林仕涛在2018年年底评估时,就脱了贫。

“我有养殖技术,就应该帮助村民,带动村民脱贫摘帽。”谈起“三方见面会”,黎斯艺说道。目前,黎斯艺不仅发展鸡鸭养殖业,还与河抱屯几户贫困户承包鱼塘,直接带动十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只有掌握一技之长,贫困户才能实现持续增收,彻底摘掉穷帽子。”苏杭介绍,近年来,中山村通过精准扶贫“技能培训”,让贫困人口练就一技之长,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

为此,上金乡党委政府牵头引线在中山村举办一系列培训活动,为贫困人口“强身健体”。

通过邀请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专家举办甘蔗、坚果种植技术培训班,举行“崇左市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活动启动仪式暨龙州县上金乡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开展“五个一”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等,目前全村共173户贫困户获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证书。

“外力推动”与“内力驱动”相结合,中山村越来越多贫困户斗志昂扬、自主脱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