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铁山区大王镇莲花村,乡村产业的发展既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7月26日,晨光熹微,58岁的大冶市陈贵镇上罗村村民黄胜金在蛙池边忙活起来。
四年前,作为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黄胜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下,从阳新引进了蛙苗,养殖黑斑蛙。如今,基地的蛙苗不仅能自给自足,还可以对外销售。黄胜金的口袋一天天暖和起来。他发现,发展乡村产业是实现持续增收的有效路径。
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少不了对脱贫地区产业的长期培育和支持。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在黄石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产业拔节成长。
产业兴了,村民富了,山村活了。在东楚大地上,一个又一个产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故事也随之流传开来。
培育经营主体甩掉穷帽子
天刚亮,60岁的程金玉从床上爬起来,做饭、洗衣服、喂鸡、照顾年迈的婆婆……7点30分,当家里安排妥当,她推开家门向村里的香菇种植基地走去。
2014年,程金玉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勤劳的程金玉没有认命,她在家里的几亩地种上了水稻、油菜、红薯、花生等经济作物。
“在地里忙活了一年,收成只够一家人糊口。”因种植规模小又缺乏技术,那时的程金玉一家无法摆脱贫困。在开发区·铁山区大王镇莲花村,像程金玉一样的贫困户有146户、500余人。
如何让贫困户收入更有保障?发展乡村产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为了改变莲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贫困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市供销社驻莲花村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一起,集思广益,制定谋划产业发展新思路。先后投资建设了有和生态种养殖白茶基地、春桂生态精养鱼池、金朋白牡丹药材种植基地,走上了特色产业种养殖的扶贫发展道路。
程金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指导下,她把家里的土地进行流转,交给专业技术人员种植。村里的香菇基地投产后,她又报名成为香菇种植养护员,每个月有600元收入。“香菇每年11月左右种,2至3月采摘。基地里的事情不算多,每次我做完之后,都会去杂柑种植基地再干些事情。”
如今,靠着在村里的香菇基地上班,畜养家禽、流转土地、入股村集体产业,程金玉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没有政府、扶贫队员的帮扶,这样好的日子真是不敢想。”
乡村产业的发展既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这些年,村里油茶、白茶、家庭种养殖、香菇基地等产业不断壮大。”大王镇莲花村党支部书记程良强介绍,全村60%以上家庭都有产业基地和家庭小微产业,2020年莲花村村集体总收入超过51万元,总收入在大王镇区排名第一。
发展乡村产业,重在群众受益。近年来,我市每个贫困村重点培育1个以上真正能够带动贫困户发展的经营主体,全力支持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主体发展壮大。全市153个贫困村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93家。全市优选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3家、示范合作社128家、家庭农场116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种养基地达百万亩。
产业扶贫为脱贫找准路子
发展乡村产业,找准路子是关键。
“我家致富全指望枝头上结出的‘金果果’了。”68岁的汪训财是阳新县排市镇官科村村民。他口中的“金果果”,是自家田里种植的杂柑。如果杂柑今年能丰收,汪训财一家又能增添一笔不小的收入。
汪训财和大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九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大儿子丧失了劳动能力。本该享清福的汪训财只得重新挑起家庭重担。
为了养家,汪训财把家里的八亩田翻整后,种上稻子、玉米、芝麻等农作物。农闲时,他靠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一年四季忙个不停,但一年收入不足万元。”汪训财一家也成了官科村公认的贫困户。
2017年,市委党校扶贫工作队进驻官科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针对贫困户家中实际情况,我们与村委会商讨后精准施策,开展具体的帮扶工作。”市委党校扶贫工作队队员吴茂朝说,这种有针对性的帮扶提升了工作效率。
作为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之一,汪训财一家享受到产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扶贫政策。“然而,对于贫困户而言,政策补贴很难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要想真脱贫还得靠产业支撑。”如何厚植扶贫产业优势,成了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经过走访调研,扶贫工作队发现,虽然官科村地理位置偏远、旱涝灾害频发,但土壤环境适宜种植脐橙杂柑。再加上村里又有从事脐橙杂柑种植的专业合作社,这让官科村发展特色产业有了优势。
“扶贫工作队扶持专业合作社,走‘村集体+合作社+银行+农户+市场’的模式,鼓励群众种植脐橙、杂柑等品种水果。”市委党校驻排市镇官科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袁豪说,为了发展乡村产业,把官科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水果产业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主动想办法为贫困户解决资金、技术和销路问题。
2017年,汪训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拿出四亩多田地种上杂柑苗。精心呵护三年后,杂柑迎来了第一次丰收。“通过市场销售,我净赚2万多元。”这也是他一年之中获得的单笔最高收入。今年,他决定把剩下的田地拿出来种植杂柑,还打算流转7亩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往后的日子有了盼头。”汪训财算了算,现在全家一年收入有近5万元,从贫困户变成了脱贫户。
有了乡村产业的依靠,官科村贫困户的口袋暖和起来。2018年,官科村实现户脱贫、村出列。2020年,该村脐橙杂柑产量达150万斤,产值600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跃升至40多万元。
近年来,黄石实施“一户一策、一村一法”,产业扶贫累计发展杂柑15万亩、稻虾共作20万亩、白茶10万亩,带动1万多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产业联盟推动可持续发展
乡村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黄石走出了一条组建产业联盟,推进产业带贫之路。
雨后,阳新排市的三元实业公司油茶树基地内,新培育的油茶林长势可喜。无论天晴还是下雨,该公司总经理明春桃喜欢站在高处,眺望这漫山遍野的油茶树。
明春桃是土生土长的阳新人,2008年与朋友成立公司从事油茶深加工。目前,该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已建成十多个行政村、总面积约3万亩的大型基地,产品远销欧盟,2020年实现销售额2000多万元。
“油茶树5年挂果,8年才能丰产,见效慢、前期投入较大,加上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阻碍了产业发展壮大。”明春桃一语道出了我市油茶产业存在的发展瓶颈。2017年10月,我市成立油茶产业联盟,汇集全市4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油茶专业合作社和油茶种植大户。在这次大会上,明春桃当选为盟主。
“联盟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油茶企业解决了原料供应不足和种植户销路难题,也帮助我市油茶行业协同创新发展,推介行业产品,规范油茶产业健康发展。”明春桃说,联盟采取一个龙头企业牵头、一个县级干部包保、一个对口专班服务、一套管理机制运行、一套扶持政策支撑的发展模式,通过精品打市场、市场保订单、龙头结联盟、联盟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方式,促进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向农村回流,推动扶贫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继油茶联盟之后,我市还相继组建了稻虾共作、茶叶、柑橘、蔬菜、畜牧、农旅、涉农电商、中药材、水产等产业联盟。“十大产业联盟”牢牢将贫困户“绑”在产业链上,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劳动有收入”的目标。
为强化产销对接,我市开展农产品进高校活动,组织“十大产业联盟”与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三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解决扶贫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业农村部门还优选出61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共116个品种的扶贫农产品,列入市“三送一稳”扶贫产品目录,进一步深入推进消费扶贫。(记者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