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盛夏,清水镇李家庄村村民梁宏义顶着正午的日头往地里赶。到了地里,他顾不上擦汗,先给自己精心侍弄的几亩奇异莓浇上了水,看着长势喜人的藤蔓,去年靠奇异莓脱了贫的老梁感觉今年致富有了希望。
梁宏义的希望,同时也是很多低收入户的希望。近两年,我区创新“六个一”帮扶机制,让全区45个低收入村,村村都有了由区领导、处领导、处级机关、村官、“第一书记”等组成的定点精准帮扶队,发挥山区特有资源优势,为各村搞起了符合自身定位的生态绿色产业,不仅让关闭能源产业后的门头沟山更青、水更绿,也让村民们的钱包越来越鼓。
“种奇异莓,我看这回是找对路了!”梁宏义一边浇水一边讲着自己这些年的经历。
2005年以前,梁宏义一直在家附近的煤矿下井,收入也算过得去。2005年以后,我区被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先后关闭了全部煤矿,梁宏义失了业。村里说今后只能发展种植、旅游这样的生态产业,梁宏义只好简单种些玉米、黄豆,年景儿不错时,一年统共收入也就五六百元。
爱人没工作,孩子要上学。不得已,农闲的时候梁宏义还要外出打点零工,即便如此,一家人还是入不敷出,在区农委发放的低收入户登记卡上登了记,成为了村里的低收入户。
像梁宏义这样的情况在李家庄还有不少户,虽然矿关了,山绿了,但村里一直找不到可以创收的主导产业。这些年,也想了不少办法,种苹果、养猪、养牛,办手套厂,搞旅游……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没有一个弄成的。
“转机出现在三年前。”李家庄村书记赵桂录告诉记者。2014年,一家企业想把奇异莓这个新鲜果品引种到我区,转了一个又一个村,也没找到合适的地儿。
区农委看准了这一项目,通过精心摸排,觉得李家庄引入正合适,于是赶紧把企业负责人、新西兰专家和中国农科院的专家请来。
查询资料,了解历史最低温、最高温、积温、平均降水量;土壤取样,化验pH值、有机质……几经考察,发现李家庄村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还真和新西兰奇异莓种植条件高度吻合!
但是村民们却都不相信这个洋水果能帮大家赚钱,都怕上当受骗,没人愿意把自家的地流转给企业种果子。这时,由区领导、处领导、处级机关、村官、“第一书记”组成的定点精准帮扶队来到村里,具体了解情况,集体调研后,觉得项目可行,入户为村民们做起了工作。
得到耐心解释和保证的村民们,心里渐渐有了底儿,60多户人家率先第一批把承包的137亩土地流转了出去种奇异莓,企业终于得以在李家庄村正式落了地。
梁宏义也是这一批“租户”之一,他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从前他家的5亩承包地年收入500元,流转给企业种奇异莓后,一年不算分红,光土地租金就挣了3000元。
后来,他又和几十位村民在企业当起了护养员,照顾自己承包地里的奇异莓,每月到日子领工资。有了稳定收入后,他也不再是低收入户了。
“祖祖辈辈种玉米,伺候洋水果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帮扶队和企业请来的农技员,都是手把手从零开始教。”梁宏义说,通过大家一起努力,去年,奇异莓挂果了。谁都没想到,结的2000斤奇异莓3天时间就被抢空了。
“市面上没有,一二百元一斤都有人要!”李家庄村人被奇异莓的惊人效益给镇住了。原先对项目不看好的村民,也纷纷跑到村委会询问,“还种不种了?把我们家地也流转了吧。”
小小的奇异莓,把村里人致富的心气儿都唤醒了。依靠奇异莓采收、分拣、包装,村里50多位低收入农户都有了固定收入。去年,全村有51户超过了人均年收入1.16万元的低收入线。
“有产业,有收入,不愁拿不掉低收入村的帽子。”该村书记赵桂录信心挺足。他告诉记者,眼下,奇异莓也正在附近的梁家庄、台上村落户。预计今年的奇异莓产量能达到2万公斤,各村望去都是一片生气勃勃的绿色。
有了这样的美景,几个村还合计着一起打造奇异莓小镇,吸引游客来采摘、食宿。今后,美丽的奇异莓小镇将会搞起民俗旅游,建旅游合作社,引进大理民宿连锁,打造国内一流的城郊生态农业基地和高档优质无公害旅游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枚小水果,绿了山色,富了村民,这不仅仅是李家庄村的“奇遇”。目前,我区45个低收入村,或发展中草药特色种植,或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动生态养殖,一村一特色,引导多方参与,实现了低收入村定点帮扶全覆盖,生态经济两手抓。
今后,我区将通过产业导入和资本引入,促进低收入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优化提升和公共服务保障等,提升低收入村发展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思路,支持低收入村、低收入农户发展符合首都及区域能定位的特色产业,打好生态致富牌。贾彦颖/文金谊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