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学长
华工21级建筑学专业硕士
初试成绩369(排名第六)
复试成绩85.3(排名第三)
录取总成绩392.0(排名第三)
朋友们,通过考研初试,就剩复试最后一关啦。考研复试无论是初试高分通过还是低分飘过大家都不用特别焦虑,毕竟如果你的竞争对手真的足够卷,又怎么会来参加考研呢(手动狗头)。
总之,复试只要有一定的应试技巧,充分准备。对于能通过初试的大家,同样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肖4DNA动了)
言归正传,复试的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与初试的500分满分有所不同,初试成绩*60%+复试成绩*5*40%=总成绩,复试1分相当于初试3~4分,比别人多考10分就能逆风翻盘!所以一定要认真准备,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本文接下来就对复试准备经验展开讲解。
内容包括
复试考察内容、各科准备技巧
面试表达技巧、心理状态调整
额外提醒,无论是何种面试形式,各位作品集准备的差不多的优秀同学,可以考虑开始研究导师、联系导师。导师名额有限,如果等到复试结束以后再联系,就会比较被动。
接下来对考察内容进行介绍:复试内容一般分为三项(若为线上,线下则还会考察快题):英语口语、专业问题及个人PPT汇报介绍。
作为复试的第一项内容、占复试成绩的10%。
21年的考核方式:从给定序号中随机抽取一道题,来进行英语作答。作答间隙,老师们会追问一次,整个过程加起来5分钟左右,考核的问题主要是与建筑相关的基础英语问答。虽然占比不多,但是展示的是老师对你的第一印象。一方面展示你的外语水平,一方面展示你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所以口语能力好的同学,要好好展示自己的优势,能够给老师留下不错的印象。去年我面试的时候,老师一度误以为我是在国外长大的华侨学生。口语能力一般的同学,也不要害羞,只要自信大胆地表达出来,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毕竟老师们的英语口语也并没有特别专业,所以更重要的是自信流畅的表达能力。
1.1、准备话题
必备话题:基础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的方面尽量多样,从自己的出生成长的家乡,到自己学习建筑的经历。以及生活兴趣爱好等等,这个一定要背熟,因为即使不会专门考察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里面的与建筑相关的话题,会成为你回答英语口语问答的答案素材。
1.2、准备老师可能提问的问题方向
这个可以从往年的真题问答里面寻找。基本都是介绍建筑师、建筑作品、家乡、书籍等等。
可以分类别去进行问题答案的整理,这样会有逻辑一些。同时每个问题的答案不宜太长,准备几个关键词和特定的框架。到时候方便临场自由发挥。有些同类别的题目可以准备类似的答案,做到同时应对。
大部分的英语问答都比较简单。有些可能涉及一定建筑专业性,但不用紧张,用自己熟悉的模板作答就行(自我介绍中与建筑学有关的内容)。
1.3、如何练习
按重要程度进行背诵。自我介绍,以及一些可以通用的答案模板,主要背诵;其他的琐碎的问题,记忆一些关键词和框架就行;重点是考到了不至于没话说,能够进行英语口语表达即可。
专业问题的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往往就是初试中建筑基础综合考察的内容之一。通常包括: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史、建筑学派、设计方法等。
考察的方法同样是,从给定的序号中抽签,然后根据题设进行5分钟左右的回答。
建筑专业问答的考核范围就比英语问答广泛的多。建议大家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分类整理,许多考研初试已经考核过的基础知识点同样也是重点。在于总结回答的框架,如何分点。
比起答案本身的完善程度,老师同样希望在面试中考出一个学生的临场组织能力,表达水平。
2.1、建筑师类
按照所处地域、 学派、师承关系分类
常考核的建筑师主要分三大类
A:现代建筑起源比较经典的几位大师(书本知识)
B:欧洲大陆主流的几位事务所、建筑师
C:日本常见的几位建筑师
2.2、近几年包括当年的普利兹克奖
了解著名的历届得主的理念、代表作品、影响等。主要把握最近的设计以及学术前沿。
2.3、各种建筑类型的设计方法
这个考点主要分为两部分进行准备:
A:掌握设计方法
类似快题设计里面的建筑类型分类,常见的,尤其是华工院常设计的建筑类型,其特别的设计方法需要进行整理。例如展览馆(观展主流线的做法);学校(功能分区,动静流线,采光);酒店(度假、滨海、城市各种设计侧重点);商业建筑等等。去年考察,就有一题论述滨海酒店的设计方法,对于海景的充分利用,就需要展开论述。
B、准备佐证自己设计方法论述的实际案例
通过实际案例来佐证自己对于涉及方法的阐述,比如对于岭南地区大学校园规划如何做到气候适应性,可以举例澳门大学珠海横琴校区。通过遮顶的风雨连廊讲校园内的各个组团串联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在雨季也能在校园内自由穿行等等。
2.4、一些基本的建筑构造和设备的知识积累
除了设计方向,也会考察一些基本的构造和设备知识。比如去年就考察过,简述三种不同的空调设备以及优缺点。那么类似的构造和设备的问题,也需要结合考研的教材,进行简单的准备。
2.5、时事热点
每年都会产生一些与建筑相关的时事热点,比如疫情年份有关医院的话题、功能与流线的设计、今年关于陶磊在梦想改造家的话题、以及冬奥会的场馆等等,均可以作为考点准备。
2.6、建筑书籍
一些经典的著作,即使没看过,也可以了解一下核心观点以及案例。比如交往与空间、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如果是理论有一定了解的同学,关于罗西的城市建筑学,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也可以准备一些。可以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也有所帮助。
2.7、专业论文
可以去知网搜索华工自己感兴趣的老师的论文,看一下前沿的研究方向,能够有所准备。除此之外一些知名的学术期刊,例如建筑学报、南方建筑等等的文章都可以了解。
如果是设计院的老师,基本常见的校园建筑、博览建筑、工业建筑等等大型公建,是需要掌握的。如果是报考偏学院派的老师,行为与空间的关系、机器学习与建筑设计交叉、绿色建筑、建筑类型学、现象学等等方面是需要掌握的。尽可能涵盖更多的知识,不求深入背记,但求了解。这样在考核到自己时,可以防身。
2.8、整理方式
鉴于基础问答的整理量过于比较大,可以找5-7名志同道合的研友,组成一个小组,分别去收集问题答案,这样效率会比较高。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再次提醒,作品集做得差不多的同学,在复试之前就要联系心意的导师。导师不一定会直接答应你,但是只要你通过了复试,你就掌握了主动权。
在复试的时候,一般会对作品集进行精简,并且在最后补充一些关于自己的个人介绍的内容。这一部分一般考核方式是: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汇报这个PPT,紧接着就是老师根据你的个人情况来进行提问。这是占分最多的一部分,因此汇报中内容的呈现,表达的能力,设计的思路,个人的介绍都很重要。
比较厉害的面试思路,会引导面试老师问出自己希望被问、并且擅长的问题,再通过提前准备,做到充分应对。拿我个人举例,在自我介绍这部分,我就强调了自己最后的实践作品,对现象学、空间句法等的兴趣,以及未来研究生的规划。那么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就果然针对这几个部分进行了设问,很自然的,这些本身就是自己的强项,并且也进行了提前的准备们就能做到比较充分的应对。
在我个人的PPT介绍中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封面、个人简历、目录、作品(3个)、实习实践经历、未来研究生的规划。
3.1、个人简历
包括基本介绍、初试成绩、本科绩点情况、获奖经历、时间精力、个人特长等等。主要强调自己有优势的地方,相比起其他考研的同学。如果你有核心期刊的论文、大创、国奖、专利、设计竞赛奖项、实习经历等,都可以着重介绍,突出自己的个人优势。
3.2、设计作品
笔者当时选取了3个项目进行详细介绍,包括两个课设以及一个实习作品。
PPT和作品集的排版不同点在于PPT汇报的时间很短,而作品集是阅读类,时间较长。因此从作品集转移到PPT,一定要注意文字信息减少,尽量只出现大小标题,让人一目了然,多以图示语言的形式进行介绍和展示,才能让人抓住重点。满满一页的小文字,在PPT汇报时是没有人能阅读到的。
以上为本人PPT汇报作品部分的节选。笔者认为这一部分一定要图元简洁、文字量少,更多通过你的汇报逻辑,结合图示语言,去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法。
3.3、补充介绍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作品以外的内容让老师了解你,可以着重介绍自己的实习经历,竞赛经历,论文学术经历等。介绍能让老师明白可以录用你帮忙,参与实际项目、进行科研学术研究。
3.4、个人研究生未来计划
老师通常都希望面试者能对未来有所规划,因此可以结合自己的长处,来展开论述。
比如:自己本科时期曾经对a领域以及b领域十分感兴趣,并且取得了一定的了解,希望能在研究生期间,学术上对于这些领域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了解到华工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更多的是产学研结合,因此也希望能够凭借华工院的优质平台,更多地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设计工作中。
3.6、表达技巧
给自己准备一个演讲稿,汇报之前,可以准备好自己汇报的台词。写下来,进行多次模拟,计算一下各部分的时间,再根据不同部分的重要程度,进行一定的调整,这样能让你在上考场时临危不惧。
在设计作品中,如果遇到团队设计,尽量表达清楚自己设计的部分,以便老师判断你的专业能力。
汇报时一定要实话实说,避免不懂装懂,最好的策略是重点强调自己优势的领域。这样才能引导老师针对这些部分对你提问才能对答如流。
如果老师问到了自己实在不会的问题,也不要慌乱,可以表达自己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并且坦诚自己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够深入,如果有机会,在研究生期间会对此领域加以了解。毕竟每个人都有知识盲区,更何况只是学生阶段,有不了解的领域再正常不过,大方承认即可,切忌不懂装懂。
最后,一定好调整好自己复试前的心态。面试途中一定保持良好的微笑和信心以及仪表,给面试老师留下不错的第一印象。
自信大方、真诚坦率地展示自己即可,相信大家只要付出努力
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祝大家稳稳上岸!
中国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
第1讲-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考研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