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近些年遭受了不少争议,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高考还是大家接触广阔世界,追求自身理想的第一步。
在完成考试离开象牙塔之后,接下来面临的就是选报学校和专业的问题。和十几年前相比,现在报选学校的流程已经人性化了许多,至少可以把确认学校的时间放在分数公布之后,省去了估算分数的麻烦,也避免了很多高分低走和被迫滑档甚至复读的痛苦。
但这样的设计只能解决「选上学校」的问题,相比之下,要在高考结束之后选择自己未来几年走向的专业科系才是更大的麻烦。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转专业体系仍然不太完善,无论是采用高考分数筛选、额外设置考试还是其他特殊规则,转专业制度仍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而且,由于对自身追求探索和实际生活阅历的双重不足,有不少人在实际深入大二甚至更晚的专业课程后才能发现,那个在家人、老师等等「参谋」之下选定的「好专业」根本不适合自己。错过本科的转专业考试之后,无论跨专业考研还是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去甚远的工作,需要面对的精神压力和沉没成本都成倍增加,不少人在这样的衡量中逡巡不前,无法抉择。
作为曾经跨专业考研成功的人,我觉得或许有必要讲讲改换专业的故事。我找到了一些朋友,他们有的本科参加了转专业考试,有的选择了跨专业考研,有的在毕业后选择了与专业不同的工作。希望这些故事和经历,可以在你想做出这样的重大决策时,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帮助。
应受访者要求,以下八位参与者姓名均以代码代替。
关于选择专业之后的职场规划,你可以查阅 从选专业开始,带你「玩」好职业规划这场大型 RPG。
你为什么要转/跨专业?
离开原有专业是一个需要勇气的决定。探索未知的体验十分新奇,但未知本身正是恐惧的来源。因此,转专业的动机尤为重要,需要一个坚定的想法作为引导,才能维持你在这条未知的道路上持续前进。
参与采访的八位朋友基本分为两类。一种是对专业的兴趣随着自我探索的进程迁移,或是发现自己选择的专业实际体验与预期不符,于是转去更符合兴趣的专业,我称其为「随心」。比如 02 最初选择应用物理是因为自觉对兴趣探究不完全,于是选择基础学科作为日后更换专业的过渡,可以「自行选择其中我喜欢的部分进行细化」;04 在进入工程地质专业之后发现专业与真正想学的地质学相去甚远,在他看来,这专业「就是个换了皮的土木工程」,于是根据自己当时的爱好报名了转专业考试。
另一种则是对自己的专业本身不满意,入学时遭到志愿调剂,或是没有深入参与选择专业的过程,最终决定跳出由他人参谋的「好专业」的泥淖,我称之为「纠错」。比如 01 和 05 在选择专业时基本没有自己的意见,在亲友的参谋下选择了原专业,到了大二大三错过转专业考试后才确定自己没有兴趣。03 和 08 都在进入学校时被调剂专业,03 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境「很抗拒这种被选择的结果,进而抗拒专业本身,以及质疑大部分的任课老师,然后就开始摆烂逃课,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08 则是大学一开学就决定了要跨考,因为「高考没有考好,有遗憾,学英语是专业调剂,不算喜欢,勉强背诵可以过关,能力自我感觉一般」,在学习一段时间后,确定自己对英语的翻译和文学两个专业方向都不感兴趣,便开始着手挑选跨转方向。
归根结底,这八位朋友换专业都围绕着自身真实的「兴趣」展开。即使是明确表示在选择目标专业时考量了未来就业、跨考难度、科目要求等等因素的受访者,也是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表现出了对目标专业浓厚的兴趣。
怎么转/跨专业?需要做什么准备?
如果我们把语境只限制在学校里的话,转/跨专业对于一般人来说主要就是三条路:本科期间的转专业考试、跨专业保研以及跨专业考研。我们采访到的这些朋友中,有两位在本科期间通过了转专业考试,包括学校针对高考优秀生的特殊考试以及学校通行的转专业考试;两位朋友在本科最后阶段通过保研夏令营得到了跨专业的保研资格,三位通过考研更换了自己的专业;还有一位在毕业之后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向,完成了专业的转换。
转专业考试 & 跨专业保研
从结果上看,本科转专业考试和跨专业保研算是性价比比较高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院校都把本科转专业考试的时间定在了大一下学期的开学,也有部分学校会对刚入学的新生提供一次特殊的转专业机会。当然,这些机会在通常情况下都是有限制的。04 和 06 两位朋友分别参加了自己本科院校的转专业考试和选拔考试。前者要求参与考试的人第一学期成绩在前 50%,后者要求报名者参加过高中的基础学科竞赛,而且可选择的专业也限制在数理化等基础学科。虽然转专业考试本身的难易程度可能并不会太高,用 04 的原话来说,「应该可以说是完全没准备」,但门槛设置就足够把大批人马挡在外面。
有一部分希望改换专业的同学可能是调剂过去的,常常在第一学期因为提不起兴趣而没有心思学习,或是根本跟不上原学科的基础课,拿不到太好的成绩。这里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如果你在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不想念这个专业,最好提前了解好学校的转专业政策,保持一下自己高中打鸡血的学习状态,避免错过机会。
持续学习才能让自己保住早期的转专业机会
至于跨专业保研,更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配上一点点运气。05 和 07 两位通过这种方式分别完成了医学转文学和档案学转营销学的巨大跨越。整体保研的流程与本专业保研并无二致,只是需要为前往新专业额外进行一些准备。07 参与了本校的跨专业考研,在本科期间,她也修读了与营销学相关的第二学位;同时,由于本校优势,她在修读二专业时,可以与目标学院的老师有机会多次展开交流,并最终参与了一部分研究项目。对于希望留在本校跨专业保研的朋友来说,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主场优势。
05 则是选择了跨院校跨专业考研。相比之下,由于 05 的本科专业课业压力很重,她没有选修第二学位,而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熟悉相关的专业内容,同时,考虑到跨专业保研的特殊性,她也花了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确定专业与择校。和常见的本专业保研一样,保研资格各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大多对成绩、社会实践、奖励等一系列内容有特殊要求,跨专业保研还涉及到目标院校的目标专业对于跨专业学生的态度、对跨专业保研的包容性等问题,即使拿到了保研资格,也不代表手里握住了新专业的入场券。
跨专业考研 & 跨专业找工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剩下的途径就是跨专业考研和跨专业找工作了。和之前两种相比,这两种途径过程本身要复杂一些,受到的限制也比较多。一方面是由于一部分目标专业(比如医学)对于原专业有限制,另一方面是可能受到目标地点本身招生/招工规模影响,比如招生名额紧缩导致考研上岸几率下跌,招工名额不足优先考虑有专业背景者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更换专业的沉没成本会急剧增加,尤其不少人是抱持着背水一战的态度跨考的,一旦遇到这种接近「不可抗力」的状况,立刻进退两难。因此,采取这两种途径的朋友或许还需要一些额外的心理建设。
参与者中,01、03、08 三位朋友成功跨专业考研,02 则是直接跨专业找工作。比起流程更加标准化的考研,跨专业找工作的不确定性更强,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运气。由于没有专业背景,技能也比较欠缺,本科物理专业的 02 在寻找实习的过程中花了四个月,终于找到一家愿意让他从零开始学习的计算机技术公司,并最终转正留任。当然,这样的困难也不一定是普遍的,对于技术门槛比较低的工作来说,能否得到这份工作可能更多地取决于你的个人能力与应聘途中的整体表现,甚至可能比其他几种途径更轻松一些。
至于目标职业对技术能力有一定要求的朋友来说,可能和选择跨专业考研的朋友一样,老老实实提前准备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比较稳妥。01、03、08 三位分别从临床医学、社会学和英语转入了新闻传播学。三人中,01 用时比较短,花了将近六个月,「在考研前的大半年里平衡专业课考试、医院毕业实习和专业课复习,每天八点到晚上十一点半,不在医院、准备专业课考试,就在复习考研。」08 则是从大二就开始寻找媒体参与实习。跨考需要面对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平衡原专业课业(或工作)与考研复习的庞大工作量,毕竟无论是考研失败还是挂科延毕,带来的时间与精力消耗都是超乎想象的。
跨专业考研需要背负的精神压力可能还来自家人或是朋友。一方面,如果准备期间原专业还有课程,等待你的就是同时背诵几门理论、思路、主要内容都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课,身体受得了,脑子也不一定能随时清醒。另一方面,即使身边有同样准备考研的朋友,他们大多也是准备本专业的考试,复习进度、面对(全新)知识点的心理状态等等都不一样,很难通过更细致的交流与鼓励纾解压抑情绪,复习历程几乎无人陪伴。而如果加入打着互帮互助名号的「XX 专业跨考群」,需要面对的往往从跨考互助变成虚拟的同伴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可能是来源于对方伪造的好状态。复习考研期间难免出现的崩溃期也很容易让跨考者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进而放弃考研。至于面对家人,他们的全力支持与全力反对都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迫。
虽然看起来有些负面,但这些都是三位朋友实际经历过的困难。08 暑假时在家复习,「妈妈为了照顾(我的)生活,每天早上上班之前准备好饭(让我)带到自习教室,大概学了一个月不到,有一次觉得压力非常大,无形的压力,边吃边哭,然后又回到了申请暑假留校在学校考研,因为离家更远」;03 在考研期间被原专业实习打断节奏,回头发现遗忘过多只能从头再背,「身边同学也整天怨声载道的,心态有所动摇」;01 考研前后夹杂原专业期末考试,只能白天黑夜连轴背书,「到最后思维方式都是混乱的」。当然,从结果来看,这些痛苦都是一时的,但他们在亲历之前,并没有人预警过这些潜在的痛苦。
转/跨专业之后,你后悔过吗?
每一个有转专业念头但没有即刻尝试的人,或多或少都在担心自己的选择会不会让前景变得更差。「我马上就要工作了,现在去学新东西合理吗?」「现在转了专业之前学过的东西都丢了好亏。」「换了专业之后,要是我过得没有现在这条路更好怎么办?」这些疑问归根结底都是在担心自己是否会后悔。就像前文所说,面对前方的未知,脚下踩着的道路显然更加稳妥,更换赛道是需要勇气,也需要付出代价的。
在参与采访的八位朋友中,01、04、06 三位明确表示虽然整体上非常值得,但自己确实后悔过;而其余五位则没有质疑过自己的决定,有一位甚至直接表示自己从没考虑过这件事。
01 的后悔主要发生在考研准备期间。在转换专业之前,他就读于一个直博班级,也正是因此,他是正式决定跨考最晚的一个。如果继续就读原专业,他可以不用大费周章就进入研究生阶段。此外,原专业的就业前景与未来职业发展比较稳定,择业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权衡再三,他还是本着自身兴趣与心理健康的原则退出了连读项目。在考研结果正式公布之后,他的后悔情绪也逐渐消退。
进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专业可能遭受诸多质疑
04 的后悔则是来自转入的专业。他选择临床医学的理由是「高中就比较擅长生物和化学,上大学发现学不了了有点可惜,加上高考完的暑假疯狂刷实习医生格蕾」。但临床医学是一个学业压力极为巨大的专业,国内就读专业与工作的体验也与影视剧表现相去甚远,用他的话说,「学医哪有不后悔的。」但相比之下,新专业还是更让他满意,「要是干地质风吹日晒的会老得更快。」
06 目前已经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据他所说,「其实读本科的时候有后悔过,我的室友还是外语学院的,他们好轻松,我的课程压力比较大」,心理自然有些不平衡。
无论是跨考还是转专业,在同宿舍的朋友都在过原专业更加按部就班、更加轻松的生活时,自己被迫独行的状态会增添许多心理压力。出现负面想法在所难免,也有很大的几率这些负面想法会加重到后悔自己决定的程度。如果你在冷静的情况下确信自己的选择值得坚持,不妨想办法稳定住情绪。毕竟在度过那段艰难时期之后,绝大多数参与者还是认为转专业的决定是非常值得的。
在这里不如给你一些鼓舞——因为转专业是个比较漫长的历程,除了本科参与转专业考试的朋友没有足够时间外,其他途径转换专业的参与者都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目标专业了解了足够多的信息,已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就业、未来发展等状况不如预期导致的失落和后悔。而且无论是最终的心理状态、就业情况还是思想或技能方面的提升,大部分参与者描述的实际体验是超出预期的。即使是两位通过转专业考试的朋友,在接触一段时间新专业后也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什么问题,基本与预期相符。06 在博士毕业之后回看自己本科的辛酸,认为「经过自己的努力感觉也挺值得的」。
(关于后悔这件事——有两位参与者采用了比较奇特的方式劝服自己,你也可以看看作为参考。01 由于心理健康因素决定离开原专业,于是他在产生退缩后悔的情绪时,拟定了不离开的最差后果,用「留下去可能活不下去」劝服了自己。04 对每一个想跨专业的人提出的建议是「想换就换,干啥都会后悔。」——破罐破摔,人性如此,非常实际。)
关于转/跨专业,这是他们想说的
最后,我们问了一个选答题:如果有其他人想要转/跨专业,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八位参与者都给出了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如果有兴趣,那就去做。但这样的「做」并不是一腔热血的莽撞,而是需要经过各方面考虑,达成一个审慎的决定再去实践的。
首先,是要确定自己的兴趣。发现兴趣是非常简单的,重要的是寻找到一个你认为可以持久喜爱且抱有热情的方向。对于希望转专业的人来说,把未来的学业/事业押注给兴趣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同时,这样的选择也容易被一时的冲动左右,你可能错误判断自己对这一专业或产业的热情程度,导致后继无力。多收集资料、多实践,现在的兴趣就是为了弥补之前的遗憾,了解清楚才能更好地下手。
其次,要坚定自己的目标。改换专业的过程可能充满了意想不到的痛苦,需要有很强的自我认知才能持续前进。此外,切勿时时患得患失,抓得住自己最期望的才是最重要的。过多的计较只会削弱自己的意志力。找到兴趣面之后,确定自己的目标点,比如学校、专业甚至梦想的导师,都是需要考虑清楚后,朝着目标不断努力才有机会达成的。目标不够坚定,就可能被负面情绪带着放弃。
最后,是抱有持续的勇气。诸多未知的选择藏在道路两旁,既然是自己做的选择,就需要自己担负起做选择的勇气,一步步走下去。这条路很难,但并非天堑要险,而且你也绝非孤身一人。
01 其实是有些悲观的,他也劝返过一些有转换专业想法的同学。因为对于转专业成功的人来说,这段体验最终一定是美好的,无论未来的发展如何,追随自己的兴趣、为之努力并最终挑战成功,单是这样的历程就会带来远超预期的快乐。但同时,这些人都是诸多转换专业道路上的幸存者,幸存者偏差可能导致他们轻视这件事背后的代价,自身觉得不够努力的划水摸鱼,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无法模仿的冲刺。
就像 06 提到的,其实有很多普遍说来更好更赚钱容错率也更高的专业,而投身自己的兴趣,是有潜在的背离世俗价值的成功的风险的。
但同时,他也这么说道,如果真的有想要从事/喜欢的专业,「不要担心做错了决策,大胆做就好了,还年轻,还有犯错的资本。」之前的种种准备最终都只是参考,只有真的尝试了、去做了,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不适合、喜欢不喜欢。
最后,我希望引用 03 的一句话。「既然有换专业的想法,想必内心也有了答案,听从内心的选择,去坚持就好。」如果你在仔细考量之后,还在犹豫自己究竟应不应该迈出那一步,不妨先试试看,只要坚持朝着目标努力,总会收获不错的成果,至少你做过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也有相关的体验和感想,或是有相关的疑惑,不妨在评论区参与交流讨论。
附:八位参与者前后专业列表
关联阅读
题图:Illustration by Icons 8 from Ouch!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感受更多样的数字生活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