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肩负着精准扶贫一线攻坚拔寨的使命,村党组织带头人处于精准扶贫的最前沿,既要举旗引路、内外协调、统筹安排,又要冲锋在前、攻坚克难、率先垂范。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要有个好的带头人;有了好的带头人,党支部就坚强、村里就发展、群众就满意。要确保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村带头人个个过硬,通过本村选举、派驻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兼任等多种渠道解决少数贫困村带头人不称职或无带头人等问题。无论是选还是派,都要抓紧时间、通盘考虑、好中选优。

打铁还需自身硬

贫困村带头人要扛起脱贫攻坚的“千斤担”,必须做到自身过硬。村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肩负着精准扶贫一线攻坚拔寨的使命。村党组织带头人处于精准扶贫的最前沿,既要举旗引路、内外协调、统筹安排,又要冲锋在前、攻坚克难、率先垂范,没有过硬的本领难以胜任带头人的重任。

坚强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力量所在。要不拘一格,开阔视野选人用人,拓宽乡村干部来源渠道。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既要立足本村选拔群众基础好、致富能力强的带头人,又要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愿意为村民服务、能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战的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作为后备人才储备,确保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有储备、能接续。

在选好村党组织带头人的同时,要加大贫困村干部培训力度,有针对性组织他们到先进村现场学习、开阔视野,拓展发展思路,着力提高扶贫干部的政治意识、攻坚意识、精准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和群众意识。

做到政治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扶贫干部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明确自己的党员身份和职责,只有定位准才能职责明。站稳政治立场,既要在大是大非上绝不糊涂,也要在小事细节上有党性、讲原则。在贯彻党的扶贫政策方针上绝不犹豫,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做新时代最可爱的扶贫人。

做到业务精。村党组织带头人要牢固树立“群众工作无小事”的理念,无论是乡村发展蓝图的规划设计这样的大事,还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精准考核等工作这样的细节,都要做到既统揽全局又注重局部,既考虑眼前又着眼未来。这就要求村党组织带头人不断加强学习,成为熟悉乡土人情、掌握工农科技、会做思想工作、善搞产业发展的多面手。

做到作风硬。脱贫攻坚涉及方方面面的资源,唯有村党组织带头人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工作作风,始终绷紧党纪国法这根弦,始终坚守谋事干事的底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有专攻才能带好头

脱贫工作越是深入,啃下“硬骨头”的难度越大,对干部素质的能力要求就越高。村党组织带头人除了需要具备政治过硬、热爱农村、敢于担当、能力突出、吃苦耐劳等基本素质外,还要有肯钻研的能力、能学习的精神、愿分享的情怀。

肯钻研的能力是找到致富方向的前提。贫困地区大都是产业基础非常薄弱的地方,甚至没有产业。零基础开始发展就需要村党组织带头人善于破解发展难题,善于踏平脱贫坎坷,善于把握致富商机,这些都需要带头人有刻苦钻研的能力。

能学习的精神是闯出致富路子的基础。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方向,就要向着那个目标前进。这一过程肯定有许许多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事物需要学习、需要研究,能迅速接受新事物,并能学习掌握转化成自身的技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一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坚持学习。

愿分享是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一人致富不算富,共同脱贫才能达小康。自身致富是踏出脱贫攻坚的第一步,带动贫困群众才算进入了脱贫攻坚的战场。努力宣传致富路子,主动分享致富经验,上门指导致富方法等等,需要村党组织带头人有“不厌其烦”的为民情怀。

攻坚克难的改革使命担当。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精准扶贫在往纵深发展,扶贫、脱贫、返贫交织叠加,问题错综复杂。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攻坚拔寨的历史重任,拿出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进取精神,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勇涉险滩、打破藩篱,探索盲区、辨别误区、穿越难区。勇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正确处理脱贫攻坚中整体和局部、长远和当前、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以改革创新的使命担当动真格、用实功,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推进精准扶贫,使脱贫攻坚稳中求进、取得实效。

恪尽职守的职责使命担当。责任只有轻重之分,没有有无之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各条战线的党员干部都肩负重要的职责,有职责就要有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脱贫攻坚面对的大都是攻坚克难的问题,要切实做到担责不误、临难不却、履险不惧、受屈不计,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面对精准扶贫中的急难险重任务,必须敢于挺身而出,靠前指挥,有胆有识,果断决策,真正成为带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战风险、渡难关、脱贫致富的主心骨;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用舍我其谁的气概、敢做敢当的精神、善作善成的本领,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上,真正做到为官一任、脱贫致富一方。

典型案例

深山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背景】江西省石城县琴江镇长乐村现有贫困户74户233人,主要集中在8个村小组,他们生活在饮水难、行路难、发展难的深山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生产生活十分困难。如何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全省“龚全珍式的好干部”——长乐村党支部书记陈愿兴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敢“第一个吃螃蟹”,勇当“领头羊”,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帮助贫困移民搬迁“下山”谋发展,铺就“三条路”,探索出移民转移就业扶贫新模式,着力把本村打造成全县转移安置就业综合示范区和移民安居创业“新乐土”。

【做法】“3+1+N”拓宽帮扶创业路。在陈愿兴脑海里,始终觉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需要有更好的扶贫招数。他积极探索“3+1+N”帮扶新方式,落实县、镇、村三级各1名党员干部定向跟踪服务1户移民创业户,每个创业户带动若干移民户并安排若干贫困户劳力就业,形成“干部服务、企业联动、移民参与”同步致富发展模式。建立了移民户家庭劳力就业状况台账,实现用工信息互通、市场信息共享。组建了转移就业扶贫协会,协会按照“培训一人、就(创)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深入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变“被动式”培训为“菜单式”培训,提高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

“筑巢引凤”拓宽就业增收路。为帮助142户672名移民群众搞活生产、搞好生活,陈愿兴最先想到的事情就是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贫困户参与度高、成熟度高的区域优势产业。特别是积极招商引资,为了让企业落户村里,他勇挑重担,努力为投资者铺平道路,协调土地流转、厂房建设等问题,先后引进了华欣包箱厂、昱欣鞋厂等7家以鞋材、电子、包箱为主的无污染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抱团发展”拓宽产业致富路。陈愿兴认识到抱成团才能干大事,在引进企业以后,他趁热打铁,积极发挥党支部在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由村党支部领办、党员牵头,分别组建了金叶烟草合作社、朝荷白莲合作社,使全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务用工等形式,全部融入产业,抱团发展。

通过铺就“三条路”,如今村里的贫困户由原来靠山吃饭变成了靠能力、靠技术、靠智慧吃饭。企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52个,其中安置移民和贫困户就业97人,劳动力月平均工资1800元左右。同时,2个合作社的成立,大大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贫困户通过自己种烟、种莲以及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渠道,大大增加了收入,去年实现脱贫32户99人。

【启示】长乐村原处在大山深处,饮水难、行路难、发展难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村支书勇担重任,实施易地搬迁工程,让村民下山“挪穷窝”,铺就三条发展路,真正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长乐村搬迁致富的鲜活案例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需要“领头羊”练好看家本领。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窝”,能够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带领本村群众搬迁移民下山,并且闯出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不仅彰显了村支书自身作风硬朗与良好的群众基础,更说明其拥有敢干能干的决心与干事创业的本领。

多方帮扶是脱贫的有效路子。“三个富亲戚不算穷”,一个贫困户有来自县、镇、村、移民创业户、企业等多方面的帮扶,“手把手地教,点对点地学”,菜单式培训提升就业技能,都是扶贫脱贫的良好经验。

团结就是力量。脱贫攻坚战单兵作战毕竟力量有限。村党支部把大家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抱团发展,既提高了大家的抗风险能力,又拓宽了产业致富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