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影响着宣汉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一代代人。宣汉县塔河镇号楼村4组村民李兴菊站在新时代,满脸喜悦地讲述着宣汉县新的“放牛故事”。
宣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革命老区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也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为有效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宣汉县在深入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时,创新推行“借牛养牛”模式,即贫困户不用花本钱买牛,直接向养殖大户借牛养,所得收益按照约定比例分成,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缺资金、缺技术、缺保障”的难题,最大限度调动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协议”让心动变成行动
“一纸协议,解决了所有后顾之忧。”李兴菊面高兴地讲述着像他一样“借牛养牛”人的初衷。“脱贫致富是我们祖祖辈辈都想做的事,以前大家苦于无本钱、无技术,一切发展思路都停留在想法上,无法实施,但有了养牛协议就让我们有了信心、有了底气。”
所谓协议,是指贫困户与养殖大户签订的协议,由大户向贫困户借出母牛,母牛产仔后归还大户,小牛卖出的收益80%归贫困户,20%归大户;或者由大户向贫困户借出小牛,贫困户饲养出栏后,扣除当初小牛成本,80%归贫困户,20%归大户。同时,由大户负责免费提供养殖技术、防病治病、出栏销售等服务。”
李兴菊就是“借牛养牛”模式的直接受益者,她2019年5月从养殖大户雷达兵处“借养”了一头小牛,6个多月后,卖了10500元,按协议除去当时小牛成本3200元,李兴菊进账5840元。李兴菊高兴得合不拢嘴,“借头牛养,半年时间就赚了近6000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目前塔河镇号楼村已有63户贫困户与养殖大户达成“借养”协议,借出牛76头。
从“不想借牛”到“多方赢利”
“刚开始谁都不愿意这样搞,毕竟是自己的牛,都担心给了他们养不好,后来村上找我谈了很多次,我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谈及“借牛养牛”模式,养殖大户雷达兵打趣到,“开始我半信半疑,没想到这个政策是真的牛!不光政府扶持力度大,贫困户也很给力,第一年就来了个大丰收,其他养殖大户看到我赚钱后,都纷纷效仿。”
据悉,该县根据当地扶贫开发规划和产业发展实际,积极转变扶贫方式,将畜牧养殖作为贫困党员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紧盯“借牛养牛”易推广、操作性强的模式特点,不断加大对养牛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选立示范项目并为其提供人力、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的方式,鼓励、培养更多养牛户的产生,促进全县养牛业的整体提升。现已规范建设多个蜀宣花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县域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更是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新模式也给养殖大户带来了新机遇。”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股廖志敏说到,“不管是修建圈舍,还是开展技术培训,其目的都是为养牛提供必要条件,让贫困户赚钱的同时也增加养殖大户的利润,单方面的资金‘输血’变成了多维度的创新‘造血’,有力促进了全县养牛业的整体发展。”
“借还之间”激发斗志
“今年,我准备从养殖大户那里再领养两头母牛,养到明年就可出栏2头牛崽,至少净赚1万元,脱贫致富更有希望。”日前,宣汉县塔河镇贫困党员向守权被确定为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业主,与养殖大户雷达兵签订互助共养共赢协议后,对脱贫致富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了。
向守权渴望通过“借牛养牛”脱贫致富,这是他的“牛财梦”,也是号楼村的“牛财梦”。号楼村通过“村村响”播报、制发传单、张贴海报、评选“脱贫攻坚之星”等方式,把“借牛养牛”政策宣讲到位,把贫困户脱贫热情提升到位,从“送”到“借”,有“借”有“还”,变“等靠”为“自强”,脱贫致富的渴望被激发出来,现在的号楼村,一片欣欣向荣。
“从最初的试探性借养到如今的甩开膀子加油干,我们村现在的养牛生意,好得很诶。”谈到村里的养牛热潮,号楼村支部书记康正林信心十足。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在脱贫攻坚强劲东风的鼓舞下,点燃了宣汉县老百姓心中奔康致富的熊熊烈焰,大家趁着这股热情劲儿,正昂首阔步朝着新生活奋进!(宣汉县委组部黄红财 刘韦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