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沙头镇聚焦产业扶贫,下“绣花”功夫,通过政策引导、利益联动、示范带动,探索出“2+N”扶贫产业,“2”是指特色“种+养”两大类别产业,“N”是指“稻+套养”、草皮种植、蔬菜种植和味蛋加工等具体4大主导产业,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扶贫产业兴旺,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现如今,沙头镇产业发展思路清晰、干劲十足,产业扶贫百花齐放,稻蛙(虾)米、黑斑蛙、黑玉米、小龙虾、丝瓜、黄瓜、草皮、味蛋、养殖场、饲料厂……田间地头硕果累累,加工厂、养殖场建设热火朝天,百亩草皮扮靓乡村,千亩蔬菜郁郁葱葱,种养基地勃勃生机,作业群众干劲十足。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镇发展特色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的乡村美景。
稻蛙共生舞起产业龙头
湖南南星养殖有限公司总投资2000万元,在沙头镇富兴村建立高标准的稻蛙共生基地近1000亩,年产黑斑蛙可达65万公斤,“蛙稻香”大米年产值8万公斤,2018年销售额达3500万元,为益阳市产业扶贫示范点和规模最大的稻蛙共生产业基地。将11.4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以入股公司的形式,给予沙头镇富兴村38户100贫困人口及周边村100户贫困户分红,每年分红不低于每户800元。
在养殖基地的劳务用工上,适当放宽用工条件,优先解决贫困农户的就业问题,为贫困户提供50个长期就业岗位。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养殖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贫困户。同时为其提供种苗、技术、病虫害防治服务、保价回收等帮扶措施,鼓励其发展养殖产业,早日脱贫致富。
2017年基地从单一的黑斑蛙养殖转型为稻蛙共生产业园,生产的“蛙稻香”大米绿色无污染,优质营养,生态健康,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基地辐射带动周边40余农户发展“稻蛙”、“蛙鳅”、“蛙鳖”套养300多亩,亩产值3万元以上,户均收益在20万元以上。“现在政府把我们全家安置在海南塘镇区,自己在村里承包了几十亩地种养稻蛙,住房有了保障,钱包也鼓了起来,生活也有了盼头”,该村贫困户贺卫平说起现在一家人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千亩蔬菜念好致富经
丝瓜基地
初夏时节,草长莺飞。沙头镇富兴村的丝瓜种植基地内,放眼望去,丝瓜吐绿攀藤,长势喜人;金黄色的花朵,十分养眼。这些丰收在望的丝瓜,点燃了村民们脱贫奔小康的希望。
沙头镇历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和习惯,独特的砂质土壤使种出来的蔬菜格外水灵,特别是“长白丝瓜”因其又长又白远近闻名,深受消费者青睐,“丝瓜小镇”因此而得名。特别是富兴村成立的“甘溪港蔬菜种植合作社”是市级示范社,蔬菜注册了“甘溪”牌商标,已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近年来,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无公害蔬菜种植规模不断壮大,春夏季以种植长白丝瓜、豆角、再生茄子为主,秋冬季以种植红白苔菜、莴笋、香菜为主,种植面积已发展至近2000亩,平均亩产值2万元以上。
在沙头镇的蔬菜基地里,一派忙碌景象。提及现在的生活,43岁的脱贫户曹连春满面笑容地说:“在家门口种菜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的几亩地,不仅脱了贫,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一亩草皮助力一人脱贫
2016年以前的沙头镇友谊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有5000元。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以来,友谊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贫困村,村“两委”一班人励精图治,积极争取项目,整合各方资源,举全村之力发展草皮产业,落实“一亩草皮助力一人脱贫”举措,力求通过产业扶贫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
2016年,友谊村引进武汉绿优优草皮种植公司,流转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土地近200亩种植草皮,每亩可得租金600元,同时让贫困劳力就近安置打工,每天可得工资80到100元,还通过土地参股创利,已累计带动80户贫困户增收。
2019年,友谊村为扩大草皮种植规模,以村集体经济的名义,又流转贫困户土地100亩,建立村级产业扶贫草皮种植基地。截至目前,全村草皮种植规模达到300亩,亩均收入8000元,年产值达到300余万元。全村现有贫困人口188人,已脱贫165人,基本落实“一亩草皮助力一人脱贫”的目标。
草皮基地
下一步,将引导贫困户自主创业种植草皮,由绿优优公司负责种子和销售,利用企业的品种、技术、管理、设施上的优势,引导贫困户掌握先进种植管理技术,有能力自主种植草皮,通过辐射带动,引导周边农户连片种植,推进区域集约化经营,打造草皮种植优势产区,确保贫困户能够长期发展、持续增收。
小龙虾托起大梦想
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小龙虾丰收
“一片水稻、一沟龙虾、一地两用、一水两养。”在沙头镇小龙虾养殖基地,连片的稻田和虾塘相互交织,虽然脸上满是汗水,田间忙碌的群众心里却浸润着丰收的喜悦。
稻虾共作模式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沙头镇把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列入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截至目前,全镇稻虾共生、稻虾轮作等综合种养面积达到8000余亩,300亩以上连片成规模的基地有10个,亩均产出达5000元以上。
“我每天负责看管这些虾塘,龙虾收获季节,我帮助捕捞龙虾,最高时候每斤龙虾卖到三十七八元,最低也在十五元以上,每月我都有三千多元的收入。”今年55岁的金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陈乐安高兴地说,他边说还边瞅瞅虾塘里快要起笼的小龙虾。
“这稻虾共作比光种田划算多了,虾子每亩纯收入两千多元,我村目前总共发展了400多亩稻虾共作,据估算,自5月份龙虾开始收获以来,已经捕捞龙虾3000公斤,销售收入达到12万元。”文兴村党总支书记王光辉说。
对于做优做强小龙虾产业,沙头镇将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形成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做好文章,助力脱贫攻坚,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基础。
多产业百花齐放终圆脱贫梦
蛙稻米
“现在有了很多谋生的办法,可以种蔬菜、养龙虾,也可以流转土地并加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还可以到草皮基地、南星公司、味蛋厂、饲料加工厂务工,只要勤劳都能够脱贫致富奔小康。”富兴村贫困户高学文一边忙着采摘丝瓜,一边笑着说。
为了实现产业全覆盖,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沙头镇采用“政府+企业+村两委+农户”的合作模式。镇政府负责规划,村委负责土地管理,企业负责投资建设,农户用土地入股分红和务工。
2017年以来,沙头镇共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00余万元,积极招商引资,鼓励村委和有能力的大户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如此这般,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的示范带动下,沙头镇扶贫产业百花齐放,稻蛙(虾)米、黑斑蛙、小龙虾、丝瓜、黄瓜、草皮、味蛋、养殖场、饲料厂等蓬勃发展,调动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拓宽了群众脱贫致富增收的新门路。(图、文/陈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