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婆姨汉子在干啥?哎呀!骑驴的婆姨赶驴的汉嘛。”——站在已有上千头驴的驴场,45岁的王高平自豪地说起陕北的驴文化,和他已形成全产业链的“佳米驴”。
王高平是陕西榆林佳县刘国具镇王元村人,打小就和驴打交道:放驴、喂驴、骑驴、赛驴。用他的话说,关中娃是戳牛屁股长大的,他是戳驴屁股长大的。
佳县和相邻的米脂、绥德一带出产一种驰名的中型驴种“佳米驴”。因主要产于佳、米、绥三县,也称“绥米驴”。
毛驴,曾是陕北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陕北的榆林延安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农村地块多散落在山梁塬峁上。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体型中等、性情温驯、行动灵活的“佳米驴”因特别适于驮、拉、乘各种用途,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作用巨大。
它既是生产工具,又是生活必需。赶集要骑驴,看戏要骑驴,迎亲、接亲骑驴……驴是陕北人延伸的胳膊腿,是生命的守护神,也自然地进入了陕北的各种民间艺术。陕北民间剪纸中常见驴的形象,陕北民歌歌词中常有毛驴出场。
在所有的陕北毛驴中,又以“佳米驴”最为知名。
佳米驴的主产地佳县,古称葭州,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9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农业展览会上,“佳米驴”就曾作为良种进行过展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引种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陕北名驴“佳米驴”因失去了驮、乘功能,近年来迅速地退出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舞台。
而王高平发现了“佳米驴”的新价值。牵出一头毛色鲜亮的“佳米驴”,王高平夸起来:“佳米驴”在榆林已有3000多年饲养历史,是役畜兼肉用的地方优良畜种,也是经国家审定而命名的;“佳米驴”全身都是宝,驴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肉质嫩、味道鲜美的特点,驴皮及脏器还是生物制药的上好原料。
但王高平所发现的新价值不止于此,他围绕“佳米驴”打造了一个全产业链:养殖繁殖、屠宰餐饮、驴肉熟食、驴皮加工等,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兴起一个产业。
王高平2016年回乡创业,在佳县成立了高盛养殖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佳米驴”养殖繁殖。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毛驴合作社”日益发展壮大,存栏数、出栏数年年增长。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拓宽经营范围,他在合作社旗下又细分创建了毛驴养殖场、毛驴屠宰厂、驴肉加工厂、驴肉品牌连锁门店及葭州驴肉公馆食品公司等产业,着力打造完整产业链。现在,仅毛驴养殖场一期就圈养毛驴310头,每年进出圈数200头,直接经济效益16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00万元。
2018年6月,他在榆林市高新区投资200多万元开办了葭州驴肉公馆,创立了榆林驴肉养生火锅餐饮第一品牌。今年6月,他又在西安市开设了第二家葭州驴肉公馆。
他告诉记者,高科技现代化屠宰生产线、专业制作加工驴肉熟食产品及驴奶、驴皮等衍生产品的驴产品加工厂、标准化的驴肉品牌连锁直营门店等,目前也在积极筹办中。
“佳米驴”还成了帮扶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产业。高盛毛驴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参与,目前已为参社农户分红25万元;通过雇佣贫困户来合作社打工,共带动5户贫困户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刘国具镇党委书记刘宏斌说,“毛驴合作社”通过收购农户的苜蓿以及玉米、高粱、谷草秸秆,可帮助每户农民增收500元至1000元;将养殖毛驴所产生的有机肥免费提供给农户,又帮助了农户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之后再利用合作社销售渠道收购或代销农副产品,带动农户增收。
毛驴合作社牵住了“驴鼻子”,带活了一个循环致富的产业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王高平家乡已有125户贫困户脱贫退出,有力推动了当地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他的示范效应更是吸引了佳县其他乡村纷纷搞起“佳米驴”养殖。
木头峪镇王宁山村王自荣返乡创业,投资150万元成立养殖合作社,建起200头毛驴养殖场,通过雇佣农户打工、售卖饲草等带动农户7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目前共支付工资、饲草款近18万元;通镇向阳湾村村集体,也大力发展肉驴养殖产业,2017年建成可存栏150余头的肉驴养殖示范基地。
今年9月,王高平占地200亩的养驴场二期开场了,养殖规模扩大到千头以上。他还计划将毛驴养殖规模扩大到万头以上,带领更多群众致富。
早已是陕北文化符号之一的“佳米驴”,又回到了陕北人的生活中来,后辈再跳陕北秧歌“赶毛驴”时,就不会连驴是个啥样都不知道了。
当然,如今的乡亲们不用像祖祖辈辈“骑驴婆姨赶驴汉”们一样,再吃苦受累地戳驴屁股了,他们可以养着毛驴唱着歌,欢欢喜喜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