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分数向400分看齐

文海阳出生于2000年2月,湖南衡阳人,从小跟随父母生活在广州。目前就读于广东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

大一、大二时,文海阳从未动过考研的念头,也没有规划过自己的学业和职业道路。只因父母希望他考研,文海阳面前才有了考研这个选项。

“我很少想毕业之后去干嘛,所以在面临抉择时,就会产生一种迷茫和恐惧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选择考研就像去高考一样,理所当然。”文海阳对时代财经直言,“如果能上岸,我就还能保持学生的身份,暂时逃避自己的迷茫,说白了就是没有做好去社会上工作的心理准备。”

实际上,22岁的文海阳对于自己是否考研做过理性的考量。

他知道考研可以带给他的好处,比如提升学历,增长见识;作为从小在广州长大的湖南人想去长沙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也可以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也对比过,如果直接工作,他会收获些什么;以及考研失败的后果,自己能不能承担。

都想明白了,文海阳决定开始考研,那时已是2021年的六七月份,距离2022年考研初试只有不到半年的复习时间。他的目标院校是双一流高校湖南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

竞争无疑是残酷的。2021年,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招收学硕和专硕学生50多人,但报名人数高达1572人,报录比约为30:1。文海阳不知道他参加的2022届考研的报录比是多少,但他可以肯定的是,“只会比去年更多,不会减少”。

文海阳的初试成绩是388分,专业排名48名,专业排名第一的考生分数为413分。学校规定,380分以上的考生都可进入复试,最终,进入复试的人数为100人,“大家分数都咬的很紧”。

要知道,2021年复试线是355分,最终录取的最低分数是357分。

与文海阳一样,不少考生都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但专业排名并不高。“太卷了,很多院校都向400分看齐了”。

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考研国家线显示,新闻与传播专业以367分成为国家线“卷王”。多所高校公布自划线,这个专业的分数线涨至390+,创历年新高。

虽然结果不甚完美,但对文海阳来说,考研的过程很治愈。

大学期间,他没有认真去上一门课,没有认真准备期末考试。而在备考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可以早上六点半起床,可以一天高效学习10个小时以上,原来自己之前没认真听讲的科目那么有意思,原来自己有能够沉下心来做一件事的能力。

高校应回归自身办学定位

对于小果来说,是否考研这个问题,她在大一下学期时就有了明确的答案:不考。

2001年出生的小果目前就读于广东某高校的英语专业。在她看来,备考人的情绪崩溃和考上研之后的道路,都不是她想要的。

“现在考研越来越卷,今年那么多400分以上的考生。我的专业成绩不算拔尖,也不是喜欢学习的人,更不想研究些什么。研究生毕业出来还是要找工作,但在自己读研期间,本科生可能已经积累了相关工作经验,也有了升职或提资的能力了。”小果对时代财经解释,“而且家里人也没要求我考研。”

小果坦言,与考研相比,自己更倾向于考公,或者回家乡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但由于自己对所学的文学英语专业较抵触,未来从事一些薪资待遇不算很差,但和英语无关的工作的可能性也很大。

“我也没什么很大的志向,能快乐生活就行。”小果说。

与小果和文海阳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不同,“很多00后考研是被裹挟的,是被迫‘营业’的”,熊丙奇说,00后的学生考研更加不理性,更加焦虑,更加内卷。

文海阳深有体会。在自己最初接触到考研信息时,有无数的声音向自己贩卖焦虑,如就业压力大,薪资待遇不好;如果是研究生学历,那么就业阻力就很小;周边的人都在考研,自己也应该去考等。

“所以,在各种声音的渲染下,很多人就会选择去考研,实际上,我们的考研更多的是跟风考研,没有去匹配自己的实际需求,这是不太好的一面”,文海阳说。

在熊丙奇看来,考研会导致更多的焦虑,“本来本科毕业就能找到工作,现在一定要去考研,考完研之后找的工作还是跟本科差不多,就业的比例也差不多。”

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公布,2022年全国各级各类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同比净增167万人,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据光明网报道,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接近应届毕业生的一半。文章称,研究生教育,“学术研究”的色彩正在淡化,反倒更像是求职敲门砖。考研学生把考上称为“上岸”,这很形象,这说明考研是种刚需——渡过风浪、踏上陆地才有安稳,而不是为了从容不迫的学术兴趣。

因此,“必须要求高校回归本身的办学定位,给学生完整的本科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人才,要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考研”,熊丙奇认为。

同时,00后的学生要对自身有一个理性的要求和定位,要对自己的大学学业进行理性的规划,尤其是要接受完整的本科教育。“如果你能接受完整的本科教育,实际上你的就业竞争能力就比较强,而如果你仅仅是围绕考研来进行学习,那么除了考研科目外,就没有其他能力的培养,很显然你就业就比较难,即便你考上了研究生,你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成长可能也存在问题,毕业之后,也难以就业”,熊丙奇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文海阳、小果为化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