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致富经_致富农民李文龙_致富农民事迹登报纸

太谷县农民企业家张隆德

十九大报告摘录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张隆德是晋中市太谷县的一个农民,可他不是普通农民,既是苗木生产大户、一个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还是担任了15年、刚刚卸任的小白乡白燕村党支部书记。

甫一见面,他就笑着说:“这下我就踏实了,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总书记说,"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那些流转来的几千亩土地,我可是有了更长远的打算。”张隆德并不善言辞,穿戴举止与其他农民并无二致,但交谈几句,就会让人刮目相看。他思维的前瞻和敏锐的学习能力,是他成为致富带头人的法宝。

20年前,张隆德与妻子从几亩自留地种树苗,到后来带领全村人发展苗木产业,到如今发展到周围几千亩的土地。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种植大户,成长为一个令人艳羡的企业家。

为了便于销售和统一管理,2000年,张隆德创办了一家绿化工程公司,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开始只在白燕一个村子种植苗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周围几个村子的农民也开始种植。为了形成产业化规模,几年时间,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他的公司已经连片种植的土地面积,超过4000亩。相继有5个自然村纳入其中,初具规模。2014年,张隆德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

由于山西农大的地缘关系,太谷的农民一直以来就对农业科技有偏好。有文化,懂科技,已然成为大多数农民的共识,因为农民从科技里面切实尝到了甜头。

张隆德说,种树也是一样,品种固然重要,但科学管理也相当重要。在他的公司里,就有二三十个技术员,有完善的科研场所,并作为一些高校“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作为土专家,张隆德常常出外学习,掌握了嫁接、扦插等技术,引进了不少优良树种,为周边农户提供新树种,扩大种植形成规模和产业。他的公司先后承揽了太原动物园和滨河东西路养护、丽华苑小区和星河湾等小区绿化工程等。上个月,他的公司还远赴银川,为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山西园服务。

2016年底,山西省政府通过了在太谷建设“山西农谷”的初设方案,“山西农谷”建设正式上升为省级战略。太谷一手抓“科技兴农”,一手抓“产业富农”,立足“设施蔬菜、规模养殖、苗木花卉、干鲜果业”四大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小白乡白燕村一带成为苗木花卉的产业园区,其企业也位列全县46个龙头企业。

张隆德的父亲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说父亲的胸怀和胆魄自小就影响了他。前些年家里穷,为了脱贫,他经常骑自行车去太原推销苗木,“都是一步步过上好日子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那段奋斗史,是张隆德和乡亲们的宝贵财富。身价不菲的张隆德对吃穿也没啥要求,不从银行贷款,不拖欠工人工资,每年土地流转的钱5月份就兑现,除了开会和谈业务,他就和工人一样,拿着铁锹在田野劳作。

张隆德说他的理念也从绿化转变成美化,“我想打造一个松柏园,里面有条走廊,依次种植一岁到百岁的柏树,让人们走进去看到树,就像看到自己的生命轨迹。不光养生,还要有寓意和文化……”张隆德说起自己的发展思路,没有看上去的木讷,他说希望将孝道发扬光大,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有企业文化,用文化来提升企业品位。

与张隆德交谈,能真切感受他对文化知识的渴望。求新求变的他,更对企业未来的现代管理充满了期盼。面对新的市场和企业的升级换代,他不断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亟待提升和转变,太需要高人指点,让企业具有新的活力。”在他真诚而笃定的眼神里,能读到一种点燃的热情。“我现在就想着培养年轻人,让他们接替我把企业办好,我也到了让年轻人接班的时候。”55岁的张隆德笑着说,比起80多岁的褚时健,他这个年纪算不得什么,但还是觉得应当及早培养人才,发挥年轻人的聪明才智,把企业带上更高的台阶。

如今,他还着手整理当地白燕遗址、千年枣树、箕子文化、张氏文化等,希望将生态休闲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将苗木基地变成可供观赏的生态公园。

本报记者 周俊芳 文/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