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帮扶大军奔赴全市各个贫困角落,让长期饱受贫穷之苦的落后村庄迎来蝶变。6年来,随着第一轮和第二轮扶贫“双到”工作的开展,各级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60多亿元,让全市937个贫困村8.1万户共32.49万贫困人口成功甩掉“贫困帽”。
为了在2018年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广东省第三轮扶贫“双到”工作即将启程。梅州作为欠发达山区市,依旧有349个贫困村亟待脱贫。在脱贫的征程中,梅州有哪些经验值得延续?在新一轮的扶贫工作中,如何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安排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记者深入走访,倾听基层声音,探索实践路径,为第三轮扶贫“双到”工作摸底、探路。
【梅州实践】
探访“先行模式”,脱贫有“章”可循
有了第一轮扶贫“双到”工作的“根基”,第二轮扶贫工作步伐更稳、目标更准,效果更实,并积极探索了一批“梅州经验”。这些经验,或可成为第三轮扶贫“双到”工作的“先行模式”,让未来3年的扶贫攻坚战有“章”可循,真正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实践1
不要“单打独斗”, 要“联合作战”
在大埔县大麻镇,从圩镇到万福寺沿途10多公里的小留、大留、中村、下村、坑尾和桃石六个村庄的多彩花海一度让大麻“名声大噪”,成为游客郊游的热门之地。而在2013年之前,这六个村还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广州市、大埔县的相关帮扶单位进驻后,瞄准了六村片区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并在大麻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首度“联合作战”,通过特色花海带活六村的古寺、古居、古村资源,把小留到桃石沿途六村的美丽田园风光串起来,打响“千年万福寺,百年康美村”的美丽乡村品牌。
“第二轮扶贫‘双到’工作一个明显的创新就是镇村与帮扶单位之间的合作加强,县、镇甚至当起‘媒人’,联合多个帮扶单位‘并肩作战’,促成多个贫困村的‘联姻’。”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黄光华告诉记者,多村联动,有利于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大联合,形成一村带一片、一片带一镇的扶贫开发新格局。除了大麻的“六村联动”,梅县区松口镇也与梅县高山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对车田、铜琶、蓬上、梅教4个贫困村实施连片开发,新种植金柚、蜜柚2600亩,带动1000多户农户种柚增收。
县、镇为“媒”促成帮扶单位和贫困村“联姻”致富,仅是“联合作战”的方式之一。在丰顺县,作为对口帮扶的广州市黄埔区派驻丰顺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组联合丰顺县相关部门,率领全县70个贫困村“并肩作战”,成立丰顺县电商扶贫示范基地。“基地不仅能为贫困村农产品提供包装设计、产品推广,并通过网店为生产企业、农村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及个体农户提供网店建设、供求信息发布、产品展示宣传及销售等服务。”该基地相关负责人陈雄峰介绍说,基地建立近一年来,已经覆盖了全县70个贫困村,上架扶贫产品10多个类别,并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产品约300万元。
实践2
镇里帮忙“出题”,帮扶单位全力“解题”
2013年,省编办、武警广东省总队等8个帮扶单位一到大埔县枫朗镇,就收到了该镇精心编排的“乡亲手册”,除了有枫朗镇和相关贫困村的基本情况,还详细剖析了各相关村的贫困原因,并提出了贫困村今后的帮扶和发展建议,让驻村干部迅速掌握贫困村情况。
“在第二轮帮扶工作开始前,我们就通过与村干部座谈、走访农户、市场调查摸底等方式,给第二轮接受帮扶的8个贫困村分别定出多个可帮扶项目,供帮扶单位参考。”大埔县枫朗镇党委书记黄庆清介绍说。在省编办帮扶的坎下村,新修建的“一溪两岸”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新公园,坐落在青山绿野间的罗明故居成为枫朗又一个红色旅游景点。“省编办帮扶坎下3年来,镇里给出了包括学校、红色景点、水利设施、休闲公园等20多个项目建设,省编办几乎‘照单全收’,根据镇里提供的建议开展扶贫项目建设。”黄庆清说,与驻村干部的初来乍到相比,镇村干部更了解乡情民意,更能给出贴合实际、能长久产生效益的项目。据统计,3年来,8个帮扶单位共筹集5000多万元,在贫困村实施200多个帮扶项目,帮助该镇800多户贫困户成功脱贫。这种镇村干部“出题”,帮扶单位全力“解题”的方式也让扶贫“双到”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实践3
选准产业,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在兴宁市新陂镇乐仙村的兴宁市新陂镇创科五金电子加工厂,30多岁的黄娴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着。“这些工作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都是一些手工活,做熟手后每个月大概有2000元的收入。” 黄娴说,以前在珠三角打工,后来结婚生了孩子,大多数时间在家照看小孩。乐仙村离自己居住的福丰村仅5分钟车程,在这么近的工厂上班,随时可以照看小孩,可以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和黄娴一样,工厂的其他60多名女工都是来自本村和周边村的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成了她们增收的重要渠道。
帮扶单位为兴宁新陂乐仙村引进了五金加工厂,乐仙村及周边村近70名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
在乐仙村,村民们还有一个致富渠道:养龟。占地200多平方米的乐仙村龟养殖基地营造了水、沙滩、绿色植物共存的环境,成为北种石金钱龟的乐园。“在种养产业里,养龟堪称‘一次投入,终身回报’的项目。”广州市司法局的驻村干部刘均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7、8年的金钱龟开始生产后,每只母龟一年两次可产蛋5—10只,2015年新出壳苗成交价达250-350元/只,种龟约为2300-2500元/斤。“只要掌握好技术,回报率非常大。”刘均毅说,2014年养龟基地建成后,全村156户贫困户全部入股,2015年便赚得了“第一桶金”17万元。在刘均毅看来,基地只是给村民们一个示范,以后要通过“协会+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使养龟产业的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把养龟项目做成致富一方的养龟产业。如今,乐仙村在两大产业的强力助推下,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全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1654.95元。
“只有在贫困村强化产业,才能让贫困村具备‘造血’功能。”黄光华说,第二轮扶贫“双到”过程中,各帮扶单位以镇级规划为指导,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特色工业扶贫、文化旅游扶贫等产业扶贫,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合作,确保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1-2项增收产业。3年来,各级帮扶单位投入24亿多元,在全市实施贫困村扶贫项目12418个,其中属于生产经营类的项目1601个。
【寄语新征程】
第三轮扶贫“双到”工作的号角即将吹响,在精准扶贫的未来征程中,无论是扶贫部门,还是镇村干部,都带着新期待,全力迎接又一轮的脱贫大考验。
梅州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黄光华——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要大力发展产业,推动“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才能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梅州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还是产业不发达。要在贫困村发展产业,首先是要结合大环境,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对于梅州,发展农业产业是首选,要避免“单独作战”,注重连片规划和开发,“强强联手”建设特色高效的农业示范基地。同时,要把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开发,鼓励扶贫资金、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特色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名村,打造农业休闲游,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拓宽贫困农户的增收渠道。
大埔枫朗镇党委书记黄庆清——
“知己知彼”,方能确保精准
扶贫“双到”工作,也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谓“知己”,对镇一级而言,不仅要读透上级政策,充分领会市、县的发展战略,更要精准把握镇里的发展主调,再深入研判各个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找出各自的发展优劣所在,给帮扶单位提供最全面的帮扶“白皮书”。而“知彼”就是要对帮扶单位做到深入了解,清楚对方可能掌握的资源,再根据对方的资源和贫困村实际定出帮扶项目,最大程度发挥帮扶单位的优势在贫困村做出实效,保证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同时,扶贫部门也要多听取基层心声,做好摸底工作,给贫困村和帮扶单位“精准结对”,让贫困村的优势与帮扶单位的资源实现“完美配对”,确保1加1能够大于2。
兴宁市新陂镇乐仙村支部书记潘红标——
加大“扶智”力度,脱贫不返贫
在农村,要做成一个项目,尤其是做好一个产业,一定要保证镇村干部、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一条心,而村干部尤其不能有私心,以身作则为村民带好头,才能凝聚民力参与其中。在农村发展产业,很多都是从零开始,从开始选产业不仅要符合实际,也应该遵从民意,让村民从头到尾参与进来,才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当前,农村的贫困人口虽然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但没有一技之长、脱贫无方是普遍原因。因此,建议加大“扶智”力度,不仅要从思想上激发贫困户的致富愿望,也要从技能上提高贫困户致富能力,让脱贫人口不再返贫。
【记者手记】
把扶贫产业做成致富产业
产业已成为贫困村是否能够自我“造血”的衡量标准。然而,要发展什么产业?资金何处来?谁来经营这个产业?怎样才能把产业做大?正是这一连串的困惑,导致了很多贫困村发展产业磕磕碰碰。
在破题的路上,很多先行先试的例子,或成功,或失败。特色产业的“百花争艳”,恰恰折射出产业的“小打小闹”。实际上,第二轮帮扶工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探索了“强强联手”、“连片开发”的新模式。记者认为,在未来的扶贫工作中,这种模式应继续“发扬光大”,一旦抓对了优势,选准了产业,尝到了甜头,相邻有同样资源优势的镇村应该互相辐射带动,走产业化、规模化道路,而不是单纯寻求特色化。只有把小产业做成了大产业,贫困村才能从小富走向大富,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被激活,而扶贫产业才会成为致富产业。
然而,要让好种子茁壮成长,一块好土地固然重要,还要有优秀的耕种者。在把“扶贫产业”做成“致富产业”的道路上,当地政府不仅要拿起“指挥棒”,更应该充当“开路者”。在这点上,大埔县已经先行先试,引导帮扶单位把发展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业相结合,把更多资源整合起来发展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在各个贫困村“百变”却不离其“宗”,让旅游产业成为贫困村的致富产业。
本期主持罗娟娟
丘佳纳 叶威林吴晓红
对本文亦有贡献
摄 影 连志城
帮扶单位为五华转水长源村广源小学新建了标准灯光球场,扶贫干部巫宇(右一)向小学生们了解球场的使用情况。
大埔县枫朗镇坎下村新建了罗明纪念广场,村容村貌也有了极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