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找到工作,我改低了简历
2008年恰逢金融危机,在外修完当年特别高大上的前沿领域的硕士9月归国时,所在城市只有一家提供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但工资连租房都不够。
揣着所剩无几的生活费,在不断改简历投简历的焦虑中独自度过了2个月,快要揭不开锅又赌一口气不想问天天催自己考公务员的父母再要钱的情况下,网上搜索打字和翻译的零工,毫无悬念地误入了黑心职介所,被骗4、500元。
因为真的快活不下去了,一直催打字工作,赚回约100元;又一直追问,介绍过某直销品牌的直销商去参加各种活动,还好没工资可发,不然可能误入歧途。
还去参加过针对消费者的产品调研,让拿着平时不会选购的产品袋子,准备好事先提供的Q&A,每次也就7、80元吧,那时终于明白亲友和自己根本不会去买的某些品牌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存逻辑;
最后给了个稳定的:超市促销糖果的机会,70元站一天,可以干1个月,但是工资要等到做完后才能拿到。改低了简历,忐忑应聘,居然给录了。
那个超市离家3条街的距离,也是那时候深刻地体会了一把亲情的可贵,因为隐隐失去和崩塌才更觉可贵。每天开心地穿上艳丽似火的大红色长袖长裤工作服,骑上家里唯一一辆凤凰牌女式自行车,装好自己做的盒饭,与儿时最爱的某品牌糖果来了约2周的亲密接触。有两家非常亲近的家人也很关心我找工作的进展,恰巧住在超市隔壁的小区,但都只来看过我一次,一见我搞笑的大红色装扮,问候几句便匆匆离去,巴不得和我没有半点亲戚关系,更别说给我送点好吃的了。哎~小时候我可是长得好看又善良,关键学习成绩特别好,是两边家族最好的谈资和最受宠的老幺。
误入碳圈,却找到人生价值
约摸站岗一周多,就接到大学本科同门师兄的电话,推荐去一家私企面试CDM,当时并不知道那会儿是碳圈在国内的第一波高潮,也算是误打误撞,一不小心就踏上了去往碳圈的“不归路”。
接到师兄电话时一听CDM简直三脸懵逼,好像只听说过CDMA哇,CDM是个啥?师兄表示他也不知道,反正是他研究生同学所在单位招人,肯定不是骗子公司。挂了电话立刻百度,原来是CDM是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的缩写,即清洁发展机制,要把项目的碳啥啥申报到联合国啥啥,嗯……好高级的样子,还会用到英语耶,已对本科和研究生所学专业的强相关工作机会不报有丝毫期待,倒是出国1年英语突飞猛进的我,寻思在这个CDM的工作中似乎可以学以致用,期待地搓起了小手……
笔试和2轮面试都在1天内完成,同场在我之后接受终面的校友面完后就很兴奋地电话我,说一定会录用我,因为我的简历就放在最上面。果然次日,2008年的最后一天就接到录用通知,让元旦后就入职,那时那刻的兴奋和如释重负,我已回忆不起来,但一定很难形容。
我依稀记得当年没进碳圈几天,就跟着前辈熬了通宵答联合国CDM一个水电项目的Under Review,如果EB开会认为项目有问题,需要澄清,会发一次Review,好像是1周内还是更长时间需要反馈,而如果还有问题,就会再来一次。
当时前辈们的策略是全体分工应对,有的先写中文的答复内容,有的做翻译,有的收集项目证据材料,有的收集学术论文书刊佐证,全部整合后翻译成英文。一个通宵后赶在截止日期发出,后辈们结伴回家休息补觉,前辈们留下来继续面试新人,2009年初,CDM如火如荼,那时办公室能看到南北高架来往车辆形成的两条灯带,特美,那几年几乎天天都看......
未曾经历黑暗,哪知微光可贵
2年不到的时间,从一无所知的小助理到冲锋陷阵管理10来个项目的负责人,再到带领10人左右团队开疆拓土的部门负责人,一切似乎来得顺理成章。
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与此同时伴随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行、碳交易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以及我国荣升为最大碳排放国等一系列因素,欧盟宣布2012年3月后只允许LDC(Least Developed Country)国家申请注册项目,也就是把中国的新项目全部排除在外了,自此CDM在中国跌落神坛。
直至2014年初,我都在无所事事中渡过,实在熬不住寂寞,借着2011年我国宣布要打造自己的碳交易市场的春风,到2013年起国内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陆续开闸,国内自愿减排市场CCER也应运而生。曾希冀于在第一份工作岗位上转型国内开发CCER,然而个中缘由始终未能顺利起步,当有国内大型国企准备All in 国内碳交易招兵买马之时,毅然跳出“舒适圈”投身CCER的“蓝海”。
CCER基本上是借鉴了CDM的机制和方法学,再结合国情做相应调整,终于也让我找到了主攻国内碳减排项目开发的新方向,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快意盎然至今无法忘怀,甘肃、青海、云南……许多昔日甲方爸爸也成了今日的好友乃至挚友。然而造化弄人,随着国家大部制改革等进程,2016年底CCER审批已实质停止,2017年3月15日更是一纸明文,正式通知暂停审批并且CCER制度进入调整,这一停就到现在,还没重启。
闲不住的我随着生活中荣升为母亲的身份转变,也在思考自己的未来和价值。2017年底回归职场,探索各种可能未果后,每天的固定戏码(“开端”)便是一早到领导办公室报道请安,询问是否有可以干的活儿,领导很豪爽地回复诸如:没有呀。你看看这些书里面有没有想看的,拿一本去看看吧。
印象最深的一天是挑了一本蒋勋的《吴哥之美》,看到中午饭点,姐妹们照常吃饭聊天许久,回到座位大概也到2pm了,耳机放着《楞严咒》一共六回加咒心,也就1个多小时结束了,之后便是听当时挺火的《经典咏流传》里围绕诗词创作的各种佳作,休养生息、陶醉不已,顺便以极慢而工整的字迹抄下一首首千古名作。可我哪是闲得住的人,最受不了一眼望到退休的状态,不然早就认真备考公务员,也不用差两分瞒着家里不接受调剂了……
终于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中,2019年10月跳出外人看来再舒适不过的碳圈,加入一家国际NGO组织。想要在公益方面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未来可以跟孩子吹嘘不已的事情,从事农林产品的可持续供应链项目集(Programme)管理工作,包括下地学习、访谈农户、组织培训、搞企标、攒植保无人机助力农业发展模式、搞农业培训&数据记录小程序等等。遗憾的是,2年的公益经历并没有让自己提升价值感,上级某东南亚国家的各种文化差异,导致巨大的沟通成本和精力牵扯,或许是我的脾气使然,纯粹的公益圈似乎并不适合自己。
天时地利人和。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我国双碳目标后,各种国际场合一再强调言出必行。2021年年中开始,前两任老板都喊我回碳圈帮忙,市场上的机会也不断来找,最后选择去了一家大型民族企业,又回到了碳圈的“不归路”,这一去便也不想回头,也更期待做一些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只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
对碳圈的一些小感悟:
这会儿似乎又回到了CDM时代的辉煌,懵懂的圈外,人人聊碳,想从中获益,拉同频是很想做好也一直在努力的,但各种来白嫖就算了吧。最辛苦也是1个月在外面天天跑业务和项目,半夜各种赶材料,连续几周最多睡不过5小时。碳圈火了带动很多产业一片欣欣向荣,但实在是人才稀缺,需要时间培养,没法很快衔接上。不过会越来越好的,很有信心!一起加油吧,新老碳圈人!
小编点评:
这位朋友是CDM时期从业者的典型经历,CDM时期因为是跟联合国打交道,工作语言为英语,所以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占了很大比例。那时CDM的收益也配得上他们的学历,不过CDM没落后也有不少从业人员转了行,坚持下来的人心路历程与这位朋友大抵相近。如今碳管理行业王者归来,也希望当年离开的朋友能够回到这个行业,为祖国碳中和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