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来到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沙塘村,这里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沙塘韭黄”的产地之一。笔者惊讶地发现,这种韭黄竟是从地窖里长出来的,不占地,不施肥,秸秆作“被”,变废为宝。
走进沙塘村,楼房交错,看不到成片的农田,韭黄究竟长在哪里呢?跟着村民范昕走进他家后院的一块闲置地,看到满地的塑料纸和枯草,依旧让人诧异,哪里可以生长那么干净鲜嫩的韭黄?笔者疑惑间,沙塘村二组的生产队长范甲怀取出一把农用叉子,掀开地上的塑料纸,挪开一层厚厚的麦秸,露出了一捆捆整齐排放的玉米秸秆,挪开其中一捆,一片嫩黄映入眼帘,一株株韭黄密密挨挨地生长着。
“我们这个韭黄种得很环保。”范昕的妻子陈宜英说,“沙塘韭黄”的收获期也就在春节前后两三个月,但一整年都要忙。每年2月份,种植户要在田里播撒韭菜种子育苗;7月份,对韭菜苗进行移栽,不能太密,还要到地里运小麦和玉米秸秆,在家前屋后堆成垛;到12月份,便要开始刨韭菜根,整齐地排到地窖的土层里,最后盖上厚厚的秸秆,就等着收割了。一般一亩地韭菜根,挖一个30平方米的地窖就够。
“一般春节前收割第一刀,那时的产量是最高的,价钱也是最贵的。”范甲怀说,春节后,还能再收割两刀,目前正是第二刀韭黄的收割期,批发价仍在每斤5元左右。春节前,则能达到8元,一亩地韭黄的收益能达上万元。
因为独特的栽培方式,“叶似金条,茎如白玉”的“沙塘韭黄”品质历久不变。铜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介绍,“沙塘韭黄”用土窖栽植,种植过程不施化肥、农药,品质优异,不仅积淀下深厚的人文底蕴,待韭黄收割完,覆盖的秸秆已经半腐烂,还能直接运到地里沤肥,既解决了秸秆禁烧难题,更实现了秸秆的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在徐州市,类似的种植区域范围明显、栽培方式独特、品质优异、人文底蕴丰厚的优质农产品还有大洞山石榴、王门西瓜、汉王玫瑰、谷堆萝卜等10多个。为提升这些农产品的价值,该市各县(区)均积极鼓励这些产品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目前,徐州市已有沛县狗肉、铜山沙塘韭黄、贾汪大洞山石榴3个农产品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