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上阵父子兵”,在甘肃庆阳环县,就有一对父子,在电商扶贫领域,上演着“父子兵”的佳话。父亲走“羊”路,成立合作社,走乡串户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羊;儿子念“羊”经,一台电脑、一根网线连天下,在拼多多上一年卖掉1万只;借助电商平台,环县羊肉走出大山,村民也跟着发了“羊”财。

父亲走“羊”路成立合作社,走乡串户收购羊

刘仲明是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毛井镇杨东掌村的村民。四年前他成立了环县富达养殖专业合作社,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收羊。

刘仲明已经卖了30多年的羊了,不同的是,以前他要把羊卖给下一个羊贩子,如今他直接通过儿子刘国宁的网店就把羊肉卖到全国各地。

儿子念“羊”经,电商平台上一年卖掉1万只

环县羊肉肉质鲜嫩,瘦而不柴,极少腥膻味,是上等的食材。但由于交通环境影响,且没有自己的品牌,很难外销。

2015年刘国宁和朋友张宏波合伙投入15万元创建了“陇上刘叔叔品牌”,主营环县羊肉。2016年,“陇上刘叔叔”入驻拼多多,当年销售100万元;2017年销售300万元;2018年预计销售500万元,实际销售达到1000万元,按平均每只羊1000元计算,一年卖掉了1万只羊。

刘国宁的网店销售快速增长,通过拼多多的大数据找到了支撑。

顾客好“羊”味,一人下单50多次

刘国宁认为“拼多多社交电商的新玩法是用户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微信支付方便了中老年人下单。”“陇上刘叔叔”的客户群体以30-60岁为主,广东、福建、江浙沪客源占到七成。由于环县羊肉品质好,初期培养了很多忠实的顾客,拼多多通过分享拼团的方式,让老顾客自愿分享羊肉给周围的朋友,通过这种分享的方式,引入了很多新顾客。据后台数据分析,“陇上刘叔叔”的销售中,64%属老顾客回购,其中一位广州的老人,去年一个冬天买了20次,累计下单超过50次,是不折不扣的铁粉。

2019年上半年,“陇上刘叔叔”的销售额是400多万元,这个数字是去年同期的十倍。而羊肉销售的旺季在下半年,一般是从九月份持续到过年。因此,刘国宁预计今年在拼多多平台的销售将达到3000万元。

村民发“羊”财,每户平均增收4200元

环县处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气候干旱,属于典型的半农半牧地区。正是由于地广人稀,每户村民都能分到数目可观的土地,但地里的收成看天色,靠天吃饭、入不敷出是农民家里的常态。为了贴补家用,这里的农民大多都养羊。因为地理位置偏僻,村民们以前想要把羊卖出去,得走十几里的山路把羊拉到集市上去卖,价钱还不如意。如今,有了刘仲明这样的合作社,村民能够在自家门口以高于市场价的好价钱把羊卖出去,一年下来比去集市上能多卖几千块钱,这笔钱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十分重要。

“一边是窝在家里的好东西,一边是走不出大山的困扰。”环县电商办任东介绍说,环县是一个深度贫困县,在“互联网+”的大潮下,发展电子商务,是脱贫攻坚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电商促进农民增收,卖了30多年羊的刘仲明有切身体会。“以前羊羔肉一斤只能卖30多元,现在通过电商平台,一斤最高能卖到80多。”刘仲明说,在过去的30年里,家里的羊羔肉只能以低廉的价格销往周边,现在儿子刘国宁通过互联网将环县羊肉以较高的价格卖到全国。据测算,仅去年一年,他创立的环县富达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每户增收4200元。

今年,刘国宁预计在拼多多平台的销售将达到3000万元,合作社已经与135户村民签订了养殖协议,其中近一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对于这些贫困户来说,销售不愁,养羊的信心更大了。

今年上半年环县网络零售额6440万元

借助电商平台,环县不仅让羊肉走出了大山,还积极推广小杂粮订单种植经验,扩大种植规模,组织电商企业与11842户贫困户签订316014亩订单种植合同,涉及杂粮20多种,订单种植模式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多元。

“以前我们种的胡麻、豌豆、玉米拿到集市上没人收购,自从签订了订单以后,合作社不但上门收购,而且还给我们很好的价格,以后我们小杂粮再也不愁卖了。”环县刘渠村订单种植扶贫户刘扬春说。

环县电商平台的“货架”上,不光只有传统的农特产品,还有不少新奇玩意儿。赵陇军、赵陇州兄弟二人将原本一文不值,只能用来当柴火的葵花杆变废为宝,摆上了电商平台,卖出了好价格。“现在我们同2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葵花种植合同,种植规模达到3000亩以上,平均给每户贫困户增收1万元以上。”赵陇军说。

来自环县电商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县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174个(覆盖率69.3%),实现了21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全覆盖。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3.5亿元,同比增长40%,网络零售额6440万元,同比增长30%,累计带动就业人员7200人以上。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