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综合性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学习心得
2022年11月4日-6日,我院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骨干参加长三角暨安徽省综合性护理学术交流线上培训会。本次综合性护理学术线上培训会,对我院护理质量管理、护理安全管理及护理专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会人员纷纷写下学习心得。
护理部 章雅文
11月4日—6日,我很荣幸参加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及安徽省护理学会主办、安徽省护理学会承办的“第十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护理青年学者高峰分论坛暨安徽省综合性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能参加此次线上学术交流,我倍感珍惜,由于会议时间的关系,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利用休息时间在家回看本次会议内容,可谓是护理大咖云集,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
会议以“创新融合 引领 发展”为主题,开设一个主会场,六个分会场,我参加的是主会场的学习交流,会议特别邀请嘉宾有上海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吴蓓雯,江苏省护理学会理事长霍孝蓉,浙江省护理学会理事长胡斌春,安徽省护理学会理事长武义华,还有来自中华护理杂志社、复旦大学护理学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麦谷商学等多名专家授课,她们带来课程有《护理论文题目常见问题与分析》、《专科护士培养的浙江实践》、《DRG背景下护士的角色和作用》、《“十四五”背景下护理管理的思与行》、《护理安全管理及护理文化构建》等等内容,其中由上海市复旦大学护理学院胡雁院长主讲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循证思维的培养》一课,给我带来了思考和学习方向,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如何正确理解循证理念,建立循证思维,在护理实践中去融入循证思维呢?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病人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的过程。开展循证思维驱动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及病历讨论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循证思维护理查房的特点:对真实病例在床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健康教育、病史分析,其中前三部分在床旁进行,主查者需要与患者对话,了解患者的需求,不主张汇报式对话,而是与患者的交流;“病史分析”有大量针对病史资料和理论证据的推理和假设,该部分不可在床旁进行,应在办公室进行病史分析,主查者需提前2-3天查看病史,思考该病例存在的护理问题和解决方法,分析病例特点和对护理问题的认识,根据循证医学查寻指南、系统评价、证据总结等循证资源,小组开展文献资料质量评价,获得对该病例主要护理问题的循证证据,准确标引证据来源,明确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的优先秩序,通过应用科学证据,完善该患者的护理方案。结合我院的护理查房及业务学习,相差甚远,我们还是固有的传统模式,机械性查房、被动学习,很少关注以研究为基础的实践,缺乏研究精神。
循证护理的路程漫漫而修远。知识的掌握是基础,运用才是目的。非常感谢院领导给了我此次学习的机会,更让我从护理专家们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的态度和精神,指引我将不断努力学习与提升,积极开展循证实践,为患者带来高品质护理服务。
骨脑科 胡蓉
2022年11月4日-6日非常荣幸参加了“第十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护理青年学者高峰分论坛暨安徽省综合性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在这次会议中,来着安徽、浙江等地的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护理前辈们进行了一堂堂精彩的授课,像暗夜里的灯塔照亮了我,使我对护理管理和护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更新了理念,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
“无危为安,无损为全”,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高质量的基础,是护理优质服务的关键,张建凤老师的《护理安全管理及护理文化构建》讲课从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影响护理安全因素、护理安全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护理安全文化的构建等方面让我们认识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有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安全监控,强化安全管理,牢固安全底线,才能促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列举的经典案例也是让我感受到护理安全就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的生命健康为原则,要把法律意识贯穿于我们每项护理工作中。
作为一名骨科护士,李伦兰老师关于脊柱方面的《脊髓损伤患者多维康复护理研究》这一课题对我来说是雪中送炭,在中国有200多万脊髓损伤患者,每十分钟就会产生一位,脊髓损伤患者除了给自己带来的致命的伤害还给家庭带来悲惨的生活状态,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导致脊髓损伤已成为全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李老师从脊髓损伤患者流行病学现状、多维康复研究分享、思考的展望三方面进行授课,使我了解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需积极开展干预,包括居家康复和照护体验,做好功能康复和并发症的管理,可有效延缓其功能障碍发展进程,促进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
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对护理病例的要求非常严格,到2018年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的出台对护理病例要求更严格更完善,王松涛老师讲授的《浅析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向我们阐述了护理记录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为加强护理记录采取的决策,并列举了几个因护理记录不及时或记录错误导致的纠纷案例,告诉我们护理记录要及时准确客观完整规范,要“写我所做,做我所写”。
在典型护理案例分享会上,各位老师分享的案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一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护理案例》让我收获颇丰,案例从基本病例到动脉瘤概述,从治疗手术方式到护理要点,最后还有健康宣教的内容,具体详细且剖析到位,让我对动脉瘤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自己在学习上、工作上的不足和差距,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用学习做杠杆,用坚持不懈做支点,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管理能力、创新及科研能力,创建和谐上进的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做一名优秀的护理管理者。
急诊科 何凤
再见金秋十月,迎来了有一丝丝寒意的十一月。在护理部的安排下,我有幸在线上学习了《第十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护理青年学者高峰分论坛暨安徽省综合性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本次学习是采取线上学习的授课,11月4日~6日利用夜间时间,观看回放了几十个课题,我主要学习的是11月6日上午的急诊急救分会场。本次急诊急救分会场主要有7个课题,分别是《基于创伤中心建设的护理能力提升》《急诊护士职称晋身变化与材料准备》、《急诊学科发展与建设实践》、《急诊缺血性卒中绿道质量控制》、《急危重患者体液管理》、《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急诊管理》、《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护士岗位设置及管理》。本次理论学习,不仅改变了我对急诊工作的认识,丰富了我的理论,同时提高了急救与监测能力,受益匪浅。
这里的每一位老师授课都很精彩实用,先说一下浙大二院金静芬老师授课的《基于创伤中心建设的护理能力提升》从中知晓了创伤护理的起源、创伤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国内外急诊创伤护士角色定位,创伤护士核心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从金老师的PPT课件中了解了浙大二院创伤中心的建设,急诊就是要快。速度就是创伤救治的灵魂。掌握了急诊创伤护士岗位及专科能力要求,必须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好的临床控制能力,较好的信息技术与应用,还有具备独立的实践能力。更要具备领导力、政策分析、理论决策、临床研究能力和卫生服务系统的优化。临床实践能力按层级培训:N1着重于基本护理能力,N2重点在护理重症病人的能力,N3整体护理实施和教学能力,N4专科护理发展及科研能力。
范西真老师的《急诊医学学科发展》从急诊医学的概念到急诊医学的发展我有了更透彻的了解。掌握了急诊的救治特点:通过最少的病情资料,在对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敏捷的思维果断决策,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救治。在救治过程中变化急聚、时间性强,随机性大,可控性小,疾病谱广泛、多学科交叉。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为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社会责任重。急诊医生护士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务必要出色。急诊专业内涵:本质是为了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的医疗服务,邻域广泛,凡是涉及“急”的特征的医学现象均克纳入急诊医学范畴,诊治疾病从心跳呼吸骤停到普通感冒。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急救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急诊医学专业范畴不断扩展(外界压力),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急诊医学自身不断成熟,促使其专业范畴逐渐扩大(内在驱动力)。急诊医学救治理念已从以往的单纯“紧急救治”转换成“紧急医疗服务”急诊救治的标准不断提高,不仅能“救命”还能“救好”。对于急诊医学学科的发展,我也看了一些文献,2022年《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启动,急诊就是时间维度向“前”、“后”伸展,由急诊室处置转变为涵盖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治、急诊重症监护室、专科紧急治疗的完整急救体系。涉及环节逐渐增多,需要进行体系化建设、科学化管理、以及使急诊医学达到新标准,新水准。急诊医学服务体系:全天侯的急救网络,院前急救(含受过急救训练的非医务人员在事发现场的自救与互救)、院内急救、转诊专科,急诊急救医疗资源全面整合。急诊科是一个平台的科室,各救援体系参与者相互配合,零通道、短时效,高技术,为时间依赖性疾病的救治提供保障。对于急救战线前移、建设大急诊的思考,要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及各个专业科室的无缝对接,提高大家的急救意识,加强院前急救队伍的建设。加强急诊医护配合程度,建设训练有素、快速反应的团队,提升团队整体战斗力。张小红老师的《急诊缺血性卒中绿道质量控制》以及窦敏老师的《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护士岗位设置及管理》从中学到了很多卒中中心建设的知识……看着一位位老师的精彩授课,我也从中学到的讲课者的技巧与风姿,感受着模范的力量。
此次理论学习中,我对长三角高尖端的医学领域有了近距离接触和较多的了解,方知自己其实与专科老师的要求相差甚远,认识到护理事业职业内涵的深遂与广阔。领略了长三角内护理界精英在急诊护理事业中的探索与贡献,同时也使自己对急诊这份工作添加了更多的热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让自己进一步成长,加油!
儿科 胡美红
我有幸参加了第十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护理青年学者高峰分论坛暨安徽省综合性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线上学习班,为期三天的学习,带来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感谢医院领导给了我这次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和开阔视野的机会。
我这次的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儿科危重症的理论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我也小有收获。此次学习班来自各省护理界大咖精彩授课,内容丰富多样,从护理论文题目常见问题与分析到专科护理领域常见问题、后疫情时代灾害救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与思考、典型案例分享……重点学习了《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具体内容为:一、组建静脉输液治疗团队 静脉输液治疗团队的建制;二、选择静脉输液装置;三、静脉输液装置的置入和拔除四、静脉输液装置的使用和维护五、静脉输液装置相关并发症
2021 版《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解答了儿科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主要问题, 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专业指引。但在临床应用中需注意证据应用的可行性、适宜性、有效性和临床意义,方能切实为儿科患者的静脉输液实践保驾护航。
在这次培训过程中,我对省内高尖端的医学领域有了较多的了解,认识到护理事业职业内涵的深遂与广阔,领略了省内护理界精英在儿科护理事业中的探索与奉献,同时也使自己对儿科这份工作增添了更多的热情。我也要做得更好!
外二科 程妍
疫情之下阻挡不了护理人的学习热情。感谢院领导给予的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有幸参加了第十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护理青年学者高峰分论坛暨安徽省综合性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线上学习班,为期三天的学习,带来新的理念、新的知识…
此次学习班来自各省护理界大咖精彩授课,内容丰富多样,从护理论文题目常见问题与分析到专科护理领域常见问题、后疫情时代灾害救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与思考、典型案例分享……重点学习了由静疗界大咖吴丹老师分享的“血管通路装置并发症管理与实践”—2021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解读,专业的发展要用询证助力她从静脉炎、渗出与外渗、神经损伤、堵管、感染、导管损坏、空气栓塞、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血管通路装置异位、导管相关性皮损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强调护理评估贯穿全过程,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点,要正确识别风险,特殊患者特殊用药期间更加体现评估的重要性;干预方法都应该建立在询证的基础上;实践中应对照标准,严格遵循标准,同时动态评估,与时俱进跟上、促动专业的发展。静脉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用专业的知识认真评估输液装置、输液辅助用品、患者、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操作中严格操作规范:用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输液过程中的问题,并用循证依据去解决问题:根据输液治疗不良事件数据统计分析改进,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确保输液治疗患者安全。陶秀彬老师“VCAI预防质量评价标准解读及临床攻略讲解”,VCAI即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是防控重要质量之一,从定义到质量标准的解读,包括置管过程、日常维护、如何进行导管部位、建立最大的无菌屏障、皮肤消毒液的选择,提倡管腔少、管径小的导管,尽量减少输液附加装置,强调输液装置更换时间取决于使用药物性质及时长等等,众多的一些细节方面,给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专业且实用。
静疗工作任重道远,通过此次学习,涨了知识、更新了理念,今后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静疗操作规程,保障患者静脉输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