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
曾几何时,这便是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人生存环境恶劣和生活水平落后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迤那镇举全镇之力、聚社会之财、集民众之智,以“急争抢、敢拼闯”的干劲和冲劲,闯出了一条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到2014年末,全镇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25.8%下降到9.7%,贫困人口减少到1248户399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063元增加到7255元。
现在的迤那镇,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资源优势,以“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能力强不强。”的“四看法”实施精准扶贫,村村都有一本自己的“致富经”。
大山村:奇石带来的脱变
针对大山村木营组村民具有经营奇石、根雕、盆景等传统和优势,迤那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8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6660平方米,设有展厅35个,年产值300余万元,创利100万元,惠及30户农户的奇石园。
2013年6月奇石园建成后,在大山村党支部的倡导引领下,由奇石经营户代表、村支两委成员和老党员代表12人成立了奇石产业协会,改变了以往散户经营、乱摆乱放、无序竞争等现象,并利用万村千乡网页、贵州农经网等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奇石市场,发布奇石销售信息,将奇石经营户“化零为整”,使奇石经营规模化、信息化,提高了知名度,拓宽了奇石市场,做强了奇石产业。
据奇石产业协会会长李平平介绍,目前,奇石园入住农户基本实现“采石-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奇石采购主要来源于斗古关口、龙场麦子冲、雨朵等地。网上市场建立后,吸引了广东、上海、福建、昆明、贵阳等城市客商前来购买,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创利近200万元。
大山村奇石园建成以来,带动了40户农户从事奇石经营,促进全村人均增收1330元。
莲花村:精准扶贫拔穷根
莲花村村委副主任黄佳华说:“山高、坡陡、谷深,贫穷落后是我们村最大的村情。”
2013年1月9日,省委书记赵克志轻车简从亲赴莲花村考察调研。为村民树立了航标,提振了信心,村民们求发展、盼发展的精气神倍增。
两年多来,各级各部门针对莲花村的历史和现状、区位和地貌、优势和劣势,把种植党参、玛咖和养牛、养羊作为发展重点。省直机关党建扶贫工作队、财政、水利、电力等部门针对莲花实情,以“精准扶贫”方式帮助莲花村修建产业路、通组路、串户路25公里;新修小水窖210口,新建山塘2个,铺设自来水管网1.8万米,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村民们不再为枯水季节用水而发愁;全村511户村民电网全部升级改造完成,电费从每度1.1元降到0.4元,全村每年节省电费16万余元,户均节约电费300余元。
采取精准扶贫教育培训到村到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举办中药材种植和生态养殖培训7场次,受教育村民421户1850人,邀请云南云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家到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行地头现场培训5次,受教育村82户683人。
在抓教育培训的同时,大力引教师队伍,完善教学设施,莲花小学新增大专以上的教师4名,并购买了实验器材,边远的村级小学一派现代化教育教学的氛围。
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抢抓“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在住建、民政等部门的帮扶支持下,积极改造危房、厨房、厕所,美化院落,提高居住质量,努力实现外面看得、里面住得、住得安全的目标。
五星村:“四看”识别助帮扶
五星村位于迤那镇中部,是迤那镇集镇所在地。
近年来,五星村紧紧围绕脱贫这一中心任务,始终把脱贫致富作为最突出的民生,在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探索和实践了“四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强不强)精准识别法和结对帮扶精准施策的新路子。将驻村干部、村干部、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落实每户至少5000元帮扶资金,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切实做到精准脱贫。2014年,共落实26名干部和致富带头人与4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年末42户166人全部脱贫。2015年计划减贫45户200人,到2016年全面实现脱贫目标。
村主任李仁兵说,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结对帮扶精准施策的扶贫措施,有效推动了五星村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的开展。全村发展了利民生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忠琴养殖专业合作社等5个合作社,2014年种植党参等中药材4200亩、脱毒马铃薯4800亩、烤烟1850亩,实施封山育林5000亩。筹集7000元资金,扶持12名大学本科生;开展技能培训15场次,培训群众1400多人次,就地就近转移安置劳动力365人。实施危房改造19户,2015年启动实施危房(土坯房)抗震改造120户。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13户。实施了投资2561万元的勺峨着坪子防洪排涝工程、4.1公里的勺峨着通组油路、6.5公里的“一事一议”通组联户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078元增加到7979元。
芙蓉新村:“反哺”脱贫
芙蓉新村是芙蓉王社区所在地,是湖南中烟集团响应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战略实施以工扶农和迤那镇开展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芙蓉新村建设总投资2740万元,由湖南中烟集团投资1840万元,威宁自治县和迤那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烟水配套、农村安全饮水等资金900万元共同建成。新村占地面积84.8亩,建设用地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由70户农户均摊1.21亩按照土地增减挂钩实行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后净增土地35亩。新村建房面积1.74万平方米,户均使用面积248.57平方米,配套454平方米的阅览室、会议室、办公室等综合场所,建有篮球场、公共厕所、垃圾池等设施,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数字网络电视。
芙蓉王社区管委会主任袁龙说,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威宁烟草公司在迤那镇成立了三星烤烟专业合作社,负责基地烤烟生产机耕、育苗、植保、烘烤、分级等专业化服务及引进、推广烤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烟草公司与烟农签订收购合同,做到种植面积与交售数量一致,大田移栽管理和先进技术推广同步,有效促进烟农“减工增效”目标。
新村种烟大户李林林说,他家共四口人,烤烟基地建成后每年栽种烤烟36亩左右,实现年产值十多万元,比起之前种包谷洋芋来说划算多了。
近年来,新村借助周末党校、专题讲座、农家书屋等平台,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活动,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提升村民生产技能,使每个劳动力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2800元增加到2014年的7825元。
中心村:“一站多能”服务群众
中心村是迤那镇集镇所在地,村内建有迤那镇第一小学,配套建有乡村少年宫,小学入学率为99.81%;有村卫生室1所,村医2人,新农合常住人口参合率达100%、新农保参保率达98.65%,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89元。
2012年4月,中心村依托“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整合农业、科技、文化、气象、远教等资源,在村活动室新建了拥有20台计算机的信息服务站,使全村和全镇的信息化建设迈出了一大步。
服务站实行“一站多能”的服务模式,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集中与个别培训两种方式,对村组干部、外出务工人员、农民群众开展各类培训36期800多人,帮助农户采集农业生产、营销等服务信息400多条,帮助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和子女联系交流沟通300多次,为农户提供各类信息查询800多次,为中心及周边村470户2115人提供了信息服务。
在迤那小学就读六年级二班的刘斌说,他今年十四岁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他都会选择和小伙伴一起到信息服务站学习一些网络知识,当然大多数时候是为了查阅资料。
为给服务站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在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2012年至今,迤那镇党委、政府共争取投入285万元资金建设了中心新村,其中补助40户农户集中建房资金120万元,院坝及道路硬化资金20万元,春晖路和春晖广场建设资金145万元。新村建设采取“政府补助、信贷支持、农户自筹”的方式,每户房屋建设总投资14万元,由政府补助3万元,信贷支持3万元,农户自筹8万元。
青山村:打造迤那东大门
青山村位于迤那镇东面,2014农民人均纯收入7168元。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迤那镇积极争取省信合联社帮扶和整合危改、生态、工能、国土等部门共400多万元资金,打造迤那东大门——凉山信合幸福新村。
新村现有56户260人,总面积2.1平方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102省道两侧整齐有序的二层黔西北民居小康房让人赏心悦目,独具匠心的“界碑”和“迎客亭”展现了迤那人民热情好客、感恩奋进、聚力发展、奋力攻坚奔小康的精神。
生态广场交通便利、绿树成荫、环境幽静,为村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场所。新村实用的民居与幽美的广场交相辉映,人人安居乐业,户户齐创小康,展现出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