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堂改革聚焦发展主线

全面开启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屯留区第一中学校

出路在于改革,发展源于创新。乘着《长治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的强劲东风,屯留一中的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屯留一中创建于1947年,是上党地区建校最早的三所中学之一。学校现有教职工384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1名,中级职称教师100名,初级职称教师177名,研究生学历35名,省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0余名,教学班68个,在校生3447人。学校秉承“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办学使命,创新“三块六条、一块两部”管理体制,深化课堂改革、建设高效课堂,全力打造师生幸福、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优质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课堂教学先进单位、山西省示范高中、长治市教学质量先进学校、长治市新课堂教学改革领航学校”等三十多项市级以上荣誉。

一、打造“五新”高效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引领学校发展之根本,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近年来,屯留一中牢牢把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引擎,以探索实践“自主+展示‘五环节’塔式推进”课堂教学新模式为切入点,确立课堂教学新理念、研制课堂导学新方案、优化课堂教学新策略、处理课堂教学新关系,打造“五新”高效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在全校全面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增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五个转变” ,确立了课堂教学新理念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课改的要求,学校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向引导理念与思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转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大步迈进,切实确立了课堂教学的新观念,做到了“五个转变”。

将“知识创造过程”转化为“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教授知识是下策,培养能力是中策,引导理念与思维才是上策。学校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理念与思维,提升素质,让以“问题解决教学”和“协助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将“双基”优势转化为“核心素养”优势。学校强化探究与实践,将一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通过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产生自己的想象与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将“告诉式教学”转化为“引导建构”。变“告诉”为“引导”,变“被动”为“主动”,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呈现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在课堂上,通过系列的层次化、情景化、生活化的问题,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器官综合并用,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质疑、反思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课本,建构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引导理念与思维,形成自己的认识与想象。

将“老师讲了才放心”转化为“学生展示了才放心”。积极实践“以教人者教己——为教而学”的学习方法,想方设法落实学生的展示环节,通过小组展示,让组内接受快的学生为了教组内接受慢的学生而学的更好、通过班级展示让班内接受快的学生为了教班内接受慢的学生而学得更好,这样做,既调动、满足了人人都想表现的欲望和人人都想得到肯定的心理需求,又使教人者获得了巨大收获。学生们在相互教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合作。

将传统“教改、教研、培训”相互分立转化为“教改、教研、培训”三位一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转型,需要教研、培训的配套转型,“以改引研、以研促改,以研带训、以训促研”。以课例研讨为载体,研究“怎么教”:明确“好课”的标准、确立“听课”的关注点、把握“议课”角度;以集智备课为载体,研究“教什么”: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把握好科学性,取舍内容,把握难度,调控进度,筛选练习,研制导学案;以会带训,研究“培什么”:总结推广教改教研经验,分享成功,归纳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表扬激励先进,激发主观能动性,发挥个人潜能,扬长避短,让人人通过努力达到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在自身得到成长的同时,帮助别人实现成长。

(二)“五着眼、五立足”,研制了课堂导学新方案

“导学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学案”承载着教学的理念与目标,控制着教学的程序与流程,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与效率。为适应课改新要求,落实课堂教学新理念,我校遵循“着眼于核心素养,立足核心知识,确立学习目标;着眼于核心考点,立足核心材料,设计问题导读;着眼于核心能力,立足核心题型,精选训练题组;着眼于核心思维,立足解题思路,设计引导归纳;着眼于认知规律,立足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流程”的“五原则”,在导学案编写中,具体做到了“三个设计”。

依标扣本,设计学习目标。学校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正确认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学习目标”三者的关系:解读课标,明确各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研究教材内容,研究课后练习题,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准把握难度、进度、梯度、社会生活融合度,基本学情贴合度;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各知识点考查类型、层次与走向,打通教材与课标的联系。我们更加关注核心素养下的核心知识、核心思维、核心能力,依标扣本,科学制定设计学习目标,确保学习目标既要体现课标的要求,下要保底,又要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符合高考试题的考查要求和发展方向,上不封顶,解决好“学什么”,“学到什么度”的问题。

精心编排,设计导学途径。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次次学习之旅,学习目标就是学习之旅要到达的目的地,为此而设计的一个个导学活动就是要到达目的地的方式与路径。我校在设计导学活动时,围绕学习目标,遵循认知规律,服务教学模式,沿着学习目标指引的方向,由浅入深依次设计,通过一个个导学活动将知识创造的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将知识与技能变成学生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通过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导学活动设计和拓展提升设计两个方面。

对应目标,设计达标检测。我们对应目标层次要求,关注核心知识、核心思维、核心能力,精选ABC三级典例,组成题组,进行检测。A级题目: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当堂完成;B级题目:基本上体现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运用,当堂完成,少数当堂不能完成要求能当天完成;C级题目: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学生能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去做,但不做强硬性要求。

(三)“自主+展示‘五环节’”,构建了课堂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学校学习借鉴“问题导学”模式,本着“学一家,融百家,成自家”的原则,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际,尝试实践了“自主+展示‘五环节’塔式推进”教学模式。

模式的基本内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主要解决学习顺序的时空转换和教学的针对性问题;“少教多学,及时矫正”是课堂教学的方式,主要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教师智慧的教,让学生更愿意学,学得更愉快、更多更好,师生关系和谐,将模糊的课堂变成认知结果清晰的课堂;“鼓励挑战性学习”是目标,主要是解决学生后劲问题,通过提供挑战性学习的机会和任务,让学生长能力、增潜力,学得更聪明、更有后劲。

基本结构与流程:一个任务两个学时,即一个导学案引领的学习内容用一节自主和一节展示两个学时完成,学习的逻辑性体现在学案上;学生问题解决的进程为“塔式”推进,既塔底—塔中—塔顶的顺序(塔底——个人自主学习阶段,功能是完整学习、独立探索;塔中——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功能是落实基础、交流探索;塔顶——班级师生合作学习阶段、功能是核心问题、由示及展。塔顶是高潮,非逻辑性是主要标志,问题解决是核心任务)。五环节是指:学案导学、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班级展示、小结检测。

(四)“四个优化”,实施了课堂教学新策略

为落实课堂教学新理念,推进课堂教学转型,适时促进模式由固化到优化,由入模到出模,由有形到无形的跨越,优化过程,注重实效,提升品质。学校具体实施了课堂教学策略“四个优化”。

优化了课堂学习组织。学习小组一般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方式,由4—6人组成,以小组为中心的围坐取代教师为中心的排座,保障学生的合作学习,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小的学习磁场,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在参与,人人都在分享。学习小组是一个讨论问题、交流观点、质疑答案、补充看法、分享成果的学习组织。从学习小组的建立、管理到建设,都是对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检验,让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益、促进提高。

优化了课内导学策略。优化课内导学策略主要包括五个环节:认定目标,激发欲望。温故互查栏目落实后,教师要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准确揭示课题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轻松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案引领,自主学习。学生自学前,教师进行具体明确,细致全面的指导,自学指导包括自学内容和自学方法两方面;困惑问题,寻求帮助。自学完成后,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适时地指导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围绕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进行对学和群学,相互之间解决问题,请教者讲清具体不懂的地方,指导者根据自学有困难的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点拨指导,使学有困难的学生迅速扫清障碍;自学反馈,暴露问题。检查自学效果时,一方面尽可能扩大学生板演和口答的面,而且主要是中差生;另一方面注意通过组织邻座或小组之间的互查和评比等,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再则,指导各学习小组对问题的进行梳理,记录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再次独学,梳理问题。学生再次自主学习拓展提升部分,构思解题思路,将有困惑的地方做出标注。再者,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学习收获,通过问题反馈卡,收集未解决的预设问题和新生成的问题,实施“二次备课”,做好展示课的准备。

优化了学生展示与自主课未解决的和未解决好的预设问题以及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学习特点是非逻辑性的,是问题解决进程的塔顶,是班级师生的合作学习阶段。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展示课的特点,我校优化课堂展示的组织与评点,促使展示真正落地。一是准确把握展示的内容。展示要围绕展示课任务,展问题、展思路、展过程、展观点、展存在的问题。二是科学分配展示任务。从关注优生向整体提升转变,课堂上更加关注薄弱生,给予任务,引导挑战,恢复自信,激励主动。由解决了问题的小组展示,有困惑的小组解惑,解决问题更优秀的小组质疑。三是恰当选取展示形式。明确展示任务后,学习小组准备3至5分钟,多个学习小组准备本节课的展示任务。实行一题多人或多题同展方法。然后,按要求逐个解决,明确展示的要求,优化教师评点,从而达到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生动体现课堂是生命的狂欢。

优化了课内训练策略。在学生展示、教师评点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当堂训练,促进学生“知能转换”,达成学习目标。具体包括四个环节。一是保证训练时间。教师精心安排各教学环节和时间,灵活高效地控制教学行为,确保留下15分钟以上课堂时间用于“当堂训练”。二是精心选择训练内容。精选ABC三级题组,具体见学案。三是实行封闭式训练方式。就是教师不指导,学生不讨论,也不准抄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素质。四是当堂批改,及时矫正。课堂作业学生及时地独立完成和上交,教师当堂批阅部分作业,并组织邻座和小组进行互评,将批改与互评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当堂矫正,促进准确迅速达成目标,实现“堂堂清”。

(五)正确处理了课堂教学新关系

正确处理“导学案”与“课本”的关系。“课本”是“导学案”的前提和资源之一,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承载体;“导学案”是对“课本”结合学情进行的整合和拓展,在实际操作中,要达到用“导学案”走进“课本”,用“导学案”整合“课本”,用“导学案”走出“课本”。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即预测和设计,是基础,“预设”为“生成”提供土壤和养分,“生成”即生长和重建,是升华,是“预设”下思维种子的开花结果。预设是静态,编写导学案为第一次预设,批阅导学案为第二次预设。生成是动态,完成“导学案”为自主生成,讨论展示为互动生成。

正确处理“放”与“收”的关系。高效课堂犹如“放风筝”,放就是要放开学生思维的风筝,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收就是收回教学目标的主线,即修正错误、指导质疑焦点、引领回归目标。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新作为开启新征程。我们即将迈入“十四五”发展时期,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阶段的重要阶段特点和发展目标。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从教育的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基础教育的“再出发”,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研讨体系,把握方向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是制定学科命题标准的重要依据,是构建学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情境多维命题模型的依据,也是考试评价的准绳和量尺,更是引导教学的重要规则。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研习高考评价体系,掌握新规则,指导教学实践。

领会评价体系内涵、明确“三个转变”、把握“三线”。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内涵实质就是“一核”“四层”“四翼”“一载体”。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一载体”为考查载体,即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试题情境。“三个转变”即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唯一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三个转变”确保了为国造才的水平和质量,为高考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以立德树人统领服务造才和引导教学,也为命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指南,为评价试卷提供了标准。“三线”即核心价值“金线”贯穿始终;素养能力“银线”常做常新;情境载体串“金”“银”。

指导教学实践。无视高考评价体系,根本就不是什么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是你走错了赛道,结果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因此,在教学中,要以核心价值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情境设计,聚焦思维质量。

(二)深化课改,提升质量

依托“两个理论基础”,落实“三个翻转”,优化“自主、展示‘十环节’”。

依托“两个理论基础”。

一是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根据认知难度,划分为三个层级,“记忆”和“理解”为初级,“应用”和“分析”为中级,“评价”和“创造”为高级。初级目标,一般有直接、明确、无歧义的答案,是比较容易达成的目标,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而中高级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会产生思想的火花,会出现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的思想,需要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达成。

二是戴尔经验之塔。

从图中可以看出,听讲,阅读、试听等常用的被动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很差,两周之后,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分别是为5%,10%、20%。而讨论、演示、实践实验,教授给他人等主动学习方式,留存率都超过了50%。由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更多设计讨论、实践、讲授给他人等教学活动。

落实“三个翻转”。“三个翻转”是指教学理念、教学结构、教学角色三方面的翻转三个转变。

理念的翻转: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结构的翻转:课上知识传递、自习知识内化转变为自习知识传递、课上知识内化。角色的翻转: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转变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

优化“自主、展示‘两课十环节’”。

“自主、展示‘两课十环节’”包括自主课“认定目标,激发欲望;学案引领,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寻求帮助;组内展示,合作探究;归纳共性,收集问题”五环节和展示课“总结自主课,明确展示任务;小组展示,质疑对抗;点拨评点,拓展提升;达标测评,练在当堂;归纳总结,知识升华”五环节。

(三)注重技术,强化融合

学习越来越多地从现实中转向虚拟时空。新冠疫情加速了这种转变,是教育4.0的一次提前预演,更是教育适应未来社会小微化、多元化、国际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部召开的第五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也指出:“未来教育将走向‘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融共生’”。市教育局出台的关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要探索基于“技术”的教学创新,实施由教的信息化向学的信息化的转变。因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加盟北京四中网校,充分利用该校提供的平台技术支撑、学习资源、教学模式、远程教研等支撑,推动信息化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

高一组建两个智慧班,师生配备平板,落实智慧教学,实现“四性”,即重叠性、分割性、延展性、重现性。

学校为高三年级购买了两种网络课程,一是“双一流”,二是“培优课程”,实施精准培优。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和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混生,实现教学针对化、教研智慧化、评价数字化、管理科学化。

(四)价值引领,研修推进

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人的质量,是教师和学生的质量。当我们的老师正气凛然、德才全面提高的时候,学生就能终身受益,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就是最了不起的战略财富。

今后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继续做好两方面工作。

要坚持价值引领,不断提升师德师风水平,价值观不仅具有评价和规范的功能,还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种引导和涵育。在当今国内外复杂纷繁的形势下,我们要引导教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情怀博大、躬身践行,教师心中经常有大地之气在回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常在胸中升腾,人就会高大起来,脊梁骨就会硬起来。通过正确的价值引领进而使广大教师确立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的从教准则。

要研修推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面对密集推出、持续深入的课程改革,教师急需要借助培训,廓清认识,更新理念和知识,拓展和提升执教能力。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培训内容,采用科研助推,提升研修水平。如借助于“基于核心素养下导学案编写策略”的研究成果,通过抓住教学五环节,即目标的高阶性、情境的真实性、过程的持续性、结果的可视性、评价的多样性,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也是每一个教育者的奋斗目标。今后我们将紧随高考改革步伐,更新观念、提升素养,勇挑重任、主动担当,创新管理、深化改革,砥砺前行、久久为功,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

建设创新建_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经验_新优质学校创建心得体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