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收获的季节,永宁县胜利乡园林养殖大户张山虎的28头肉牛运到了云南昆明。凭借过硬的质量底牌,胜利乡园林村规模化养殖的肉牛在云南热销。80后小伙张山虎,作为一名返乡务农的大学生,用埋头苦干、拼搏向上的精神,写下了新时代青年的奋斗青春。

返乡创业,循环经济赚来第一桶金

2009年秋天,永宁县胜利乡园林村的80后小伙张山虎大学毕业了。学矿山机电专业的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奋斗在本专业,而是去了农牧企业打工,背着父亲的意思,毅然选择了一条泥泞之路。

“去矿上干管吃管住,一帆风顺的,你非要找苦头吃!”父亲的严厉,并没让这个倔强孩子退步。

在四川一家农牧企业取经学习一年,2011年秋天张山虎返乡创业,怀抱着对农村的热情成立了银川天地金农种养专业合作社。乡亲们对这个小伙回乡务农的选择也着实意外。偶尔听张山虎说到啥循环经济,也觉得想法天马行空。

循环经济,恰恰是张山虎取经一年、回乡创业的王牌。“种养结合,养蚯蚓准能赚上钱……”趁着父亲火气渐消,张山虎时不时地把自己养蚯蚓的想法告诉了父亲。

“蚯蚓粪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这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可以直接作为肥料施肥给庄稼,也可以放养在咱家的果园里。庄稼地和果园省了化肥钱。庄稼地里的饲草可以喂牛,牛粪和饲草残留可以直接喂蚯蚓。养成的蚯蚓还可以卖到钓鱼市场……”听着儿子讲经,父亲渐渐理解了儿子的选择。

养蚯蚓第一年,由于经验不足,第一批从南方进来的蚯蚓冻死了,但是却为父亲的果园和庄稼地省下了化肥钱。第二年,吸取经验教训,张山虎改良技术,一年赚了10万元。周边温棚、养殖场都成了张山虎的蚯蚓订户。

小蚯蚓变成香饽饽,养殖基地出了个网红

循环经济被村民们认可了。小蚯蚓变身成为香饽饽,离不开张山虎夜以继日地跑市场、改配方。

蚯蚓粪直接用于农业种植,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还让养蚯蚓的队伍壮大起来。跟着张山虎养蚯蚓的村民也多了起来。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了如今的30多户。

销售蚯蚓粪的同时,张山虎还看好了养殖场和钓鱼市场,计划把一部分蚯蚓销售到养殖场和钓鱼市场。如何打开市场,如何让小蚯蚓不惧长途寄递,如何让小包装成为蚯蚓的“安乐窝”……这些问题一一摆在了张山虎面前,成了他扩大经营的难题。

“农村长大的娃,有啥苦头不能吃?”凭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张山虎从广州学来了包装技术和养料配方,蚯蚓在包装袋里能存活一个多月。为了省路费,张山虎带着蚯蚓开着面包车自己跑市场。累了就睡在面包车里,饿了一碗泡面吃饱继续上路。短短一年内,张山虎跑遍了西北五省(区),因养殖的蚯蚓存活时间长、供货及时,他成了钓鱼市场炙手可热的蚯蚓卖家,也成了不少养殖场非常信任的供货商。

市场跑开了,张山虎的蚯蚓成了网红。蚯蚓养殖基地人气大涨。每天从基地寄出的蚯蚓,少则四五十单,多则一百多单。养殖场、钓鱼市场成了张山虎的上游买家。

转战养肉牛,养殖搞出大名堂

2017年秋天,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张山虎响应村上号召,将养殖重心转移到了肉牛养殖。前期的蚯蚓养殖,已经为他积累了大量养牛经验。养蚯蚓攒下的300多万元,加上贷款,这一次张山虎投入了600多万元。靠着这600多万元购进了200头肉牛,张山虎从一个养蚯蚓能手转而成了养牛专业户。

探索学习农技知识的道路,依然艰难。不变的是青年埋头苦干、拼搏向上的精神,跟着张山虎致富的村民随之多了起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张山虎的合作社卖掉了2700多头牛。这些牛销往广东、云南,为园林村肉牛规模化养殖闯出了南方市场。

2019年,张山虎承接了胜利乡园林村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面向园林村并辐射周边贫困户开展养殖,以犊牛快速繁育养殖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这个娃能吃苦,跟着他干没错!”村民们说。

带着村民们的信任,张山虎成了村里第一个养起奶公牛的专业户。从犊牛的奶粉甄选到养殖技术学习,从犊牛选进到社员培训,张山虎事事亲力亲为。

“一头犊牛进价三四千元,三个月断奶就能卖到六千元,一头牛三个月的纯利润在一千元左右……”张山虎给社员们算着养殖账,谋划着致富经。眼下,村里已经有四户村民跟着张山虎养起了奶公牛。

望着眼前憨态可掬的奶公牛,张山虎信心满满:“把住质量关,我们给犊牛喂的都是荷兰的进口奶粉,质量稳定,标准有保障,肯定能带大家赚上钱!”

既然选择了,再苦再累也要干到底。这是80后小伙张山虎向青春交上的答卷。在这份答卷上,一个新时代奋斗青年的背影既硬朗又坚挺。

记者 马德海 陈玲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