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养殖肉牛后,张佐良一天比一天忙。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他每天都会早早地起来,割草、喂牛、打扫牛舍……把圈里的30多头肉牛养得肥肥壮壮。

今年48岁的张佐良,是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茨竹坝村人。他所在的双河乡,是威信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贫困乡镇,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乡共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1716户7339人,张佐良就是其中之一。

“他家的主要支出就是他妻子的医药费和3个孩子的教育费用。”双河乡乡长陶涛介绍,张佐良一家有8口人,父母均已90多岁,且长年多病;妻子一直患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干不了重活,每月还需1000多元的药费;4个孩子,2个读大学,1个读高中。

由于家庭负担较重,十多年来,张佐良一直在广东高明一石材厂务工,每月工资收入2000多元。“虽然他一直很努力,但家庭负担真的太重,每年都是入不敷出。”陶涛说。

2016年,根据脱贫攻坚相关标准,张佐良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家3个孩子的教育支出费用得到一部分补助,大大地减轻了家庭的负担。”陶涛说,再加上就业、产业、政策补助等方面的精准帮扶,2018年,张佐良家就摘掉了“贫困帽”。

“前几年真是没办法,不然当贫困户脸上也不光彩。”张佐良说,一家人想把日子过好,除了困难时政府拉一把外,最重要的还是得靠自己,才能过得更好。

勤能致富,志能兴家。摘掉“贫困帽”后,张佐良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日子过好。和妻子、孩子商量后,决定结合当地气候潮湿、草木茂盛的特点,以及农村养殖的习惯,综合养殖风险、利润等方面因素后,计划往肉牛养殖方面发展。

说做就做,一家人刚商量好,张佐良便找到驻村扶贫工作队,咨询相关创业贷款信息。最终,根据无息创业贷款、无息产业贷款、有息贷款等方式,多方贷款30万元开始建牛舍。

“养牛成本虽然高,但风险也小,收益多,且我们农村人自来都有养牛的习惯,村里的牧草长势好。”张佐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了解和考察后,他决定购买10头“西门塔尔”种牛进行养殖。

“西门塔尔牛的生长速度快、肉质较好、个头大、抗病能力强、售卖价格高。”张佐良说,经考察,西门塔尔牛很适合在当地饲养。2018年,他饲养的10头西门塔尔牛,每卖1头就有6000元的纯利润。“牛仔只要喂养半年左右就可以卖,半年就赚了8万元。”

获得第一桶金后,张佐良便决定扩大养殖规模。2019年,张佐良将牛舍面积扩大,用所有积蓄、贷款再次购买20头西门塔尔牛,将规模扩大到30头,仅2019年就获得纯利润12万元以上。

随着肉牛数量的增加,张佐良一个人已无法完成喂养,为了能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他聘请2名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帮忙割草,同时优先购买建档立卡贫困家种的玉米、蔗糖等生产原料,带动其就业。

此外,张佐良还帮助指导其他建档立卡贫困喂养西门塔尔牛。“目前,村里的8户建档立卡贫困中,已有5户喂养西门塔尔牛,每家养殖2至5头不等。”张佐良说。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国家帮扶我3个孩子读书,还帮我贷款修建了牛舍,买了那么多牛,让我一家不愁吃穿。”张佐良说,人要懂得感恩,他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把周边的村民都吸纳进来参与养殖,把养牛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村民们共同发展致富奔小康。

在双河乡乃至威信县,像张佐良这样勤劳朴实、奋力拼搏的农户比比皆是。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创业、自谋发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曲属于自己的脱贫之歌。目前,全县80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已从2013年末的14.92%下降至2019年末0.015%,退出贫困县序列。(虎遵会、魏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