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乡村平凡奋斗者系列之三】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总书记在9月16日考察湖南期间进一步强调,“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灾害能力”。

在广袤乡村,有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始终坚守,支撑起乡亲们致富的希望。他们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光明智库邀请科技特派员中的优秀代表,讲述扎根基层、服务农民,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奋斗历程,并请专家深入解析。

【一线讲述】

致富经马_马致富青绿山水画_长沙交警马致富

福建省建瓯市,科技特派员(左)在指导菜农防治病虫害。新华社发

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土专家”

讲述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福建省顺昌县大历镇干部 高允旺

我是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大历镇财政所一名普通干部。2001年,我主动要求到山区当科技特派员,从事农村实用技术普及和竹荪栽培技术研发应用,至今已连续干了近20个年头。

让我深感自豪的是,在2019年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还勉励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深深体会到,只要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科技特派员就一定能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上世纪90年代,顺昌县就有一些农户开始种竹荪,销路不错但产量很低,菇农们期待更好的技术和更高的产量。刚刚担任科技特派员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们解决这些难题。我利用科技特派员机制这个平台,创办南平首家竹荪技术研究所,一头扎进了竹荪种植高产技术的探索中。

我一边向省市县专家学习、向菇农取经,一边自己种竹荪搞试验,终于摸索研发出“三增加、建堆发酵”的竹荪高产栽培新技术。后来这个技术还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农村部“丰收三等奖”。随着新技术逐步普及,我们县的竹荪种植亩均产干品100公斤,最高达170公斤,比传统种植产量翻了一番。2008年,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顺昌县“中国竹荪之乡”称号。

2015年,我作为南平市第二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科技人员,被跨县选派到浦城县濠村乡任“科技扶贫专员”。到浦城县不久,我发现这里不少农户的竹荪大田整畦过窄,生长期间泡水时间太长,容易造成菌丝缺氧、闷死等问题。于是,我通过举办培训、示范户引领、合作社“抱团”等方式,让菇农较快掌握了竹荪高产种植的技术。后来,濠村乡竹荪种植亩均增产30斤,种植面积从原来的200亩增加至600多亩。

针对闽北山区林地多、发展林下经济条件好的优势,这些年,我又开辟了竹荪种植的新领域,率先在全省研发林下栽培竹荪技术,利用林下空闲地,探索菌林共赢的生态模式。经过一次次试验攻关,如今林下种竹荪终于成功了,亩产干品可达18公斤,亩纯收入1800多元,让广大林农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目标。

“惠农连万家,农民得实惠”,这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特征和优势。这些年来,我还踏足4个省16个县市的100多个行政村去讲课,努力将农业科技知识传得更远。

赤脚踩在田埂,脑袋装着技术,眼睛盯住市场。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要不断创新和推广实用技术,把技术变成农民口袋里的钱。目前,我每年推广应用竹荪栽培新技术种植面积3万多亩,亩均增收800元。我希望借助小小竹荪,和广大农民一起,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福建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致富经马_长沙交警马致富_马致富青绿山水画

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王丽娟在大棚内查看草莓生长情况。新华社发

喜做渔民的“娘家人”

讲述人:全国“最美渔技员”,浙江省衢州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胡金春

衢州地处浙江西部,是农业大市。这些年,我一直奋战在“三农”战线,热衷于农业科技工作。2017年,我作为衢州市第七批科技特派员派驻衢江区横路办事处,2020年作为优秀特派员留任第八批科技特派员,派驻龙游县湖镇镇。

进入农业系统30多年来,我的工作一直围绕着“一条鱼”展开。2017年年底,衢州出现了罕见暴雪天气,池塘水温降到10℃以下,衢江区国建水产养殖场准备上市销售的七星鲈大量死亡。我得知情况后,马上赶到现场,指导积极应对。同时,及时向省渔业互助保险协会报案,指导打捞死鱼冷冻保存并拍照取证,便于顺利理赔。

很快,衢江区国建水产养殖场负责人许国建拿到10多万元理赔款。他哽咽着对我说:“在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还好有你们科技特派员,真是我们养鱼人的‘娘家人’啊!”

那漂浮满塘的死鱼和老许哽咽的场景,我一直记忆犹新,也时时激励着我:养鱼人不容易,一定要用科技手段为他们创富。

从那时起,我把更多时间花在池塘边和实验室。我结合衢江渔业实际,忍着腰椎间盘剧痛到江西九江、江苏扬州等地考察引种,先后帮助引入优质苗种5000余万尾。这些新品种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能较好适应当地不同养殖模式,深受市场欢迎。引进它们后,亩均增效达2000元以上。

专业养鱼人实现了增收,那普通村民呢?我通过改良基础设施和优化稻田综合种养新技术,把鳖、禾花鱼引入稻田共生轮作,不仅拓展了水产养殖空间,还提高了稻谷质量,提升了稻米附加值,让普通村民们也实现了增收。

今年,我被派驻龙游县后,便把衢州地区溪流性鱼类的科学选种工作作为重点。人工繁育季节,我和同事们吃住在基地,指导开展水流适时刺激亲鱼、拉网捕捞、注射配对、人工催产、集卵孵化等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攻克了苗种繁育技术难关,解决了溪流性鱼类人工繁育中存在的问题,掌握了成鱼养殖中放养密度、饲料投喂和疫病防控等关键性技术。

这些年来,我们帮助建设示范基地700余亩,实现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培训农民270人次,累计辐射带动养殖面积2000余亩,促进160多户农户累计增收达500余万元。我也获得了全国“最美渔技员”、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优秀工作者、衢州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

三年多的科技特派员经历,让我感受颇深。当前,影响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素养和科技能力缺乏,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农民技术提升有了途径,确保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未来,我愿和广大科技特派员一起,继续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助力培养新型农民、帮助引进科研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长沙交警马致富_致富经马_马致富青绿山水画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科技扶贫服务队队员在养鱼场查看养殖情况。新华社发

帮农民成为有“技术含量”的新农民

讲述人:吉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春胜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时强调,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这不仅鼓舞了我们科技特派员的士气,也坚定了我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早在2001年4月,我就应吉林省农业管理部门和单位委派,先后奔赴吉林省松原、公主岭等地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并在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民乐村建立了科技专家大院。作为首席专家,我长期驻扎在民乐村,在科技特派员岗位上一干就是近20年,践行了“既然工作和农业相关,就应该热爱农业农村,脚踏实地为农民干点实事”的誓言。

由于民乐村地处吉林省干旱、半干旱生态区,水分不足成了制约当地玉米高产稳产的首要因素。针对这一情况,2008年,我带领科技服务团引进了玉米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当年秋季卖粮,使用玉米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的农户增产30.7%,去除投入成本后,每亩增加纯收入近180元。随后几年里,村民们纷纷主动要求使用这项技术。

在民乐村,我们又陆续创建了“专家+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推广新模式——民乐模式。作为“智囊团”首席专家,我帮助公司分析市场、谋划产业发展、寻找经济增长点;帮助协会(合作社)制定技术方案、操作规程,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后劲。民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年内增加一倍,出口创汇178万美元,上缴利税570余万元,民乐农工商总公司的利润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多年来,我带领科研团队,以民乐村为基地,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开展农业综合技术攻关,依托“专家大院”“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科技特派员基地”等,推广各类农业技术20项,转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粗放种田模式,提高了当地玉米产量和农民收入。

目前,我正带领团队进行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的试验示范工作,同时,将送科技下乡活动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培育了一支业务能力精、学术水平高、协作精神强的学科团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特派员制度搭建了一座桥梁,把更多的科学技术推向田间地头,让农民成为有“技术含量”的新农民,让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今后的科技服务中,我们要加快前沿技术研究,努力提供农民期盼的现代农业技术,开展精准产业帮扶行动,变“输血”为“造血”,促进农业企业取得长足发展。

马致富青绿山水画_致富经马_长沙交警马致富

江西省科技特派团成员、蔬菜专家熊波在利用视频直播的方式,向种植户讲解板栗南瓜的栽培技巧。新华社发

愿把汗水挥洒在田垄上

讲述人:江西省贵溪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 董太福

我出生在贵溪农村。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后,我由一名基层农技员到农技中心主任,20多年扎根基层,用农技服务助力农业生产。

1997年,我刚被分配到贵溪农技站工作时,每天和同事骑着摩托车奔走于田间地头,推广新的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一顶草帽,一双雨鞋,一只蛇皮袋成了我们的标配。

有一年,滨江镇婆桥村的西瓜种植户老何种植了30余亩露地西瓜,没想到秧苗期就因病害大面积枯萎。接到求助电话后,我迅速赶往现场,详细查看病情,分析原因,选择了最有针对性的药剂进行喷施,并清沟排水、增施肥料,西瓜很快恢复了健康。老何紧紧握住我的手,不停地感谢。

这虽是一件小事,却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后来,我陆续承担了水稻新品种推广、稻鸭共养技术应用、新农药试验示范等工作。我根据贵溪本地土壤状况配置的农药,让种粮户每亩节省20多元成本,农药残留量减少60%,亩产提高15%,获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2007年年初,贵溪申报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基地,我被派到鸿塘镇富港村,结对帮助种粮大户李建新。可当我兴致盎然地上门时,却吃了闭门羹——绿色种植需要采用新的栽培技术、改良农药化肥,算下来,每亩水稻的成本要提高100多元。

为了打消李建新的后顾之忧,我每天到他家做思想工作,并承诺联系粮食加工企业收购他的大米,李建新终于心动了。随后,我们选择优质稻品种,应用绿色种植技术,安装杀虫灯。几个月里,我吃住在村里,和李建新一起在田里忙活。终于,500亩早稻获得了丰收。当年普通早稻湿谷每百斤只能卖到65元,而李建新的优质绿色大米卖到了每百斤100元。看着他开心的笑脸,我感觉这几个月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新品种让效益翻番,新技术让产值倍增。村民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绿色种植在周边扎了根。十多年来,在科技特派员们的努力下,贵溪优质稻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的应用面积已超过20万亩,并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市创建1000亩以上绿色粮油示范基地30余个。

科技进步没有止境,科技特派员也将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秉持初心,对我来说,我的初心就是20年前那个头戴草帽、手拎蛇皮袋,被老百姓打趣的自己。为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我愿永远把汗水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春雷、高建进、严红枫、胡晓军、任爽、王斯敏 通讯员 张桂芬、彭建兵)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8日 07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