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落的短发、金丝边的眼镜、大方得体的衣装,还有开口闭口的家庭农场、绿色农业……初次见面的刘彩华颠覆了记者对于农民的传统印象。

刘彩华,黑龙江哈尔滨双城市周家镇东跃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不,是新型农民。”刘彩华毫不客气地纠正记者。

说自己是“新型农民”,是因为刘彩华早已不是守着一亩三分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大农业、机械化、高科技、集约化,才是刘彩华今天事业的真实写照。

就在记者采访前,新型农民刘彩华刚刚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手中接过“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的奖杯。而是时,她的胸前其实早已挂满了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

黑土地里种出“金子”

深夜11点,记者面前的刘彩华仍然在滔滔不绝地念着她的“种植经”:“今年,我已经预定了两万多公斤种子新品种,需要的化肥也已经有了着落,农机都在检修,就等着到时开机播种……”对于农业,刘彩华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

不过,30年前,土生土长的刘彩华想的却是如何跳出农门。

命运弄人。几分之差让刘彩华与大学、与城市失之交臂,也让她开始第一次认真“打量”自己身边的这块黑土地:

是时,刘彩华全家只有40亩地,每年种地的收入只能维持吃饱、穿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却依然贫困。

“黑土地里为什么就种不出‘金子’?”年轻的刘彩华不想像父辈一样生活,她想出去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

17岁的刘彩华一个人偷偷跑到了哈尔滨,在农科院、农业大学看到专家在地里盖大棚、种蔬菜,很多名词她听不懂,很多新品种她不知道。但哈市之行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知识改变命运,依靠科技才能致富。”

刘彩华在黑土地上的第一块科技“试验田”是自家院子里的一个24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在专家指导下,大棚当年出一等成苗6000株,去掉成本,刘彩华获利4000元。初尝科技甜头的刘彩华,此后,只要是遇到苗木和蔬菜瓜果的问题,无论春夏秋冬,都会风雨无阻地骑车去向农科院专家咨询。

有农业专家做后盾,1998年,刘彩华又承包了200亩农田,开始与农业科研部门合作,共同繁育大豆良种。随着繁种的面积逐年扩大,不断有周边的农户加入。据统计,十几年里,刘彩华带领农户共为农业科研院所繁育良种600余万斤,增收160余万元。

走进大学校园做农民学生

刘彩华喜欢读书,她告诉记者,她每年都会自费订阅几千元的报纸、杂志,而每天早上上网浏览相关的农业政策信息也是她的生活习惯之一。其实,在刘彩华的心底,一直有一个“大学梦”。

2003年,偶然间得知黑龙江省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消息后,刘彩华第一时间报了名。在经过严格的考试后,36岁的她走进了大学校园,成为了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专业的学生。

大学的专业学习,不仅让刘彩华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还让她有了全新的经营理念。2007年秋季玉米收获后,刘彩华就开始挨家挨户地做动员工作,引导大家将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

“参与集中经营,保证产量不低于全村分散种植的地块,如有不足,差额部分由我来补足。”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村民的顾虑,刘彩华向村民承诺。最终,109户农民与刘彩华签订合同,共同申报了3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

统一深松整地、统一高产品种、统一坐水播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防治管理的“五统一”标准化栽培方式让3000亩玉米田获得了丰收。2008年秋季,示范区总产240万公斤,创产值240万元,比普通种植方式多增收40余万元。

合作社成了农村妇女的致富社、发家社

在刘彩华种植经营的农田边上,竖着一块金色的牌匾,上面刻着“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字样。

就在2009年1月,刘彩华牵头成立了双城市良农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但种植绿色玉米、有机水稻、繁育大豆种子、鲜食粘玉米等粮食作物、还向陆地菜、棚室蔬菜进军。

2010年的一天,30多台国外进口的全电脑控制先进大型农业机械开进了合作社的院子,在黑龙江省妇联的帮助下,刘彩华争取到了省农机局千万元农机项目,使合作社实现了从农业合作社向农业集约化、农机一体化的转变。

在刘彩华的努力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成为了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机农业的引领者,集约经营、大型农业机械应用的新平台,也成了带领妇女姐妹们共同发展的致富社、发家社。

据统计, 目前合作社拥有5万余亩土地种植面积,50多台价值上千万元的进口大型农机具,服务生产面积2万余亩,年产粮食8000万斤,创效益达千万元,辐射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妇女增收致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