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初冬,一天比一天冷。新安县石寺镇磨窝村村民杨新伟把新到的一卡车饲料,一袋袋卸下整齐地堆放在储物棚里,路过的村民看他累得不时扶着腰捶打后背,走上前说:“老杨,养2万只鸡,一年净挣10来万元,你这也算奔小康了,不要再把自己弄恁累了,这活儿雇个人干吧。”

杨新伟用袖子擦下脸上的汗,头也不抬接过话茬:“刚脱了贫,账还没还清,距离小康还差得远,还得继续埋头苦干。”

养2万只鸡一年净挣10来万元,养鸡项目成为脱贫致富妙招

杨新伟今年51岁,养鸡多年,人送外号“鸡司令”。他在磨窝村附近经营着一个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规模化养鸡场,有两个超大鸡舍,每年存栏2万只蛋鸡,年收入10余万元,是当地规模最大、养鸡数量最多的养鸡场。

别看“鸡司令”现在风光,养鸡路上可是充满坎坷。他虽养鸡多年,过去却只一直在千只左右徘徊,收入勉强维持全家开销,遇上鸡蛋价格不好的年份,还会赔钱。2013年,他投资5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750平方米的鸡舍,饲养了1万只蛋鸡。谁料受突如其来的禽流感影响,鸡蛋价格一度跌到谷底,不仅让他赔了个精光,还欠下不少外债,加上家中还有两个正上学的孩子,2014年,他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老杨,养鸡风险太大,换种思路吧。”有村民劝他。

“鸡场刚建起来,事业才真正开始,怎甘心就此罢手!”2015年,他拉下脸皮,磨破嘴皮,跑遍亲朋好友借了30万元,又贷款20元,建设了第二个鸡舍,又购进了1万只蛋鸡。

接下来的两年,鸡蛋价格重回高点,他不仅自己顺利摘下了“穷帽”,还为本村4个贫困户、5个非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他们一起脱贫致富。

原以为脱了贫,就此走上致富路,谁料想2017年鸡蛋价格再次遭遇大“跳水”,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养鸡户都赔了钱。好多人受不了打击,都纷纷变卖了养鸡场,谋划新的出路,大伙劝他也改行,“市场价格有升有降很正常,更何况国家大力支持咱农民发展养殖,出台的扶持政策越来越给力,我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的前景。”杨新伟坚定地说。

得知他的遭遇后,石寺镇扶贫办帮助他申请了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因为信誉好,鸡苗和饲料供应商也给予了他先供货后交钱的支持。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制料、喂食、洁舍、防疫……凡事亲力亲为,每天平均劳作13个小时,落下了腰腿疼的毛病也不肯歇着。

靠着一股永不服输的精神和勤劳苦干,如今他的养鸡事业阔步发展,欠款也逐渐还清。眼下,他正在申请注册无公害食品商标。他还定下了新目标:再新上一个可存栏5万只鸡的高标准蛋鸡养殖项目,引进全自动化养鸡设备,同时建设鸡舍、库房、兽医室、化验室、更衣消毒室、办公室、宿舍等附属配套设施。项目实施后,可提高饲料加工储备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年可生产优质鲜鸡蛋10余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万元。

“等到这个目标实现了,才算真正奔小康!”杨新伟抬起头直起腰,眼神充满期待地望向不远处的一片土地,那里是他未来的新鸡场,也是他的“小康梦”。

江西寻乌:“鸡司令”的小康路

在大山里面养鸡,不鲜见;可给鸡听音乐,你听说过吗?在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留车镇飞龙村,就有这么一位“鸡司令”,他的妙招是给鸡听音乐,养出来的鸡肉质鲜美又健康,这位“鸡司令”叫刘建明,靠着养鸡,他开始从脱贫之路向小康之路迈进。

养2万只鸡一年净挣10来万元,养鸡项目成为脱贫致富妙招

山林中,一群群三黄鸡伴随着中放出的歌曲,时而您闲步,时而放声高歌,时而低头觅食,看到生人到来,它们便飞快地跑到远处,留下一溜儿“咕咕咕咕”的叫声。“2019年共出栏肉鸡1,6万羽,售价在十五六元一斤,点收入60多万元,刨除成本,去年净赚8万多元。”近日,在位于深山老林中的养鸡场内,刘建明高兴地向记者算起了养鸡账。

刘建明告诉记者,因为家里人口多,子女们还在上学,靠着自己在外打工的微薄收入,日子过得仅够温饱,2014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2016年脱了贫,“可我的目标不只是脱贫,我想要致富。”

2016年7月,飞龙村成立了三黄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发展三黄鸡养殖业,新建一个鸡棚补贴1.47万元的标准,给毎户贫困户分配了2个鸡棚,还提供人力、技术保障。“看到村里的三黄鸡产业红红火火,还提供这么好的政策和平台,我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加入了合作社。”

边做边学,很快刘建明就掌握了养殖技术,还总结了不少自己的养鸡妙招和心得,2019年,他决定用开子自己干。因为鸡散养在深山老林中,除了吃一些玉米杂粮外,还捉虫子、啄草、喝山泉水,活动量大,肉质紧实鲜美,加上县里把路修进了山里,运送词料、鸡苗,贩卖成品鸡都很方便,鸡的锦路一点部不愁,很快,刘建明就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

早晨5点多进山喂鸡,8点左右回家,中午巡山,下午三四点钟再喂鸡,一天的劳作安排得满满的,刘建明说,虽说养鸡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销售形势却不错,今年的价格比去年还好,他决定再购买批鸡苗来养殖,“有了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我要多努力多赚点钱,紧跟大伙一道奔小康。

5000余只扶贫鸡的“乘数效应”

这几日,莎车县乌达力克镇英艾日克村村民依玛木尼亚孜·库地热提常常在枣林附近转悠,他不是来看红枣,而是看枣树下顶着红冠的“红枣土鸡”。

已在枣林里生长了半年的土鸡,一只只精神抖擞、体型肥硕。它们被贴上“莎域红冠”商标后,以两天一车的规模发往乌鲁木齐及内地市场,每只150元,比普通肉鸡价格高出一倍。

“贺书记,您想出的在枣园里养鸡的办法非常好,这几年红枣价格低,养鸡却赚得多。明年,我也想在自己的枣园里养鸡。”11月9日,依玛木尼亚孜找到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驻英艾日克村第一书记贺建生说。

贺建生爽快地答应了依玛木尼亚孜的请求,并叮嘱莎车众扶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虎年:“只要农民有养鸡增收的意愿,一定要帮他们掌握养殖技术,把养鸡产业发展起来。”

莎车众扶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试养了30万只“红枣土鸡”,牵手农户养鸡200万只以上,预计销售额超1亿元,带动了17个村上千户农户增收。此外,围绕不断壮大的养鸡规模,公司还建设了蛋托厂、孵化厂、有机肥厂、屠宰场等,带动了300余名村民就业。

养2万只鸡一年净挣10来万元,养鸡项目成为脱贫致富妙招

王虎年感慨,养鸡已成为莎车县一个重要的产业。然而谁能想到,这个产业是从两年前的5000余只扶贫鸡“起家”的。

2018年初,贺建生来到英艾日克村开展扶贫工作时,发现村里缺乏产业支撑、村民缺乏技术和致富的信心。经了解,村里的农户向桂林想通过养鸡增收。贺建生对市场充分调研后,认为单打独斗难以形成产业,要发动大家一起养鸡,一起致富。

村民没养过鸡,不愿投钱担风险。村集体没有钱,贺建生自掏腰包3万元,驻村的高校教师也拿出8000元,他们把一处废弃的牛圈改为鸡舍,买来5400只鸡苗,向桂林带领几户村民试养。

为了带动广大村民学养鸡技术,增强村民脱贫意识,贺建生动员村民入股,每户出资500元认购100只鸡苗,鸡苗长大出栏后归还本金并分红。可是,没养过鸡、更没听说过入股分红模式的村民不相信他的话。最后,有几户村民被贺建生自掏腰包帮大家寻找脱贫路的做法打动了,带头入股。

不到3个月,5000余只扶贫鸡出栏了,除去成本每只鸡赚了8元。贺建生用赚来的钱给入股农户分红,阿肯·肉孜等入股农户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初拿出的500元股金,现在变成1300元,他们当即表示把这笔钱继续当股金。第二批鸡苗购进后,入股农户增加了40户。

第三批、第四批……几乎所有村民都参与到养鸡事业中,有的村民年分红达上万元。渐渐地,其他村也采用这种模式养鸡。之后,养殖场不断增多,农业产业化企业参与了进来,养鸡合作社建了起来,鸡肉、鸡蛋的产量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速度,呈现出了“乘数效应”。

来源:河南日报黄红立 通讯员 刘瑞赣州市农业农村局、新疆日报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