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医院,便是这样一个所在。

我到中山医院的时间不短不长——六年。那是个机缘。2009年,我还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博士,范炳华副院长和刘喆教授来学校开会,我负责介绍学校和附属医院的情况。两位老师对我印象不错,就把我介绍给方剑乔校长。方校长是一个知人善用的人,推荐我来中山医院。我从开始学习中医便知道,江浙自古出名医,这是一个机遇。2010年,我通过考试,来到了中山医院。

我来的时候国家级名中医王樟连老师是针灸科主任,我轮科的时候跟着他。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老师,有大量的门诊病例,令我学到了内科多种疾病的中医药、针灸治疗思路。

刚开始,患者大都不相信中医新手。患者很简单,看你没有白胡子,不是老中医,唯恐将自己治坏了。于是,我坐了一两个月的“冷板凳”。后来同事偶尔分了我一两个病人,说你试试看,患者觉得效果好,就会继续找你看。针灸很多病都是经过其他科室筛选的,有些病其他科室看了很久起色不大,那么患者就会想试试针灸。我看过一些病人,有治好的,也有疑难杂症的,但知识和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增长。

2011年,为了传播针灸,我去青田下乡4个月。在那里,我参加了当地的科普活动,给学校和机关单位做讲座,反响不错,病人明显增多了。针灸科以慢性病人多。有些病人,还会一直保持联系,从电话微信里向我咨询。

我当初学中医的目的,一方面抱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思,一方面好奇中医是个怎样的运行原则?后来逐渐认识到,中医是一种“前科学”。中西医各有优势,而临床一个重要的区别在其急救和手术,西医对于这方面很有优势。中医不然,中医虽有很多急救的方法和案例,但更重视“治未病”,即使很多方面用现代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疗效却是确切的。

但中西医有互通之处。比如针灸科要治疗很多神经系统的疾病,头痛、眩晕、脑血管病等,在治疗上可以与西医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举个例子,脑梗塞,中医叫做中风,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吞咽障碍等。我们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早期进行针灸治疗,能使病情恢复加快,后遗症少。所以2012年9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去浙医二院神经内科进修,对神经系统的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我的门诊现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病人很多。早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博士的时候,我跟着老师做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课题,见识了很多病例。广东老百姓对中医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他们很多首诊就来寻求针灸、中药治疗,这样好得更快,并且可以减少后遗症。而在浙江,病人大多都会先选择西医,经过治疗疱疹消失了,却遗留疼痛,才会跑到针灸科来。所以到了中山医院以后,我结合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尽量将针灸、中药第一时间应用,效果挺显著的。有一个27岁的女患者,新发带状疱疹,臀部、大腿内侧有大量疱疹。她在发病前一个月小产,免疫力较低,大面积长出带状疱疹以后,又肿又痛,影响行动。第三天来找我,我采用针灸加中药的治疗方案,十天左右,痊愈了。后来为了提高免疫力,她又继续在我们这里做艾灸。

在我看来,我院针灸科不断发展的原因,一是有个好带头人——方剑乔校长。作为学术带头人,德艺双馨,所以医院在针灸推拿方面做得很好;二是医院及兄弟科室的支持。在这两个条件下,团队不断壮大,我来的时候整个科室20人左右,到现在已有40多人。再就是,作为医生,既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还要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像老话所说的:“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如今,我们每人每天要针灸80多个病人,表明了患者对于针灸推拿学科和中医越来越多的信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