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改个毛病 年入千万(20170619)
他做的傻事接二连三,可他却浑然不知,乐在其中。看似没心没肺,却是赚钱的一把好手,他识破了一个行业内隐形的财富密码。泥鳅、鲤鱼、黑鱼、鲶鱼,大的、小的、中不溜儿的,卖啥啥都赚。这个34岁的小伙子,到底有啥真本事?
2017年5月26日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祝家源村
采访张斌华时,他说要带着记者去泥里抓个东西,这不仅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玩的,而且还和他现在的财富有关。
张斌华:小时候就喜欢抓鱼抓小泥鳅
张斌华:你看,这有一条
记者:等等我,我走不过去
张斌华:你走边上,边上好走
陷在泥里很难走,还没等记者跟上张斌华的脚步,他就飞速抓到一条。张斌华抓的正是泥鳅,别看泥鳅都在泥里面,可他扫一眼,就知道哪里会有。
张斌华:有洞的地方就有泥鳅,你看,这里有洞
记者:抓泥鳅的乐趣在哪里
张斌华:就是它的灵活性,它跑你追
小时候捉泥鳅是图个好玩,可现在对张斌华来说,看着是抓泥鳅,其实抓的都是钱。
他从养泥鳅起步,创办出一个市级龙头企业,2016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
张斌华:我们就是这样捞泥鳅
记者:每天需要捞多少
张斌华:3万斤
张斌华今年只有34岁,他的泥鳅养殖规模在江西省数一数二,短短5年,就带动周边几十人共同致富。可朋友提到张斌华却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朋友:打得了江山,守不住
为什么在外人看起来年轻有为,朋友却说出这样的评价。其实这都与张斌华二十多岁就年入千万,又在一个月内败光家产的往事有关。
2008年,25岁的张斌华,看准当地装修市场空白,白手起家开起一家装潢公司。2010年只有27岁的他,公司营业额就可以达到近千万元。
张斌华:觉得自己以后可以赚4千万,4个亿。
在张斌华洋洋得意,自己年纪轻轻就可以实现人生理想的时候,危机却慢慢靠近。为了快速扩大规模,他一门心思疯狂接订单,不仅公司管理不管不顾,甚至连自己的资金能力也完全没有概念。朋友好心劝他,都被他当成了耳旁风。
张斌华:我觉得是他们不懂
很快,张斌华就迎来惨败。2011年他又同时接下十几笔大生意,却遭遇资金链断裂,现金周转不开,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彻底破产了。
张斌华:接受不了,那时候整个人就,一直闭在家里面深思,想呗。管理层制太差,这就叫守江山,能打你是光会接,你低价去接那不叫本事,有本事接好,把这个事做好,管理层制方方面面到位,那才能叫打江山,才能叫守江山。
张斌华整整消沉了一年,当周围人觉得这个,曾经年少得志的小伙子,要就此销声匿迹时,他居然意外的出现在了一个承包鱼塘的拍卖会上,一语惊人,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大笑话。
张斌华:我急急匆匆从我们县城赶回来,我也不知道前面后面,就说七万元,人家就说七万五千元,我就说八万七千元。叫了两下,村小组组长过来说,你过来过来,这是你拿去了,交一万元押金,八万七千元一年。心里当时,今天运气还好,一来就搞到了,也没有人跟你争也没有人跟你抢。对,好得意的样子,心里好有满足感。
表哥:心里说他傻,一下把价钱抬这么高,翻了将近三倍。
这块位于水库边上的鱼塘,以前一年的承包价也就两三万,而张斌华居然出了8万7千元,翻了两倍还多。因为对鱼塘承包价完全没有概念,别人鼓掌笑话他,他还以为别人在祝贺他呢。可张斌华为什么要抢着承包这个鱼塘呢?
2012年的一天,张斌华无意中得知,这自己从小玩到大的泥鳅,居然在水产市场上卖价不菲,能卖到三十多元一斤,当时他就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
张斌华:小时候抓它的时候生命力很强,不容易死,在哪里都能活,你把它放在土上面,放在草上面,不给它喝水,它也能存活几天,所以那会儿觉得应该还挺简单的。
说干就干,2012年张斌华借钱买来泥鳅苗开始养,这一条条小泥鳅就是他翻身的希望,恨不得24小时守着它们。
张斌华:它那小小的个体,滑溜溜的,萌萌哒。蛮好玩的,很可爱的,它在手里面你不动它就不动,你不动它就不动。
渐渐入了门之后,张斌华又发现了一个商机,可以让财富短时间快速积累。
张斌华:去到人家那儿购买苗,看到一条泥鳅能生出两万个仔,等于两万个仔,一万个就是三百元钱,等于一条泥鳅价值可以有六百元,那么当时我的想法就大了,我说我自己先买人家的苗来养一年,养了之后自己做种,自己去搞这个技术。
2013年4月,张斌华翻了很多养殖泥鳅的资料后,开始按套路孵化泥鳅。
张斌华:删
可是他在孵化池边等啊等啊,一天两天,五天六天,盼星星盼月亮,张斌华就是盼不到小泥鳅仔的降生。直到10天后,还是完全没有动静。这下没招了,张斌华费了半天劲,联系到一个水产专家,专家一看张斌华的泥鳅,差点笑掉大牙,他居然让两条公泥鳅躺在一起生仔。
张斌华:看了以后他就说这个全是公的,傻蛋。当时听了我说这个晚上挑,是不是挑不清楚,我在他身边还要装作懂,要不然人家不教你了,说你太蠢了太傻了。
养殖户:公的就和男女一样的,男的跟男的怎么生小孩出来是吧,要男女搭配就会生小孩出来,那是笑话,那是天下奇闻。
因为急于求成,张斌华连泥鳅的公母都没分清楚,就开始孵化泥鳅,这才闹了笑话。
张斌华:这个公的是刀形的鳍,一个镰刀一样的这个鳍,这就是公的。这个母的就是扇子一样的形状,圆圆的像扇子一样的,这是母的。
这件事给张斌华敲了警钟,如果自己盲目冲动的毛病不改,早晚有一天还得赔得倾家荡产。他决心改变,也正是因为他这次的改变,才成就了现在的千万财富。
张斌华从最基本的喂泥鳅下了手。以前,他都是这样划者小船在池塘里喂泥鳅,可一旦有风就很难控制方向,几次都掉进了水里,不仅危险,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
张斌华:满塘撒,浪费饲料
因为水面大,满池塘撒饲料会造成浪费,一天三顿,积少成多,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现在,张斌华总结了一套既省力又省钱的办法。在水塘里靠边的地方,架起4条交错的绳子。
记者邱燕妮:就可以抓着这个绳子走了,就是用自己的力气 ,然后控制这个绳子。为什么只往这边撒?
张斌华:因为泥鳅我们习惯把它集中在这一块,就是靠岸边,驯化,从小就驯化,每天都按照这个位置,定时定点投喂。
2015年,张斌华发展了大批农户共同养殖泥鳅,把自己的泥鳅产量提高到1600万斤。这时的他有了个大胆的想法,要把自己的泥鳅卖到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卖到国外去。可刚刚起步就要把摊子铺这么大,周围人都为他捏一把汗。
养殖户:开始的时候,有点觉得他是说大话,我说这个泥鳅哪里能到外国去,不可能的事,那个时候当时还不那么信。
虽然想法听起来疯狂,但张斌华有野心,更有信心。自己曾经失败过,这一次他一定不会错过机会。
张斌华:要便成功要便成仁,就是这样,你做什么东西,人生就有如在赌,你要不就做强要不就不做。
为了把泥鳅卖到全国,张斌华开始和各地的经销商联系,在这期间,他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不一样的经销商对同样的泥鳅,评价却出入很大。
记者特意找来一个盆,里面装了几条泥鳅,做了试验。
记者:这个泥鳅怎么样
经销商1:这个泥鳅好
记者:这个你可以给多少钱?
经销商2:20元一斤
记者:这个泥鳅你平时会进货吗?
经销商3:不怎么进,最多给8块
经销商4:不好卖
同一盆泥鳅,有的经销商见了频频点头,有的却啧啧着摇头,有的能张口就出价20块一斤,有的却8块钱都嫌贵。这是什么情况,泥鳅还是那个泥鳅,经销商也都是内行,总不会对同一盆泥鳅评价差这么大。
张斌华几次想向经销商问个所以然,可对方都不正面回答,敏感的他,觉得这里面肯定有玄机。他开始没事就往各地的大型水产市场里跑,接触的经销商越来越多。慢慢的,还真让他发现了这个行业里隐藏的财富秘码,利用这个门道,张斌华实现了财富爆发。现在,他可以把任何泥鳅都卖出高价。
张斌华:发对了地方,就可以发到十三四元,比原有的上多三四元一斤,你发错了地方,客户是不要的,你送给他,他都不要,会给你打回来的。
经销商出价的背后,其实反映着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泥鳅分大小,因为做法不同,每个地区对泥鳅大小的需求也不一样。在江西,最传统的做法,是香煎小泥鳅。在刚刚烧热的油里,倒入一寸长的小个泥鳅,用热油煎熟、翻炒,再加入辣椒炒出香味,在呲呲啦啦声中,这道独具风味的香煎小泥鳅就做好了。因为要煎透,所以泥鳅个体不能太大。
而东北人更喜欢炖泥鳅,这种做法大个的泥鳅最合适。
在上海杭州这些地方,一般会把泥鳅用来炖汤,因此偏爱中等个头的泥鳅。如果卖出去的泥鳅,不合当地市场需求,只能低价贱卖。
张斌华开始认真了解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经销商的偏好,并把这些认真做成笔记,在他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大摞笔记本。
张斌华:我都存好了,这还有前几年的,每年有6本,每年都有,都是记完了又再记。这是我去年的,都标了时间,我以前心里马大哈的,只是光敢干,但是没有这么细化,现在什么都会记下来,光笔记都有这么多。
掌握到这个门道,张斌华开始把自己的泥鳅认真分级,按大小卖给不同的经销商。
张斌华:就是放起来大中小的规格,从这上面是大的,第二层是中的,第三个是小的。这个就是第一层,最上面这个就是大的,就像这种它就过滤不到下面,过滤不到,因为它规格刚好满足它,小的它就下去了,再小的它就在第三层,分三层以后,我们就在篮子那边,分三个等级。
把泥鳅倒进这种有着狭长缝隙的筛子,比缝隙窄的泥鳅就会从镂空的地方掉下去,比缝隙宽的就会留在筛子上,再顺着筛子游,直到掉进对应的桶里。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把泥鳅按大小轻松分类。
记者去采访时正好赶上一个养殖户来给张斌华送自己养的泥鳅,张斌华却怎么也不肯收。
张斌华:规格大的偏大了,小的偏小了。
记者:就说这个太小了也不行,这个太大了也不行。
这三条看起来都属于小个头的泥鳅,可大小又有着轻微的不同。在张斌华的养殖场,记者看到了不只一两个筛子。
张斌华:这个孔是做的很精细,在每个等级里面,规格里面分规格。等于是三种规格七种筛片,实际上我是六个筛子,这有一个是重复的
记者邱燕妮:六个,就是说一共是三个规格,每一个规格里面再分两个等级,那他们客户有要到这么细的状况吗?
张斌华:要,像他们有些时候,有些客户要一斤五六十条,有些要六七十条,又要从中等的里面再挑。
靠着产品细分精细,养殖手续规范健全,2016年,张斌华和几家贸易公司建立了联系,把泥鳅出口到了韩国。他还建立起自己的物流体系,每天4辆车,装载3万斤泥鳅,分别发往全国各地。
记者跟着张斌华上了汽车顶,却发现他运送的不只是泥鳅。
记者:装的啥
张斌华:鲶鱼
记者:是鲶鱼,那其它的呢?
张斌华:其它的在那个箱里面
记者:这个箱是?这又是一个品种吗?
张斌华:是鲫鱼
一次,在给客户送泥鳅时候,无意间客户问起,他有没有别的水产,这给张斌华提了醒。
张斌华:每辆车2万1千斤,根本装不满,可以搭配别的鱼,分摊风险。
多销售几种水产,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还可以分担单一品种带来的风险。
有了之前做卖泥鳅时候的经验,张斌华仔细调查每一种产品的消费偏好,避免因为饮食习惯等原因带来损失。
这天一早,载着2万斤鲶鱼的车从黑龙江佳木斯赶来张斌华的养殖场。
张斌华:江西也有分区域,好比靠近九江那边,他们就吃两斤以上的,我们抚州这一边就吃一斤到一斤半的。
记者:就是连江西这个省里每个市要的都不一样,这个是一斤半的,我们这边要是要一斤半的,这抚州这九江。
抚州人喜欢炖鱼,1斤半的鱼刚刚好。而九江人更偏爱用鱼片涮火锅,这就需要2斤以上的鱼,才能更方便切片。张斌华收购了这些鲶鱼,再根据大小分别卖给不同地区的经销商,赚取差价。
2016年,他的水产公司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泥鳅以外的其他水产贡献了将近30%的利润。预计,2017年张斌华将实现销售额1亿元,截至记者采访时,今年销售额已经突破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