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哲峰实习生闫鸿豪
“啰啰啰,啰啰啰……”大清早起来,富家凹村村民石红伟就开始忙着打扫猪圈、给猪喂食,悉心照料80余头猪的“起居”。“自从开始养猪后,家里不但脱贫摘帽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近日,石红伟一边忙着喂猪,一边和记者聊着。
富家凹村是一个位于乡宁县关王庙乡的小山村。在大山的拥簇中,过去的富家凹村徒有其名,不仅不富裕,还有许多贫困户,虽然临近省道,居于全乡贸易中心,但在脱贫的道路上,费力不见效,用力缺实效。面对这一窘境,富家凹村“两委”拒绝等、靠、要,依靠良好的帮扶措施,重点发展养殖、种植产业,带领村民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致富坦途。
“近年来,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多次外出考察,结合本地实情,在村里引进推广种植花椒、连翘,并在坡头芦沟发展了100余亩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还在村里大力发展生猪养殖。”村党支部书记吴福虎告诉记者,近几年通过大力发展生猪养殖,村民已经实现脱贫摘帽,逐步迈进了小康生活。
“村里现在人不少,但是几年前,很多村民家里就只剩了老人和妇女儿童,年轻人都去工厂和城里打工了。逢年过节年轻人回来后,我们都会去做思想工作,让他们留下来在村里发展,他们也说想留下,但没有就业机会,感觉没什么盼头,还不如在外打工养活一家老小。”吴福虎说,富家凹村地势偏高,受气候影响,一些传统的种植产业无法发展,村内也种植了玉米和小麦等传统作物,但只能解决温饱,远远谈不上富足。
2017年,经过多方考量,吴福虎决定把生猪养殖作为发展重心。为了扶持养殖户,富家凹村委按照地势特点为养殖户推荐本地优种,联络饲料厂家,并请来养殖专家传授养猪和防病知识,经过一年的努力,第一批猪出栏了,养殖户们赚钱了,其他村民看到后,也纷纷加入了生猪养殖行列。
“目前,村里有60%的村民都在从事生猪养殖。”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吴福虎发现其他村生猪养殖产业收益远超本村,他便带领村“两委”成员到外地生猪养殖发展好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积极请教养猪大户,调研后他发现本村养猪利润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养殖户个人管理松散导致成本过高,对此,村“两委”决定成立生猪养殖合作社,对生猪养殖进行精细化管理,但这一计划遇到不小的阻力,村民们一方面不理解为何要成立合作社,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利益受损,对加入合作社有抵触。
为打消村民的顾虑,吴福虎立即召开了有关合作社的答疑会,向村民说明合作社的设立就是要通过科学统筹,降低养殖风险和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户收入。通过答疑和讲解,养殖户们纷纷对加入合作社产生了兴趣,村内合作社的规模慢慢扩大,开始规范化经营和管理,生猪养殖的利润也逐年提高,在外打工的村民们纷纷回村发展,劳动力的加入促进合作社向规模化、企业化迈进,逐步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发展,随着劳动力的回流,村“两委”还对养殖户开展专业培训,讲解相关知识和专业技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合作社生猪养殖信息网,争取提质提量,进一步节约成本扩大规模,让养殖户的钱袋子都鼓起来。
与此同时,对村内没有条件进行生猪养殖的农户,村“两委”利用本地玉米种植面积大的优势,积极邀请省内专家前来考察,对村内农业生产进行指导。通过当地政府和专家们的协调规划,现已建成100余亩玉米种植实验基地,在本村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基础上,通过提升玉米种植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及品质,实现规模化效益和最大限度地增加单位土地的玉米产量。同时,生猪养殖过程中饲料原材料的来源也可以通过玉米种植废弃物来补充,进一步降低了合作社养殖成本。
“我们过去养猪是一家一户,各干各的,规模小,效益上不去。自从加入合作社后,扩大了养殖规模,饲料统一采购,价格低,质量有保证,产品统一销售,销路不愁了,价格也比过去高多了。”养殖户史春云提起专业合作社,就打开了话匣子。
如今的富家凹村,通过发展产业,村民年人均收入20000余元。腰包鼓了,村民的干劲更足了,对今后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