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攀枝花4月12日讯(侯帅 方昱)4月8日,杨飞站在四川省盐边县温泉乡大窝凼村村委会院中,习惯性地看了眼墙上的那面小黑板,他的名字后面写着“人均收入8212.8元”。
窝凼村位于温泉乡西南方,2015年成为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定点扶贫村,杨飞一家正是帮扶对象。为了激励贫困户的积极性,2015年7月,攀枝花供电公司提出在村委会设立一个小黑板,上面记录整个大窝凼村和贫困户的脱贫指标状况,每半年更新一次数据,让大家了解脱贫的阶段性成果。
2018年,大窝凼村贫困发生率为0,这表示该村当年已圆满完成贫困村退出和29户137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2019年,是大窝凼村脱贫成果巩固年。
贫困发生率为0,背后是村民生活的蜕变。
夜幕降临,杨飞来到家门前的山坡上,打开依山而建的水泥牲口圈的门栅,将自家的4头牛与40只黑山羊赶了进去。“勤劳能致富,这句话是供电公司大哥告诉我的。可是光勤劳不够,还得有领头羊。”杨飞看着满圈的黑山羊乐呵呵地说,“供电员工就是‘领头羊’,是他们带着我走上养殖这条路的。”
2015年,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由攀枝花供电公司牵头修的一条平整的水泥路通到了杨飞家门前。“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杨飞听说过,但是怎么用好这条路,他和其他村民都看不出门道。
正当大窝凼村村民琢磨的时候,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已先行一步,做好了调研:攀枝花市市场对黑山羊、跑山鸡等需求大,发展特色养殖是条路子。鉴于当地村民积蓄少、没钱购买种羊的实际,国家电网公司与另外两家金融帮扶单位共同在村里建了一个“土银行”,里面“存”着各项帮扶资金106万元,贫困户可按照相关政策借取资金。
“供电公司的大哥们经常来我家念叨养殖能致富。”当初,杨飞禁不住帮扶人员一次次“软磨硬泡”,便从“土银行”试着借钱买了5头牛。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年就有一头母牛生了两头小牛。杨飞算起了账:“一头小牛养几个月卖了,能到手3000元,再养大一点就能卖到七八千元,两头就是一万多元呢。”看到搞养殖确实能挣钱,杨飞赶紧又申请了一笔资金,购买了一批羊羔。
随着牛羊养殖量的增加和出栏期的临近,销路问题摆在了眼前。路已铺好——攀枝花供电公司主动对接本地市场,通过走访全市大型餐饮企业,打通了一条售货渠道。就这样,杨飞家在村委会小黑板上的收益越来越多了。
在这块小黑板上,杨飞一家的收入并没有排在第一位,伍咖呷家在29户人家里收入最多。
“您试着把山上的草药重楼在这里种些,过几年,就能赚钱。”四年前,供电公司请来的攀枝花农科院专家在大窝凼实地考察时,向伍咖呷提出了建议。“我家能下地干活的就我一个,供电公司的人经常来帮我忙,他们带来的人说的话,我肯定信。”在田间劳作的伍咖呷本着对供电公司的信任,在农科院专家和村农技员的指导下,钻研种植草药。
仅仅过了两年,在2017年年底,伍咖呷就有了收获——400斤重楼,卖出了8万元。仅这一项收入,就让伍咖呷的四口之家远远超过年人均纯收入3600元的贫困线。
“没想到我一个老婆子也能赚这么多。”伍咖呷抿着嘴笑了很久,“多亏了供电公司劝我种重楼,如果还是一直种土豆,说啥也不能有这么好的收入。”
规模化的种养殖产业,让大窝凼村村民的生活大变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据统计,全村29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均超过5300元。此外,整个大窝凼村通过“农户+合作社”模式,集体经济收入达15000元,人均达27.57元,超过脱贫人均标准。如今,“致富”对于大窝凼的村民来说已经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概念。小黑板上的29户都各自找到了“离开”黑板的路子,过上了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