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记者初见38岁的张孝燕时,他刚从重庆云阳追蜜回来。

“农村人,闲不住,始终想找事做。去年家里坐地养了十几箱蜜蜂,取了近百斤蜂蜜,卖了差不多一万块钱。”靠着养蜂,张孝燕不但去年家里脱了贫,他还成为村集体公司的养蜂技术员,每月有1500元保底工资,还有销售后的分成。察看蜂王有没有产卵、工蜂勤不勤快、蜂巢温度够不够……养蜂不仅变成他的日常,更成为他脱贫致富的“真经”。

地处鄂西武陵山区的利川,是湖北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对于利川来说,找到适合于当地的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基所在。

沟壑纵横、山大人稀的林场村,也曾搞过山楂、油桐,都以失败告终。2017年,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始进驻林场并开展帮扶工作。驻村队刚到就开始同村两委、村民集思广益找产业出路,最终确定发展养蜂产业和李树产业。

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村民组织了一支九人的考察队,先后赶赴利川市毛坝镇、咸丰县、恩施市、鹤峰县,考察养蜂模式、蜂种和蜜园。

2018年5月,由村集体经营公司利川市星林园生态农业发展中心牵头,养殖中蜂300箱,聘请本村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日常管理,按农户及贫困户资金入股的方式进行分红。利用星斗山和林场村优厚的自然条件,打造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品牌蜂蜜。

利川市建南镇林场村党支部书记张来美介绍,2018年,村集体公司蜂蜜产量达700余斤,收入8万余元。2019年蜂蜜产量1800余斤,预计收入20余万元。

看着库房安放得整整齐齐的一罐罐蜂蜜,林场村纪检委员、村委委员张敏面带微笑,觉得真的是“不辞辛苦出入山林”。

醇美的蜂蜜让林场村人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山坡上数百亩含苞待放的李树,更让村民看到了收获的希望。

1月22日,湿漉漉的山坡上,利川润物苗木绿化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立,和工友们还在果园里忙着修枝。

2017年,林场村发动群众72户,其中贫困户31户,依托合作社,建立青脆李李树基地70亩,发展李树种植400亩。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扩大规模。

谭立介绍,农户以土地入股,头三年享受退耕还林的补助。三年后,合作社以每亩400元给农民保底。村民在果园打工,比如上肥、除草、修枝等,每天有80元工资、10元伙食补贴。两个人一季活忙下来,就有4000至5000元的收入。

除了这些补贴和工资性收入,村民还能从李子产业中得到分红。一是农民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销售,李树挂果后农户分红10%、村委会13%、专业合作社77%;二是农民自种、自管,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销售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专业合作社分15%、村委会3%、农户82%。

“老百姓的李园,包山采摘,合作社提成15%。如果是农户自己零星售卖,合作社不提一分钱。”谭立铿锵地说。

张来美说,以前林场村是个空壳村,年年欠账。帮扶队入村后,帮助村里谋划村级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集体发展资金投入龙船调旅投公司每年享受固定分红,村级集体经营公司经营简易的基础设施项获取利润,2019年村集体收入可能突破十万元。

林场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36人,截止到2019年底,已脱贫36户131人,并已于2018年顺利脱贫出列。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利川锚定产业扶贫,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路径,民宿、茶叶、道地药材等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94.03%;通过利益链接带动45196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就业,市场主体带贫率达到86.6%。

“养蜂取蜜的日子很甜,要把这个产业做得更好些。只有产业好了,我们山里人的日子才更有奔头。”谈起今后的打算,张孝燕笃定地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夏静通讯员蒋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