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马治卫 通讯员 赵永昌
“搞种植不能盲目跟风,不仅要注重产量品质,更要把握好销路,这样才能规避风险,增收致富有保障......”岁末年初,商水县平店乡新农人袁小勇,回顾自己的种植经历,经验十足。
袁小勇今年37岁,16岁就外出打工。他北上京城卖过菜,南下广州进过厂,干过业务员,做过维修工。因为受疫情影响,2021年返乡发展种植业。在乡工会、商会等部门帮助下,他和妻子刘卫卫创办了商水县鑫通家庭农场,成为地地道道的“新农人”。
“人少我多”是袁小勇的种植方向。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自家只有5亩地,种得再好、收入再高,无论如何也很难快速致富。于是,他走访联系家里劳动力少、不愿种地的乡亲,一下子流转土地40亩。
物以稀为贵。袁小勇认为,“人无我有”必须作为种植户的思路和导向。由于当地种植的都是常规蔬菜,他不愿意盲目跟风,只身来到山东平度、昌邑考察,当年就引种了10亩优质大黄姜。通过朋友介绍,又种植了10亩洋甘菊。剩余20亩地,种植了常规农作物小麦、玉米。
“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袁小勇搞好特色种植的“法宝”。2022年,村里其他人也种植了黄姜,他就对13亩黄姜精心管理,实现了优质高产。为了拓展销路,他提前联系收购商,结果黄姜收获后,不出地头就被客商以2.5元的订购价收购一空,亩产值达到2万余元。同时他又到山东安丘等地考察引种12亩金丝皇菊,鲜菊花也以2元的价格被抢购,平均亩产值近4000元。
“去年秋季玉米收获后,我种植了15亩优质洋葱,今年我计划再种植10余亩订单芋头,这两样东西产量高,都不愁卖。”谈起今后的打算,袁小勇表示,“国家惠农利农政策多,种田水电方便,趁我们夫妻俩还年轻,争取两到三年内把农场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以上。”
隆冬,袁小勇预留的黄姜地已经进行了深耕深翻,去年秋收后栽植的洋葱苗在寒风中生机勃发,郁郁葱葱。干净漂亮的农家小院里总是笑声朗朗,“新农人”袁小勇和妻子刘卫卫天天盘算,自信满满,新的一年里,他们一定能如愿以偿,收获希望。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