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下庄镇张泗营村鸵芝林特色家禽养殖场里,一只只体形硕大的非洲鸵鸟在围栏内悠闲地觅食、踱步。
从初步尝试到规模化养殖,负责人刘露娟通过养殖鸵鸟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又一示范。
刘露娟把自己称为“创二代”。2000年,父亲在富民县第一次接触到鸵鸟养殖后,“嗅”到了致富商机,抱着实验的心态引进了60多只,由于技术不成熟,第一批只存活了10多只,但父亲看好鸵鸟养殖的巨大前景,下定决心,跑到山东、河北等地的养殖场考察取经,整整花了半年的时间,学成归来后,再次引进了60只鸵鸟,悉心照料,鸵鸟全部顺利长大。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养殖基地流转了40多亩土地用于鸵鸟繁殖,因为家里鸵鸟养殖规模越做越大,2018年,刘露娟索性辞去工作全身心扑到鸵鸟养殖上来,自此与鸵鸟结缘,全职经营养殖场,开启了她的“创二代”生活。
5年来,刘露娟多方考察,学习养殖技术,潜心研究鸵鸟的养殖、繁育和销售,积攒了丰厚的经验。目前,养殖场旗下有标准化鸵鸟基地一个,种鸟培育基地一个,农业养殖种植合作社一个,基地每年出栏商品鸵鸟数高达500多只,如今已经形成非洲鸵鸟养殖、孵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养殖基地,鸵芝林鸵鸟养殖场已然成为滇西最大的鸵鸟养殖基地。
“鸵鸟比猪吃得少,比鸡鸭好养,属于杂食性动物,其羽毛、皮、肉、蛋等经济价值高,整体收益不错。”刘露娟介绍,祥云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非洲鸵鸟在此非常适应,足够的光照时长不仅增加鸵鸟的生长速度,还给鸵鸟提供了一年四季无缺的青饲料,既节约了养殖成本,又让出栏的鸵鸟肉质更鲜美细嫩。
刘露娟透露,一公斤剔骨鸵鸟肉能卖到140元左右,每枚鸵鸟蛋售价在200元左右,其他产品还有鸵鸟蛋、鸵鸟油、鸵鸟干巴等。近两年来,公司又独创了全国唯一的鸵鸟蛋月饼,既保留了传统祥云手工大月饼的加工工艺,又巧妙融入鸵鸟蛋液,深受消费者喜爱。刘露娟利用互联网和物流货运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两个途径,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依靠鸵鸟养殖,公司每年的销售收入达上百万元,刘露娟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除产品外,刘露娟还探索出“公司+农户”的商品鸵鸟养殖模式,向其他养殖户出售小鸵鸟,通过实行“家庭寄养”方式,形成“托养回收”机制。只要周边农户有意愿的,公司无偿提供技术指导,签订回收协议,让农户无忧养殖。“一只鸵鸟的饲养周期大约为15个月,180公斤左右能出栏,饲养一只鸵鸟的纯利润大约为1500元。”刘露娟说,今年以来,公司家庭寄养了500多只鸵鸟,通过这一创新方式,带动了更多的农户养殖致富。
如今,鸵鸟养殖已然成为张泗营村的特色产业品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特色养殖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张泗营村计划打造一个占地13亩,集养殖、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鸵鸟综合产业园,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张泗营村党支部书记李郅杰介绍,在今后的产业园运行过程中,农户、村集体、村级合作社将共同参与,鸵鸟养殖产业将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
产业兴,则百姓兴。近年来,祥云县坚持把特色养殖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盘活乡村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持续产业发展之路。
云南网通讯员陈蕾虞正启邹志惠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