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东家离职了,写点儿东西,和同在职场中继续拼搏的朋友们交流。写下的东西,都是亲身经历的事儿,如果能引起您的共鸣或开心一笑,那么就算没有白费力气码字。如果能对刚入职场的小伙伴儿们有所帮助,那就更欣慰了。
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2005年入职一家IC行业的日企,2019年离职,差不多在这里服务了15个年头。公司的组织结构不断变化,我的头衔也是发生了多次变化。刚入职时,是 Project Manager,再后来是 Manager、Seninor Manager、Team Manager、Deputy Group Manager,离职前的头衔是Principal Engineer。尽管头衔不断变化,但是工作内容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带领一个本土团队,做微处理器的技术服务、开发的工作。
当然了,这些年下来,工资也逐步增加。除了2008年时由于经济危机的原因没有加薪外,每年都有加薪。不过,日企的薪资水平,在人才市场处于中等水平。下面是我在日企工作15年中的薪资变化,给您做个参考,对比一下自己的薪资是个什么样的水平。
后续的内容,尽量以小故事的方式(时间、地点、人物)回顾公司生活中的不同阶段,力图增加本帖的趣味性,并在每个小故事的结尾,写一小段评论内容,增加帖子的知识性。
入职日企的面试经历
应聘到这家公司,颇具戏剧性,先简单回顾一下应聘和面试的经历。2004年10月份,从前一公司离职后,在家休息,没事儿就上网看看网上的招聘。偶然间看到了这家公司招聘 Project Manager 职位的信息。于是邮件发了个简历,然后关机,出去准备接儿子。(当时小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
我还未走到楼下,接到了对方人事经理的电话,约我去面试。当时很惊讶,暗想这家公司的效率也忒高了。和人事经理简单交流了几分钟,约定了下周去面试的时间。
第一次面试时,面试主官是一位技术部门的经理(但不是我应聘部门的老大,本部门老大是位日本人,比我晚到岗),中国人。人很和气,后来知道是清华的、研究生毕业。因为这个日企的业务主要是MCU,我之前工作的内容也是基于MCU的产品开发,因此技术部分的面试基本没什么难题,从面试官的表情看得出,对我的技术背景很满意。接着英语交流了一些简单的技术内容。坦白说,本人英文水品还可以,尽管很久不说英文,但基本能对付面试的交流。当年研究生入学后,英文成绩算是优秀,直接免修。
由于本人入职的部门是新设立的部门,和日本本土的技术人员有很多交流,所以还需要日方人员二次面试、最后拍板。面试结束后,人事经理说回去等通知。
等了一周没有消息,于是我电话联系了人事经理,客气地询问上次面试如何。人事经理说,他们对我的表现非常满意。由于日方参加面试的日程未确定,所以没联系我。刚好今天定了日程,正准备给我电话,我的电话就来了。呵呵,运气不错。于是约定了第二轮面试的时间。
第二轮面试,有四位面试官。两位中方的(人事经理和上次面试的部门经理),两位日方的,一位是公司的总经理,一位日本过来的技术部长。由于本次是日本人主要面试,所以全程英文面试。作为总经理的日本人在美国工作过多年,他说的英语还容易理解;从日本过来的部长,我的娘啊,说的英文太难懂了。所幸的是,他说的比较慢,中间有中方部门经理帮助解释,总算把他所提的问题都回答了。
最后问我要求工资多少?我说8000RMB(最后给我定的入职工资是9000RMB,这是后话)。面试结束后,让我回去等消息。大概过了3、4天的样子,人事经理电话通知我,说决定录用我,让我再过去一次,拿纸质的录用通知。
在后续的工作经历中,我作为Manager 也面试过很多人。怎么才能取得面试成功呢?我觉得主要是这么几个因素:
1. 首先,你的背景得符合职位要求。这是干货,来不了半点儿假。比如,我的背景是微处理器的技术开发,那么去应聘Marketing的职位,成功的机率就很低(我试过,没有收到过面试邀约,因为HR的招聘专员,基本是根据关键字筛选简历的)。
2. 其次,面试时要真诚。现在有些面试者,过度包装自己。要知道,面试主官如果要想提一个你回答不出的问题,很容易。几个问题问下来,就得露馅儿。所以,如果有的问题你回答不出,特别是技术相关得问题,可以明确告诉对方,这个以前没有接触过,目前无法给出正确答案。
3. 最后,偶然因素。这个自己无法左右,要看你遇到什么样得面试官了。这个偶然因素有时候甚至决定最后的结果。如果你的品味和面试官很好匹配,那么OK。如果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很可能会决定了你面试失败的结局。
我曾经拒绝的面试候选人
在我这个团队组建后的3年时间里,陆续有第一批入职的员工离职。做管理职、HR的朋友都知道,员工在一个职位工作3年后,处于职业变动高发期。所以,我也得招募新人,填补留下得空额。
大概是在2008年,HR推荐了几位应聘者的简历。按照流程,笔试,初步筛选技术合格者;面试,通过当面交流双方进一步了解,最终确定成功的应聘者。在本次招募中,也遇到了一位优秀的面试者(下面称他为小刘吧),但我最终拒绝了他的申请。
小刘的英语很棒,口语交流很流利,符合我们的需求。在后续的面试交流中,我发现他仍然有出国深造的打算。这一点埋下了被拒的种子。
我们当时有一项业务,是微处理器(MCU)的功能验证,坦白说,这是项很枯燥的工作。这次招募新人,就是接替这个工作。在技术环节的面试交流中,小刘的技术背景也很不错,应该是足以胜任我们这个职位的技术要求。
后来我告诉他,这个工作很枯燥,问他如何看待这个工作?小刘说,他不怕枯燥,肯定会把这个工作做好。这个回答,最终让我做出了拒绝他的决定。
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我认为他的能力超出了职位需求(over qualified),基本不会长期地安心于这个工作;其次,我感觉他不够诚信。枯燥的工作内容,如果让人感到枯燥,我觉得是人之常情。如果说不会感觉枯燥,就有点不真诚了。归根结底,是他的回答,和我的预期不匹配。
他的面试失败原因,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偶然因素。遇到的面试官和你不匹配造成的。
我的第一次出差 && 我的第一份出差报告
相关人物:公司总经理“铃木 ",技术部门经理C
2006年 5月份的样子(时间太久,记不确切了),公司的客户 (Logo 是兄弟俩的那个) 发生了小部分 8-bit MCU(单片机)不能正常写入程序的故障,需要技术支持。我们这个部门是新设立的部门,部门名称正是 MCU 应用技术部,支持客户也是一个份内职责。由于本部门刚成立,人员配备尚不完整,所以本次出差,自然落到了我这个 Team Leader 头上。
次日,和FAE(现场应用工程师) 一起到用户处,通过现场复现用户所述的故障,很快确定了,故障并非我们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用户写入设备的问题。由于用户是批量生产,所以用户自己做了个工具(工装)。长时间连续使用、磨损、氧化,造成接触不良,导致写入失败的故障。
问题找到了,我们也给出了解决方法( =>定期更换工装的接触探针)。
第一次出差,问题顺利解决,心情不错。晚上和几个同事整了点小酒。呵呵。
第二天回到办公室后,面试我的中方部门经理老C告诉我(我所在部门的老大,是日本人,晚我9个月到岗,因此,2005年大部分时间,是我在负责本部门的运营,),需要提交出差报告,通过邮件发送给他和总经理铃木。
很快写好了出差报告(我的英文写作能力,还是很自信的),通过邮件发送给了总经理和部门经理老C。
很快,收到了总经理铃木的回复邮件。这个邮件对我触动很大,即使10多年过去了,仍然记忆犹新。尽管邮件的细节记不清了,但关键的内容还能回忆起来。
W san ( san,是日本人称呼用的词汇,翻译成中文是“桑”。抗日神剧中经常出现)
Your report is a bad example of business trip report (你的报告是典型的烂报告)
.......... (中间的细节记不清了)
What's your next action items? (你的下一步工作计划是什么?)
Who will follow it? (谁将跟踪这件客户支持?)
What's the schedule? (日程安排是什么样的?)
.........
总之,把我写的出差报告批的狗屁不是。之后重写了报告,回答了老板提出的所有问题,才算过关。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在之后的工作中,我花了很大力气提高自己的写报告技能,并在后来给我的下属作过多次的报告技能的培训。尽管这位前总经理已经离职多年(据说,已经驾鹤西去了),我仍然对他给我的批评,心怀感恩。
点评:
在公司工作,特别是大公司公司、外资公司,写报告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谓“干得好,不如报告写得好”。
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快捷、准确地传递信息。好的报告,必须能让你报告的目标受众,很容易地找到他关注的信息。因此,报告需要使用目标受众易于理解的词汇、方式,阐述所需汇报的内容,以便报告更容易理解。
例如,对于工程师,报告的内容通常是和技术相关的;而看你报告的人,也可能包含非技术职位的人员,例如,市场总监。那么,你的报告应该尽量减少技术术语的使用、而是使用更通俗易懂的词汇,表达你的内容。
一次记忆深刻的客户支持
相关客户: 四川长虹,位于四川绵阳
这是发生在2007年11月的真实故事。当时,公司为长虹提供了一款新型的处理器芯片,长虹利用这款处理器,设计、开发了一个新品遥控器。长虹负责遥控器的整体设计,但核心代码,是我司另一部门、负责方案(Solution)开发的同事开发的。
这位仁兄是北大毕业的,个性十足,年龄长我几岁。2010年公司第一次合并时离职了。后来他在绵阳购买了住房,定居在四川绵阳。今年我再次去绵阳出差期间,特意和他约了一次小酒。他现在自己有个小公司,日子过得很是惬意。
书归正传。
长虹已经开发了遥控器样品,初步测试结束后,生产了5000(我们叫做小批量),在生产线的最后环节,做功能检测时,问题发生了。当时得到的反馈是:
1. 有个别(不是所有)遥控器,正常按几次按键后,会发生死机,按键不起作用了;
2. 如果把遥控器的电池卸掉、再装上,遥控器恢复正常工作,且不再出现死机故障;
负责代码开发的同事,搞不定这个问题,找到我们这个部门请求支持。由于同事反馈的信息,都是零零散散的,形不成有效的证据链,且故障不可复现,所以当时判断不出故障的原因,究竟是软件原因,还是硬件原因。所以决定到用户现场去,和用户交流,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为了确定是否芯片本身的问题,我们的芯片设计部门也派出了一名同事(设计团队的一名课长,中国人,比我年轻,但入职时间比我早得多)。我们这边,最初我是打算派一名工程师去调查的,但设计部门的同事要求我和他一并前往(我俩相同级别),于是决定次日出发,预定酒店、机票等等。
第二天午前时分,到达绵阳机场,坐出租车去酒店。印象中当时的出租车是小面包车,并且发票还是手写发票。半小时后,到达同事提前帮忙预定的酒店,我记得酒店的费用是380元/晚。当时我们出差的住宿标准是500元/晚,这在当地能住很不错的酒店了。
午饭、短暂休息后,和代理商的工程师一起赶到长虹的生产车间。现场和生产线上的测试工人师傅详细了解了测试方法、发生故障的现象,并且拆解了遥控器样品。当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故障的原因,应该不是遥控器的电路板焊接造成的。那么,问题的原因一定出在遥控器的核心处理器及其程序代码了,而这一部分正是我们公司提供的,这下麻烦大了。
设计部门的课长,也和日本总部做了深入的沟通,确定芯片本身肯定不存在问题,因为已经有其他公司,使用相同款的处理器,开发了遥控器,且已经大批量生产。那么可能性最大的就是这位北大同事写的代码了。
不过,如果是软件的问题,那么同样的故障现象,应该发生在所有的样品,才是符合通常逻辑的。但当时的事实是,仅有个别几个发生故障。所以也不能肯定,就是软件造成的。但软件的可能性比较大。该怎么排除软件原因或者说明确是软件原因呢?
最后,我想了一个方法,试图调查是否软件的原因。
由于手指按遥控器上的按键时,会发生一个电脉冲信号,发送到遥控器中的处理器芯片,通知芯片有按键动作,需要处理。那么,使用信号发生器,在处理器芯片的管脚上,发送不同频率的脉冲信号,代替人的手指按下按键时产生的脉冲信号。通过这个方法,看看是否会出现用户处发生的故障。
于是,马上电话通知团队成员,在公司的实验室,按照这个方法,做大量的测试(不同频率的信号,循环发送到芯片的连接按键的管脚上)。傍晚时分,收到了团队成员的电话,实验有了结果,并且获得了明确的结论。
一次记忆深刻的客户支持 (续)
同事电话中说,当信号发生器发送频率为 180KHz的信号到芯片的管脚时,会发生遥控器死机的现象。并且是可以复现的,其他频率的信号,不会发生遥控器死机现象。这个现象充分解释了用户处发生的故障:当用手指按下遥控器的按键,碰巧产生了180KHz 的脉冲信号时,那么造成遥控器死机。而这个频率的脉冲,不是每次按键都发生的,是偶尔发生,和用户按键的力度、速度有关。所以,用户在测试时,偶尔会发生死机故障。
好了,现在原因定位了:是遥控器的程序代码有问题。
当时和我司写代码的那位北大仁兄交流说,应该是代码有问题。他很不以为然,毕竟他在遥控器方面经验丰富,并且这个代码基本是从现成产品移植过来的,感觉不会有问题。
初步定位了问题的原因,那么下一步需要给出解决方案,因此还需要做更深入的调查。后续的调查,需要深度分析遥控器的源代码。结果和北大的那位同事协调,同意开发一部分源代码给我们调查。最后,恰恰是这部分代码,是造成当前故障的原因。
经过团队的几天努力,最后确定是代码中一条程序指令的位置不正确,造成这个故障现象。后来我专门写了一篇案例分析,用于团队成员的拓展培训。以下是案例分析中的最后一项内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