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铜川市印台区、渭南市白水县等29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省5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首次实现“见底清零”,标志着陕西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记者注意到,陕西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592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8.3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1.40%下降到0.75%。全省96.2%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其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进展之快、成效之好前所未有。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陕西省自然条件最恶劣、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40329户133057人,但到了2019年末,该县累计脱贫退出3.83万户12.9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7%。

绿叶变“金叶”、女县长变“主播”、乡镇人大代表当“猪倌”——在紫阳县工商联的帮助下,本报深入采访了秦巴山区紫阳县几个鲜活的脱贫故事,对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乡镇人大代表当“猪倌”

“疫情期间,尤其要把圈舍打扫干净,做好消毒……”近日,与客户谈完生意后,覃培均像往常一样,边查看猪舍,边叮嘱工人们小心仔细养殖

经过10余年的摸爬滚打,覃培均从一个门外汉变身为现在的养殖大户,养殖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更是成倍增长。

38岁的覃培均是紫阳县东木镇燎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东木镇一名镇人大代表。两年前,他创立紫阳县森琳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妻子黄先英一道,带领合作社贫困户发展养殖,帮助贫困户增收。

覃培均的家位于燎原村平和梁,2014年,覃培均家因交通条件落后被识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外漂泊多年后,2010年他回到家乡发展,并从眼前的连绵大山里找到了发展方向,在这里发展养殖业,又能挣钱还能照顾家人,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说干就干,很快,覃培均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在当地信用社贷款3万元,从本地购买种羊30只,开始细心饲养,第二年羊群便发展到100余只,年底出栏肥羊50只,信用社3万元贷款还了,净获利2万元。

随着养殖产业越做越大,换来的收入也在增加,2015年覃培均在燎原村六组田坝河安置点购买了新房,享受了生态移民避灾安置补贴。2015年年底,覃培均一家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

为了壮大养殖业,彻底拔掉穷根。2017年底,覃培均又购买了8头母猪。不幸的是,8头母猪先后染上猪瘟全部死掉。“不要气馁,猪要养起来,猪厂要办下去,我们帮你走出困境。”就在覃培均沮丧地想放弃养猪的念头时,东木镇人大主席、包村干部卢升乾第一时间送来了安慰。卢升乾随即与县农林科技局对接,组织覃培均外出学习母猪的喂养、繁殖、防疫等实用技术。

覃培均积极好学,很快学到了养猪技术,镇上又帮其衔接信用贷款、申请扶贫受益资金、互助资金、小额贴息贷款等,多方筹措资金共计60万元,解决了他的资金困难。

有了党委政府的支持,覃培均发展信心更足,继续发展养殖业,2018年新建了400平方米养猪厂,购买了60头母猪。2019年,他的养猪数量达到1088头,加之猪市一片红火,覃培均当年仅靠养猪就赚了70万元。

覃培均养殖的事迹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取经”的贫困户越来越多,覃培均成立了紫阳县森琳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名镇人大代表,也是合作社负责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带领村里贫困户一起脱贫。”覃培均说。

起初,一些养殖户担心养了猪没处卖。覃培均与每户养殖户签订了销售合同,实行订单养殖,彻底打消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有些农户想养猪,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覃培均二话不说,直接从自己的母猪场中抓起仔猪送到农户家,卖了再算钱。

此举表面上是覃培均的生意越来越大,而实际上是为养殖户们扛下了风险。许多养殖户技术不过关,他手把手地教学。多年经验不够用,他就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养殖培训班,系统地学习掌握养猪技术,再传授给养殖户。

截至目前,覃培均的紫阳县森琳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羊存栏150只、猪存栏400头,累计带动全村32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户均年增收达到1万元,这些养殖户全部实现了脱贫。覃培均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近年来,该县187名县人大代表和907名镇人大代表率先垂范做表率,并结合自身岗位特点、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为脱贫攻坚工作现身说法,出良策、理思路、解难题、办实事,确保扶贫脱贫实效,真正做到了“人民代表”,代表人民。

绿叶变“金叶”

最近一次见到王洪德是在瓦滩村的茶叶技术培训会现场,一身干净的西装,精气神十足,很难想象6年前他还是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

疫情当前,很多人为收入犯了愁。王洪德说,如果要放在过去,他肯定比谁都慌,但现在他有7亩茶园,很快就到春茶采摘季了,绿叶即将变成“金叶”,他心里很踏实。

42岁的王洪德是紫阳县毛坝镇瓦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缺技术致贫。家里虽有5亩茶园,但疏于管理,茶叶收入微薄。6年前,王洪德一家6口人还住在3间破烂的土坯房里。

2014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来后,瓦滩村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像王洪德这样的330户贫困户1166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同时,毛坝镇将包括瓦滩村在内三个村作为镇上茶叶产业村,加大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

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王洪德的实际情况后,便与王洪德商量脱贫的对策。“考虑到王洪德家实际情况,除了发展茶叶产业,当时他家没有其它的产业可以选择。”驻村包联干部董长军说。

穷则思变,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王洪德夫妇潜心学习种植技巧。经过精细化管理,2019年仅茶叶一项就收入2万元,再加上打零工以及享受国家的优抚补助、高龄补助、残疾人补助、产业奖补等各项奖补,掰着手指头一算,收入早已达到脱贫标准。

如今,王洪德的大儿子在福建打工,小儿子在陕西一所高校读大一,家里还盖起了新房,一家人不仅把“贫困帽”甩掉了,王洪德还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截至2019年年底,瓦滩村318户1136人脱贫退出,整村实现了脱贫“销号”。

在毛坝镇,像王洪德一样靠产业增收脱贫的例子还有很多。一村一品一主体,毛坝镇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确定产业思路,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宜旅则旅、宜茶则茶,先后培养壮大艾草、花椒、中药材、中蜂、果树、油用牡丹等新兴产业,为贫困人口稳定增收、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和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长变身当“主播”

近日,紫阳县委副书记、县长陈莲便化身“主播”,“喊麦”一档叫“微视抗疫助农,女县长们来了”的直播节目。获得全国各地100余万网友的关注点赞,并转化了超过13万人次的购买和互动。

“紫阳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地方,我们的茶树都生长在海拔600-800米的中高山上!”“茶中含有珍贵的硒元素,是国内首个经过科学界营养学界医学界认定的富硒保健茶!”

在直播活动现场,陈莲大大方方地面对镜头向广大网友全面细致推介紫阳富硒茶,并热情参与互动。

紫阳是全国产茶大县,截至2019年底,全县茶园种植面积达24万亩,年产茶7538吨,茶叶综合产值43.4亿元,12万农户因茶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紫阳县始终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第一支柱产业,不断完善三品一标、十百千万、全域绿色生产和线上线下销售四大体系,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茶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

记者了解到,每年清明节后是紫阳富硒茶生产销售的旺季,受疫情影响,农产品传统供货销售渠道收缩,广大茶农正面临着春茶滞销的难题。

为打通农产品供销“中梗阻”,帮助解决销路和效益问题,紫阳县先后印发了支持经营主体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奖补办法、特色产业贷助力脱贫攻坚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办法措施,鼓励通过大户带动、经营主体集中收购等形式,切实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与此同时,紫阳县还积极与京东、建行善融、国家扶贫网等大型知名电商平台合作,积极拓展茶叶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新渠道。

手记:

绿叶变“金叶”、女县长变“主播”、乡镇人大代表当“猪倌”。不同的身份,同一个梦想。紫阳县的脱贫致富经是中国所有基层深度贫困区的一个真实缩影。作为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只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做到精准施策,相信中国彻底写完这本脱贫“致富经”的那天,不会太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