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苜蓿种植业发展的对策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71873130 );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 ( 2020IM020900

王文信

苜蓿是“牧草之王”,在奶牛饲料中添加适量苜蓿,不仅能大幅提高产奶量,还能改善奶牛体况、显著提高牛奶质量和安全性。苜蓿饲喂肉牛、羊以及家禽,会提高产品的产量并改善风味;母猪饲料中添加苜蓿,能增加产仔量;饲喂苜蓿能显著提高皮毛动物的毛皮质量;水产养殖业也大量使用苜蓿草粉养鱼 。用苜蓿替代饲料粮,可减少饲料粮生产,从而增加口粮供给,有效减轻“人畜争粮” 。此外,种植苜蓿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环境友好型种植。近年来,中国深刻认识到苜蓿在提高牛奶品质和安全性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但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了解中国苜蓿种植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 中国苜蓿种植业发展状况

中国的苜蓿种植业虽然历史悠久,但居民传统上以粮食+蔬菜食物结构,影响了对草食动物产品的需求,因此苜蓿种植规模一直不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对牛奶等草食动物产品的需求增加,对优质牧草特别是苜蓿的需求随之快速增加。

1. 1 苜蓿种植面积在波动中增长

根据《中国草业统计》数据,2011年以来,虽然政府大力扶持,但中国苜蓿种植面积在27.3万~32. 7万hm2 之间,年商品苜蓿干草产量不到200万t 。 2013 — 2017年间,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2018年以来由于中美贸易战及新冠肺炎影响,中国国产苜蓿价格快速上涨,带动苜蓿种植面积在2019年增加了8万hm2 。随着苜蓿关税排除政策的实施,国产苜蓿价格下降,2020年开始种植面积又有所减少。

1. 2 区域集聚越来越明显

苜蓿种类很多。生产性能最优的紫花苜蓿适宜在半干燥气候且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生长,有一定的抗盐碱能力。苜蓿的生长特点决定酸性土壤、降雨量大的地区无法种植。 2008 年以来,在各地政府支持及奶牛养殖企业投资带动下,中国逐渐形成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黄河灌区,内蒙古赤峰、通辽及鄂尔多斯高原,甘宁黄土高原,陕北榆林,山东东营及河北沧州沿海地区等适宜苜蓿生长的多个苜蓿商品草的集群产业基地。

1. 3 苜蓿产品种类增加、质量提高

2014年以来,青贮技术不断成熟,苜蓿青贮占比不断提高。据笔者调查,与 2013 年相比, 2020 年山东东营、河北沧州青贮苜蓿占比增加了 470% 以上。受大型奶牛养殖企业对高端苜蓿产品需求拉动,苜蓿种植户更加注重田间管理及刈割时机把握,注重压扁、干燥、压缩等装备的投入,中国国产苜蓿优级和一级干草占比不断提高。据笔者调查,2015 — 2020 年,被 调 查 企 业 优 级 苜 蓿 占 比 提 高8. 2% ,一级苜蓿占比提高17. 6% 。

1. 4 苜蓿种植主体快速向企业和合作社转移

2012年前,中国苜蓿种植主要以中小农户为主,这些农户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为了提高产品品质,满足高端牛奶生产需求,中国不断加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区建设,规定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得到财政支持。 2012年“奶业振兴苜蓿发展行动”项目规定集中连片200hm2 以上才能得到9000元/ hm2 补贴。 2015年后虽然不再统一要求,但一直强调规模化生产,并且优先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 2012 年以后新增苜蓿种植面积主要是由苜蓿种植合作社、农牧企业等投资经营。

2 中国苜蓿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高度关注,投入巨额资金实施了一系列促进苜蓿种植业发展的政策,但中国苜蓿种植业发展仍面临进口依赖度偏高、育种产业落后、种植区域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 1 苜蓿产品质量相对偏低

美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苜蓿都是种植在质量高、灌溉条件好的耕地上,加上完善的科技装备和较高的田间管理水平,其产品质量高、稳定性好。而中国国产苜蓿主要种植在撂荒地、退耕地、盐碱地、风沙地等低劣土地上,尤其是中小规模种植者,普遍不具备水浇条件,管理粗放,难以满足高品质苜蓿生产需求,导致产品质量低下 。中国国产苜蓿基本 没 有 特 优 级,优 级 苜 蓿 干 草 占 比 不 超 过15% ,即使大型苜蓿种植企业,在气候条件较好的年份,其二级以上苜蓿占比也难以达到 60% 。中国的苜蓿供给总体严重不足,优质苜蓿不足更为明显。

与进口苜蓿产品相比,中国苜蓿干草的主要评价指标都落后于进口产品,如粗蛋白含量、总可消化养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等落后于进口产品。以粗蛋白含量为例,根据笔者调查,产品质量相对较高的中国大型苜蓿种植企业所产苜蓿干草每 100g 粗蛋白含量普遍在 18g 左右,高的达到 22g ,而进口苜蓿则达 22g 以上。在牛奶产量总体超过需求、牛奶加工企业对原料奶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的情况下,奶牛养殖企业为了牛奶质量达标,宁愿花高价购买进口苜蓿,也不购买便宜的中国国产苜蓿。

2. 2 过度依赖进口

为了弥补优质苜蓿巨大需求缺口,中国苜蓿进口量逐年增加。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2008年,中国进口苜蓿仅有1. 96万t , 2018年迅速增加到138. 37万t ,中国奶牛养殖对美国苜蓿越来越依赖。 2018年7月,美国苜蓿进口关税从7%上调至32% ,导致2019年平均到岸价347.42美元/t ,同比提高10. 8% 。价格的快速上涨,导致2019年中国进口苜蓿干草减少到135. 6万t ,减少达2% ,中国奶牛养殖业同时面临成本快速上涨和优质饲草严重短缺双重压力。迫于奶牛养殖快速上涨的成本压力,2019年9月,中国在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一次排除清单中把第二项和第三项都列入苜蓿产品。

2. 3 种植区域不合理

目前中国确定苜蓿生产优势区域的主要依据是该地区有苜蓿种植传统、种植规模大,利于机械化生产的区域,这不可避免造成苜蓿产地集中。虽然优质苜蓿干草单价相对玉米、小麦等高,但由于其产品密度很低,难以运输,运输成本在苜蓿总生产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根据笔者调查,运输成本占比高达16%~47% ),民间一直有“百里不运草,千里不运粮”的谚语。

根据笔者对甘肃、内蒙古、山东、河北4个省区23个草业公司的调查,汽油费、过路过桥费占苜蓿干草平均货值的22% 以上,运输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苜蓿产品的竞争力。中国苜蓿种植区域集中在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和华北平原的小部分地区,这些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地流转成本低,2008年之前种植苜蓿主要是满足本地需求。 2008年以来,经济实力强、对牛奶质量要求高的东部地区的奶牛养殖企业不断加大苜蓿采购量,苜蓿干草外销比例逐年提升。目前商品苜蓿的主要需求地区为内蒙古、宁夏、河北、天津、山东、上海、江苏、北京、广东、四川、重庆等奶牛养殖集中的地区。根据笔者调查,

2019 年,从苜蓿主产地甘肃玉门运往北京、天津的平均运价为450~500元/ t ,很多地区运输成本甚至超过地头收购价格。 2009 年是中国苜蓿供给缺口最大的年份,因为运输成本太高,甘肃省 2万t苜蓿干草积压。种植区域过于集中造成中国“北草南运、西草东运”的局面,不仅增加碳排放,更不利于奶牛场节本增效,增强国际竞争力。

苜蓿种植技术视频_种植苜蓿技术与管理_苜蓿种植技术

2. 4 育种产业落后

优良的品种是苜蓿产业发展的基础。美国苜蓿育种产业在政策支持与大量科研投入的加持下,除采用常规育种技术外,还利用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进行育种,平均每年能育成几十个新品种 。中国种植苜蓿的土地多为盐碱化、荒漠化、干旱、高温和寒冷等中低产田,对种子的要求更高、种类更多,美国苜蓿种子难以满足中国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由于经营进口种子的公司对种子产地、性能等不了解,给苜蓿种植者特别是中小种植户苜蓿种子选用带来很大困难。

笔者调查发现,被调查苜蓿育种企业主要是通过随意的杂交和漫长的人工选育等传统育种手段,育种手段落后,中国每年育成品种只有 7~8 个新品种得到鉴定。中国国产种子稳定性差、含杂率高,质量合格率仅为40%左右,这些企业(主要是农户)生产的苜蓿种子超过70%自用,很难大规模推广应用。2020 年黄淮海地区 107 个被调查小苜蓿种植户中,66 个选择种子的原则是 “看别人用什么种子”, 82个请随行的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科研人员推荐、代买种子 。

2. 5 检测能力不足

苜蓿检测结果是苜蓿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行动的指挥棒。苜蓿检测包括苜蓿种子检测和苜蓿草产品检测,苜蓿种子质量检验是保证播种材料的纯洁、优良,发挥良种的效果和提高生产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不同的苜蓿品种、土壤情况、田间管理、灌溉与施肥、刈割时机、收获方式,都会对苜蓿种子和苜蓿草产品理化指标产生明显影响,通过感官很难评定苜蓿草产品品质。

目前,中国苜蓿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网络尚未形成,大多数省、地、县级未建立检测机构,而已建立的机构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大部分未能正常开展工作,每年检验种子批量少,而且种子经营单位同种子检测机构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造成大批苜蓿种子不经检验就直接进入市场。在苜蓿草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缺少专门的检测机构评定苜蓿草产品的质量,由于没有统一的检测标准、检测数量少,造成市场普遍存在以次充好现象,降低苜蓿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的意愿;苜蓿消费者因为缺乏苜蓿检测信息,只能依靠杂草比例、苜蓿颜色和气味以及水分含量等外观特征评定苜蓿干草的饲用价值,导致经济损失。

虽然近年主要牧草种植区域大力推广苜蓿干草质量检测,但苜蓿购买者普遍对检测结果持不信任态度。根据笔者调查, 2019 年甘肃、内蒙古、河北、山东 57 家小型苜蓿收购加工商中 31 家收购商主要靠用手扳苜蓿干草辨别水分含量,通过看苜蓿颜色和叶片含量、杂草含量给出收购价格;2020 年北京、河北、山东38家养殖规模150头以下奶牛养殖场中 22家把“苜蓿颜色”作为判定苜蓿质量的最主要方法。检测投入少、技术落后,检测数量少,导致无法建立苜蓿草产品优质优价体系,不利于调动苜蓿生产者提高产品品质的积极性,增加了苜蓿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成本和风险,严重制约中国苜蓿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3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的对策

中国的苜蓿供给应紧紧围绕满足居民消费结构提升对奶产品等草食动物产品需求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这一根本转变,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安排,加快苜蓿生产、加工、流通、贸易等全产业链建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苜蓿发展格局。

3. 1 调整种植区域,降低运输成本

以当地奶牛、毛皮动物/宠物、高端肉牛等的养殖为主要苜蓿需求依据,综合土地禀赋、农民增收、土壤改良、粮食生产、路网等基础设施状况以及不同生产主体,以提高苜蓿种植的综合效益为前提,以养定种、以种促养、生产与加工兼顾的思路,引导实施草畜及奶加工一体化,对现有苜蓿种植区域进行调整。通过政策与资金扶持,引导苜蓿种植参与“苜蓿种植草产品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产品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各区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3. 2 创新经营模式,降低准入门槛

允许不同地区根据苜蓿种植业发展实际,制定不同的补贴规模标准。针对生产高等级苜蓿对机械装备要求高、小规模农户难以负担等问题,通过健全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服务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大户),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降低中小农户高端苜蓿的生产门槛。

3. 3 允许不同地区根据苜蓿种植业发展实际,确定不同的扶持方式

在土地资源稀缺、流转成本高、中小规模农户占主体的地区,重点降低土地流转成本,扶持苜蓿生产技术、装备等的社会化服务;雨热同季地区,对苜蓿青贮实施补贴,使苜蓿种植发挥最佳效益。允许不同地区根据苜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生产成本与种植习惯,尤其是本地苜蓿需求,合理确定苜蓿种植补贴数量与补贴内容,既防止补贴额过小导致苜蓿种植面积不足、质量低下,更要防止过度补贴造成其他作物种植大面积减少,苜蓿价格大幅降低、产品积压。鼓励各地政府机构为中低产田改造、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等实施特殊的苜蓿种植支持政策。

种植苜蓿技术与管理_苜蓿种植技术_苜蓿种植技术视频

3. 4 加强对补贴与苜蓿种植关系的研究,充分考虑竞争性作物的影响

针对苜蓿的需求分析要充分把握苜蓿需求价格弹性小这一特点,在对苜蓿种植补贴与种植面积/产量之间的关系、种植面积/产量与价格间的关系进行大量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苜蓿种植补贴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竞争性作物的种植面积变化。政府应加大苜蓿作用的宣传,引导中小养殖户用苜蓿饲喂牲畜及苜蓿储草设施建设,增加苜蓿的需求价格弹性,减小价格波动。

3. 5 加大育种科研投入,满足中国苜蓿种植的个性化需求

国家应加大苜蓿育种的科研投入,挖掘抗逆、生长发育和品质相关重要功能基因,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优化特定性状,满足中国苜蓿种植多样化需求;通过分子辅助标记优化杂交育种的组合,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苜蓿的产量和质量。通过解析雄性不育的机制,制造更多的雄性不育材料;努力开发恢复系和保持系,建立起三系配套的杂交育种体系,充分利用杂交育种的优势,为苜蓿种植业发展奠定基础。

3. 6 建立苜蓿种子及产品监测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建立健全牧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与网络,制定各项种子检验制度,定期进行种子质量的抽查检验,保证苜蓿种子生产者、使用者和销售者的合法利益。加快制定苜蓿品种、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包装、贮运方面的标准,制定苜蓿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完善苜蓿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等,为苜蓿产品市场发育提供法律支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