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华源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现就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如下: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赋予了浦东新区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为浦东新区未来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指导下,上海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推动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作为全市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举全市之力抓推进、抓落实。

今年前三季度,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6%,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4%,整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的态势。

一、总体进展和工作成效

按照《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研究制定市行动方案,形成280项任务举措。设立推进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工作组,落实了中央统筹、市总负责、浦东新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改革攻坚。

(一)改革系统集成率先试、出经验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支持浦东新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将改革向纵深推进。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加快实施,31个试点行业全面落地,25项国家部委事权受理和发证环节已承接到位,截至今年三季度,共发出综合许可证1800余张。临港新片区推进集中行使行政事权改革,承接市、区两级1170项事权,建立事权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加紧研究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积极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研究,争取国家支持,实施批量化、清单式综合授权,用好国家赋予浦东新区更大改革自主权。三是建立健全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法治保障体系。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关于立法授权的相关决定,明确比照经济特区立法权,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初步形成“6+2+1”首批成果,“一业一证”、市场主体退出等6部浦东新区法规已经出台或年内即将出台,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数据条例等2部地方性法规中设置了“浦东专章”,浦东新区人大审议通过了首部关于“经济、社会、城市三大治理体系”的管理措施。四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继续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出企业专属网页、“政务智能办”等政务服务新模式。临港新片区上线水土保持无人干预自动审批平台、工程建设领域“电力接入一件事”综合审批平台等,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便利性。

(二)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不断提升

提升浦东新区服务辐射能级水平,不断增强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响力。一是金融市场和产品体系更加完善。全国前三家设立的外商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富达、路博迈全部落户浦东新区,全球首创的数字化再保险登记清结算平台上线。继原油期货、国际铜期货等上市后,原油期权作为国际期货期权交易新品种挂牌上市。临港新片区率先开展一次性外债登记等创新业务,跨境资金结算、境外融资便利度进一步提升。二是新型贸易规模持续增长。自由贸易账户下离岸经贸业务试点“白名单”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转手买卖服务中心建成启用。“离岸通”正式上线运行,成为全国首个直接整合境外数据用以支持贸易真实性审核的辅助信息平台。临港新片区揭牌离岸贸易服务中心、离岸贸易创新发展研究基地,进一步推进离岸贸易提速。三是航运中心建设加速推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前三季度集装箱吞吐量3480万标箱,同比增长9��9%,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1)中上海再度排名全球第三。“中国洋山港”籍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制度落地实施,设立洋山国际中转集拼公共服务中心,完成全球首次“5G+AI”智能化港区作业试点,设立保税船供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保税燃油跨域供应常态化运作。四是总部能级不断提升。松下电器集团全球采购总部等更多企业总部选择落户浦东新区。全面实施“全球营运商计划”,加快发展更高能级总部经济。临港新片区科创总部湾、滴水湖金融湾等总部集聚区域建设有序推进。五是国际消费中心加快建设。积极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推动实施全球消费品牌集聚计划。布局发展免税经济,正式施行“即买即退”试点,部分国产品牌化妆品进入免税店销售。

(三)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

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各类高水平创新主体集聚、高端产业集聚的优势,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一是战略科技平台加快集聚。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研发和转化功能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张江实验室研发大楼建设稳步推进。李政道研究所试运行,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年内首批科研平台试运行,中国石化上海光源能源化工科学实验室启动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北京大学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圆满举行,国际创新协同区启动建设。二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赋能企业创新。向浦东新区及区内相关区域下放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许可等相关行政权力事项。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便利化额度试点,推出全市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推动国家中小企业基金落户浦东新区。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协调联动机制。

(四)产业高地发展能级日益提升

结合浦东新区产业优势,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整体水平,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一是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建设浦东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初步形成“东方芯港”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体系,打造浦东集成电路产业高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研发服务水平加速提升,我国首个细胞治疗药物在浦东新区获批上市,张江细胞免疫治疗全产业链已具雏形。人工智能形成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产品应用完整产业创新链,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落地浦东。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机器人制造三大重点领域,形成贯穿孵化、加速到产业化全链条。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数据港成功开港,信息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二是载体建设持续推进。优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特色产业布局,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增加到11个、占全市27��5%。“生命蓝湾”、“信息飞鱼”、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项目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三是产业制度政策创新不断深化。开展集成电路设备维修进出口便利化监管模式。推动产业链相关环节深度融合,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和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推动生物医药研究成果加快落地。建成张江跨境监管服务中心,提升企业通关便利度。

(五)制度型开放探索率先提速

加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行更大程度压力测试,推动浦东新区开放制度政策创新向边境后延伸,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特殊经济功能持续彰显。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立“六特”监管体系,整合特殊集中申报模式、贸易监管模式、区内管理模式、统计制度、信息化管理模式和协同管理模式。今年前三季度,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第三产业营收1210亿元,同比增长65%,区内新增注册企业344家。二是服务业开放成果不断涌现。全国首家中外合资天然气贸易公司、外资控股的合资商业理财公司、外商独资金融科技公司等一批服务业开放项目加快集聚。三是人才政策更加开放便利。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实现“一窗受理、一并发证”。临港新片区实施外籍人才最长5年居留许可,加快集聚各类海外人才;实施缩短“居转户”年限、管委会直接推荐人才引进重点机构、自主制订技能人才引进目录等特殊政策。四是数据流动进一步快捷联通。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正式获批落地。临港新片区建成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在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领域完成首家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试点。五是长三角一体化龙头辐射作用日益凸显。沪苏浙皖签署《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合作备忘录》,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推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国家药品审评检查、国家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落地张江并启动运营,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范围向长三角延伸。

(六)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坚持从浦东新区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智能化这个牛鼻子,不断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打造示范样板。一是持续探索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打造楼宇党建升级版,建立“楼事会”制度,目前已在陆家嘴实现亿元楼宇全覆盖。探索“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成立特色产业园党委,在“硬核产业”上建“硬堡垒”。二是持续提升“一网统管”效能。深化整合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三大治理”平台,初步实现十大类、57个整合场景全要素“一屏统览”,积极探索场景跨平台“一事统办”,加快实现全覆盖“一网统管”。三是持续推进临港新片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大力创新行政执法模式,积极推行智慧执法、精准执法、非现场执法等执法方式,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四是坚决筑牢安全底线。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覆盖建设居村联勤联动站,广泛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总体可控。

(七)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

抓住机遇、着力构建浦东新区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是不断提升基层民生服务效能。“家门口”服务提质增能,“智慧帮办”平台实现村居全覆盖。“15分钟服务圈”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群众就近更好享受公共服务。二是推动社会事业加速从均衡走向优质。S2、G1503等生态廊道年内建成,陆家嘴和世博“双水环”建设加快推进。即将竣工4个大型养老机构,六院临港院区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平临港中学、上海中学国际部办学点开学。浦东新区美术馆、上海天文馆开馆运营,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加快建设。完成117万平方米老旧住房综合整新。三是不断提高群众出行便利度。浦东新区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区站前综合体、沪通铁路二期、两港快线年底前开工。轨道交通14号线、18号线一期年内全线通车。

二、下一步工作考虑

全力支持推动浦东新区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围绕建设上海“五个中心”重要承载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带动长三角一体化龙头辐射作用等方面,着力把浦东新区打造成为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样板,重点聚焦以下五方面任务:

第一,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系统集成,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完善集成制度供给,加强重大制度创新联动和配套衔接。一是推进重大改革试点。配合国家制定浦东新区综合性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以及首批综合授权清单,为《意见》落地落实提供配套改革保障。配合国家牵头部委制订浦东新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探索在电信、交通运输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开放水平。二是打造“放管服”改革浦东样板。深入实施“一业一证”改革,配套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多元合作的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探索开展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等改革。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效能,围绕企业项目产业发展各环节需求,重点推进项目竣工验收等五个“一件事”改革事项。三是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建立和完善与支持浦东新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全面梳理立法需求,聚焦综合性改革试点,滚动推出立法变通清单、创制法规清单和一批针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管理措施。

第二,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深入谋划好下一步开放创新发力点。一是加大开放压力测试。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自贸试验区以及临港新片区率先试点,重点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金融开放、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二是深化临港新片区差异化探索。全面推进临港新片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重点围绕“五个重要”要求,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研究启动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评估总结工作。三是提升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水平。对标国际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聚焦强化“四大功能”,突出产业集聚,深化制度创新,加快制定新一轮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

第三,强化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打造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链整体效能。一是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争取新一批“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浦东新区,持续推动高水平研究机构、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人才集聚。二是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和产业化应用能力建设。三是加强同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推动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聚焦重点产业,加快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工作标准。依靠长三角产业集群优势,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孵化基地。

第四,全面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发挥引领带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关键作用。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持续提升要素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一是推动要素高效流动。率先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开展外籍人才“一证通用”改革试点和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完善市场化海外引才机制。积极推动在促进空间立体开发利用、产业用地出让方式等方面加大探索创新。围绕数据“联、通、用、治”,推动建设临港新片区国际数据港先导区。二是发挥好浦东新区金融优势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金融双向开放创新,按照国家金融开放部署,加快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业务体系,积极推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场内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等重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创板制度功能,从金融供给侧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三是持续增强浦东新区核心功能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浦东新区国际贸易枢纽功能,扩大贸易规模,提升贸易主体能级,优化贸易结构。着力提高国际航运服务能级,建设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促进高端航运产业发展。加快把浦东新区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增加高质量消费供给,依托强大国内市场优势促进内需提质扩容。

第五,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不断提高现代化城市治理水平。积极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一是提升治理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快实现从智能化发现向智慧化统筹政府、市场、社会各方资源的跃升,让城市运行更有序、管理更高效、服务更精准。二是优化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重点领域风险隐患防控机制。坚持资源下沉、力量下放,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完善社会事业发展体系。完善依据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的制度。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和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特此报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