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双季杂交水稻

到底“超级”在哪里?

从外形上看,第三代双季杂交水稻很粗壮,稻穗共有600多粒,是普通水稻的3倍。通过增加颗粒数量来提高产量,这是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创造的第一个“超级”。

在显微镜下,与普通稻米相比,在长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第三代双季杂交水稻的米粒更“胖”,既有南方籼稻的长度,又有北方粳稻的宽度,集两种稻米的优势于一身。这是杂交水稻的第二个“超级”。

专家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发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新华社长沙11月2日电 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

2日上午,位于清竹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试验示范基地,3个地块同时开始机械收割,10多位院士、专家在现场参与了测产。经测产专家组评定,晚稻品种“叁优一号”亩产为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种植的早稻品种亩产为619.06公斤。这意味着双季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原有纪录。

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90岁的袁隆平与测产现场进行了5G视频连线。袁隆平说:“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据了解,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被袁隆平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专家认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基因强大”,具有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

让农民轻松种田 它令人放心

把专家在试验田种出来的产量最大限度地搬到农民的生产田,是袁隆平团队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普通农民能不能轻松驾驭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出来的产量会不会大打折扣?

清竹村农户陈太佳是试验田的具体负责人,他最有发言权。陈太佳告诉记者,尽管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给了他一份技术方案,但施肥打药、田间管理都是他自己组织人员实施。“试验田的用肥量比我们平时种田多不了太多,而且肥料都是我去镇上的农资店买的。”陈太佳介绍,说起种田的水平,自己在全村顶多算中等偏上。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说,从播种到收获,他们只去过试验田两次,这和过去有专门团队长期驻地指导完全不同。“第三代杂交水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了杂交优势,它本身的旺盛生命力能够为农民节省成本和精力。”李建武说。

“清竹村的种植环境并不特别,海拔不到100米,我们也没有对水稻特殊照顾,整个过程与普通农民正常种植差别不大。”衡南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李秋生说。

保障粮食安全 它值得期待

普通老百姓或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一季亩产量早就突破了1000公斤,把它们种两季不就超过2000公斤了吗?为何还要攻关双季亩产1500公斤?

“首先,目前亩产突破1000公斤的品种,都是一季稻,也叫中稻。从我国水稻产区的普遍实际和栽培模式来说,同一块耕地,种了一季稻就无法再种双季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主持人李新奇介绍,分开比,中稻产量一般都比早稻和晚稻高,但合在一起比,中稻产量又高不过早稻加晚稻之和。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陷入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今年高度重视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过去我们常说‘吨粮田’,指的是双季亩产达到1吨,这个早就在农民的生产田里实现了,但1.5吨还从未实现过,因此这次测产结果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李新奇说。

“实际上,这次测产的早稻品种并不是第三代杂交水稻,只是普通的杂交水稻,只有作为晚稻的‘叁优一号’才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从去年才进入大田试验,目前暂时没有选育出适合早稻种植的品种。我们会一步步按照袁隆平院士设计的思路来推进研究,很快就能选育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早稻品种。”

相关

中国高产杂交水稻

在数十个国家推广

前不久,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罗班松·让·路易来到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拜访袁隆平院士,并希望湖南继续帮助马达加斯加扩大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提高水稻单产,早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和大米出口创汇。不仅在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已在越南、菲律宾、斯里兰卡等数十个国家进行研究和推广,海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

作为第一个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南南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我国通过派出援外专家组、建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捐资设立信托基金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优良品种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彭廷军介绍,我国共向埃塞俄比亚等37个国家派遣农业专家组78个、770多人次,在24个亚非国家建立了25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试验推广作物品种300多个,约100万小农从中获益。 据央视新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